三大模式推动产业精准扶贫
2020-05-26王海龙张昕嫱朱杰曹茜芮
王海龙 张昕嫱 朱杰 曹茜芮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需要我们咬定目标,巩固脱贫成果,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聚焦产业扶贫,找准脱贫攻坚的产业路径,对于切实推进产业扶贫,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精准扶贫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对当前工业领域的产业扶贫模式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扶贫车间、企业、产业园区三种典型模式。
三大模式推动精准扶贫
扶贫车间精准脱贫模式。扶贫车间通常规模较小,重点面向留守劳动力、残疾人、留守妇女等人群,主要解决这些人群在家门口就近就业的问题。通常选择制衣、制鞋、饰品加工、工艺品加工等就业带动性强、布局灵活、技术要求不高的来料加工产业,把生产工序化整为零,下放到扶贫车间。每个车间单独操作一道或几道工序,上班时间灵活自由、各自工作互不影响。如四川泸州在人口密度大、劳动力集中、交通成本低、产业基础好的贫困村建设扶贫车间,归村集体所有,有效将工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有机结合。湖南江华县鼓励经开区的规模企业将产品设计、开料、组装等复杂的生产环节放在总部,将环保安全、操作简单、用工灵活的生产环节转移到乡村车间,有效促进贫困户就近就业脱贫。
企业建厂整体益贫模式。企业在贫困地区建设分厂、卫星工厂,向贫困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让村集体、贫困户融入企业的利益分享体系,可以吸纳农村劳动力到工厂就业,鼓励和引导贫困户积极参与全产业链开发。通常选择纺织服装、电子产品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中草药加工等资源型产业。企业或是投资建设加工基地,吸引当地贫困户通过入股分红、到基地务工、出租土地等方式获得增收;或是通过建设种植基地、散户收购等方式,面向贫困户开展包收行动,为贫困户提供稳定的销路。如新疆伽师县在人口密集的乡镇,推进农副产品加工、民族特色手工业、电子产品组装等企业集群化发展,鼓励企业向下游延伸人驻卫星工厂,为贫困户提供4500余个就业岗位。
产业园区对口帮扶模式。产业园区是一种更加高阶的产业扶贫模式,需要贫困地区已经实现一定程度的产业集聚,或者已经初步建立产业园区。通常是由园区整体帮扶,由发达省份的园区与贫困地区共建产业园,以飞地形式引进发达省份地区先进管理经验、企业项目,从而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或者是依托现有园区,将就业机会向贫困户倾斜。如深圳与龙川县共建深圳宝山(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将深圳的电器制造、手袋加工等产业向园区转移,助力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造血内生。又如广西环山工业园通过引导园区企业优先录用贫困户劳动力,建立系统“脱贫大数据库”,包括用工数据库、贫困户就业劳动力数据库、技能培训库等,明确就业安置流程,确保贫困户就业。
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并重
2020年,冲锋号已经吹响,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历史性地划上句号,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现行标准,以过硬的举措确保脱贫攻坚圆满收官。为此,提出几点建议: 注重产业扶贫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促进。目前部分贫困地区虽然已经实现了脱贫摘帽,但产业仍以农产品种养殖和初加工为主,产业链处于低端,附加值不高。建议在产业选择方面,注重因地制宜,充分挖掘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差异化发展一批特色扶贫产业。在品牌培育方面,以商标注册和保护为重点,对标产品质量体系,提升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开展“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等申报工作,形成一批少数民族及边远贫困地区特色品牌。
注重脱贫攻坚与多村振兴战略相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处理好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使其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建议从推动产业发展人手,实现扶贫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引导企业与农民合作社深化合作,积极探索村民土地人股、职业经理人经营、保底分红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新型主体发展和群众增收双赢。另一方面,推广扶贫车间、扶贫作坊等扶贫模式,加强扶贫车间的规范化管理,强化相关安垒、绿色标准,提升工业扶贫的发展质量。
注重外部帮扶与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目前,脱贫攻坚战进入了决战决胜时期,大部分扶贫任务已经完成。但是仍存在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我要脱贫”的自身动力匮乏,缺乏扶贫光荣、脱贫光荣的社会氛围。建议进一步推进社会扶贫,加大“输血”帮扶力度,形成全社会参与扶贫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技能提升作用,将产业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台,利用现有工作岗位和有组织的培训,让贫困户拥有一技之长,增强自主脱贫的能力、动力、信心。充分发挥脱贫致富带头人的示范作用,激发和带动周围贫困人群的脱贫主动性,形成“先富帮后富”的带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