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学视角下《左传》的对话艺术

2020-05-26宁鸟

青年文学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左传

宁鸟

摘  要:本文以《左传》中襄公年间的人物对话为研究对象,对左传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交际目的进行语用原则的分析,进而揭示对话顺利进行或终止的机理,以此更好地体味左传的语用智慧。

关键词:语用;左传;对话艺术;襄公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1

《左传》语言集结了古人的智慧,其中的对话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古人们的谈话智慧一直影响着我们,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指出语用原则使得交际顺利进行成为必然。左传的人物语言颇能显示春秋时期的文化语境、社会背景及价值取向。通过对人物对话的语用分析可以体味古人的语用智慧。

一、影响谈话顺利进行的语用原则

(一)合作原则

“为保证交际顺利进行,说话人和听话人总是互相配合的,双方共同遵守着一些基本的原则。”[1]按照格赖斯的合作原则还包含四条次准则,即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1]合作原则并不表现得特别明显,有很多是我们自然而然在潜意识里去遵守的,这是因为我们懂得了它的会话含义。我们的古代汉语讲究简练,文辞要言简义丰、话语要含蓄委婉。

(二)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对于对话而言也是一条不可忽视的原则,它调节说话双方的情感,维护了双方的谈话氛围。利奇提出了得体、慷慨、宽宏、赞誉、谦虚、一致、同情六条原则。[1]布朗和列文森提出了面子说。但仅仅靠利奇的六个原则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无法解释东方文化中的一些话语现象,对此顾曰国先生根据中国文化特点提出了更适用于中国的对话礼貌原则。顾曰国先生的礼貌原则在《左传》中有很明显的体现。

二、语用原则和礼貌原则在不同人物对话中的体现

(一)臣与臣之间的对话

襄公二十一年,《邾庶其以漆、闾秋来奔》中,季武子和臧孙纥的对话,季武子问:“我有四封,而诘其盗,何故不可?子为司寇,将盗是务去,若之何不能?”[3]按照量准则,臧孙纥只需要回答说因为你把国外的大盗招进来所以我无法整治国内的盗贼。他的话有理有据,既回答了季武子的问题同时也劝谏了他。《栾盈出奔楚》中,已告老还乡的祈溪听说叔向被冤枉,就乘车去见范宣子,我们看这一段对话:祈溪:“《诗》曰:‘惠我无疆,子孙保之里。《书》曰:“圣有谟勋,明征定保,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子为善,谁敢不勉?多杀何为?”[3]范宣子听完觉得很对就一同入朝劝说晋平公。这里很好地体现了顾曰国先提出的“有德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2]。其中的“诗曰、书曰”较鲜明地体现了劝谏上鲜明的特色,委婉地表达出了褒贬态度,也使得受话人能够知情晓理。

(二)臣与天子之间的对话

身为臣子需要有臣子意识,如臣子有从谏的义务,同样作为臣子也要遵守臣子与天子的登记秩序,故臣子和天子之间的对话更显示出顾曰国先生提出的“贵贱有分准则”。栾盈逃走到西边被劫之后像天子求助的这段对话:

栾盈:“天子陪臣盈得罪于王之守臣,将逃罪。罪重于郊甸,无所伏窜,敢布其死。昔陪臣书能输力于王室,王施惠焉。其子魇不能保任其父之劳。大君若不弃书之力,亡臣犹有所逃若弃书之力,而思魇之罪,臣,戮余也 ,将归死于尉氏 ,不敢还矣。敢布四体,唯大君命焉![3]

(三)外交对话

在外交上言辞显得更为重要,很多时候它决定这外交的成败。襄公二十四年,《仲孙羯帅师侵齐》一文中,范宣子执政,诸侯贡赋很重。郑国因无法忍受繁重赋税,于是子产(郑国著名外交家)派子西宋濂一封信给范宣子。这封信之所以能救了郑国功在于子产运用了外交中能够让对方接受的方式,他采用了“得体原则”,使得对方的损失降到最低进而便于接受,他没有站在自己国家的角度上阐述赋而是站在“利他”角度说“把财富集中到你手中,晋国就会伸出二心;集中到国君手里。诸侯就会生出二心。

(四)臣与民众的对话

臣与民众的对话在襄公中最能很好地显示《左传》中人物的不卑不亢,语言往往绵里藏针。《齐公还自晋不入而袭莒国·襄公二十三年》中,齐庄公回来的路上顺道去打了莒国,杞梁战死了,回来途中齐庄公遇到了杞梁的妻子便派人前去吊唁。杞梁的妻子拒絕了,她说:“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3],他的话不符合方式准则,但却又不卑不亢有礼有节达到了质准则,他违反方式准则意在让齐庄公亲自到家给丈夫吊唁,二是似乎在传达另外一个言外之意即:丈夫并没有罪,是您要坚持去攻打而丈夫不愿意背叛才被捉住杀死,所以当到家里给丈夫吊唁而不是在路上随便派一个大臣进行问候。

我们可以看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之间是相互渗透的,它们共同作用于语言交际,使得谈话顺利进行。以上无论是君臣之间的对话还是外交都无不因着语用原则的合理应用得以顺利推进,虽然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但在语用视角下来看语用原则和礼貌原则的遵循是一个重要原因。《左传》用语言用对话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语用智慧和美好品德,值得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参考文献:

[1]任崇芬,王淑怡.语用学简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8,8.

[2]王建华.礼貌的语用学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7.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18,6.

[4]李艳. 论《左传》的语言艺术特色[J].芒种(12):135-136.

[5]洪帅. 从语用学论《左传》的谈话艺术[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16):193-194.

猜你喜欢

左传
《左传》《国语》所见旧有繇辞及临时自撰繇辞考辨
《左传》的预叙书写范式及其影响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不是兵书的兵书——从吴起说《左传》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从善如流
谈《左传》女性人物形象及影响因素
《左传》叙事视角研究
Contents and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