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域的《丑石》英译解读
2020-05-26李莎莎
摘 要:《丑石》是一篇语言质朴、立意鲜明且极具美学价值的散文。张培基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之一,在散文翻译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英译散文《丑石》为散文译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值得进行深入研究。此次研究以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以翻译美学原理和翻译审美主客体为出发点,从措词、句法和意境三个方面分析张培基的《丑石》英译文如何成功再现了美学价值。
关键词:翻译美学;翻译审美主客体;散文翻译;《丑石》
作者简介:李莎莎(1995-),女,汉,陕西蓝田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03
一、引言
《丑石》是贾平凹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80年代初,全文语言清丽,笔酣墨饱,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属于散文,且完美阐述了散文“说理真实、形散聚神、意境深邃”的特征。贯穿全文的那块“丑石”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是作者借物喻人,体物言志,启发读者正确面对曲折的人生。对于这么一篇语言精美且极富表现力的散文,译者的英译文准确地把握了原文的形、神、文体等特征,忠实简练、用词精准地向译文读者展示了《丑石》的风韵和美感。
二、翻译美学
翻译美学是翻译学者用来研究和探讨翻译中的美学问题的一种实践方法[3]:译文读者不仅想要了解原文所指,更想要体会其中所要传达出的情感和意境美。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导论》认为翻译美学就是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主客体的基础上,充分明确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从审美符号即形式系统入手,对原文的信息点进行认真总结及分类之后,从措词,音韵,篇章结构等层面重点分析译文所传递的审美信息[4]。
刘宓庆认为翻译的美学规范应该忠于原文,不能根据译者主观的意愿或情感随意侵入原文,凭空添加的措词虽具有一定的美感,但却是没有美学价值的[5]。周领顺曾谈到,“散文翻译的难点,有两处,且两者之间的关系为递升,第一,译者务必要忠实于原文;这是基础,第二,译者必须将原文的美感表达出来,这是升华[6]。”因此,想要到达“真”与“美”的境界,译者需要成为双语文化人,熟悉各自关于“美”的文化,如此才能达到“达意传神”的效果。
三、翻译美学视阈的《丑石》英译文解读
张培基在散文翻译这一领域可谓登峰造极,他的代表作《英译现代散文选》为学界提供了很多新的视点。该研究以审美主客体为出发点,从词汇,句法和意境三个方面对《丑石》译文进行分析。
(一)措词美
在翻译过程中,用词精准不但能传情,更能创造出唯美的意境,甚至在传达美感上可以超越原文,张培基的译文不仅准确再现了原意,也使译文读者能够接受准确的源语内容信息,但难免也存在一些不具美感的表达。
(1)原文: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
译文:I used to feel sorry for that ugly black piece of stone……
汉语中叠字使用非常普遍,叠词的使用一是为了节奏感更强,二是能营造出一种别样的意境美,文中“黑黝黝”一词,译者用“black”一词来表达,很显然,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所属语系不同,使得译者在进行英译之时很难在英语语言中找出其对应译文,所以,在这一情况下,译者选用“black”一词直接说明这块石头的颜色,虽然没有办法保存汉语的这种音韵美,但整体上,在进行英译的时候,他力求最大化符合散文的特点——务实的真。准确地传达了石头的颜色。
(2)原文: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呦……”
译文:…… my grandma, seeing the grains of wheat spread all over the ground in the front of the house, would grumble: “This ugly stone takes so much space.
本部分有两个点要重点分析,首先,这句话“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汉语是“悟性思维”,所以文中即使不出现关联词,也可以从前后文推测出句子与句子间的深层含义,文中这句话没有出现这种抱怨和不满的字眼,但根据上下文我们可以读出这种情感,所以张培基在把这部分进行英译的时候并没有直接与原文的“说”对应译为“said”,而是妙笔生花的用“grumble”一词把隐含的情感表达了出来,柯林斯词典对其释义为:“if someone grumbles, they complain about something in a bad-tempered way”,而“complain”和“in a bad tempered-way”则双重生动地传达了奶奶的这种情感。可谓点睛之笔。
再如“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呦”,译者译为“This ugly stone takes so much space”,此處的难点在于“碍”这个字,其中文意思是“妨碍,阻碍”,而与之相对应的英文单词非常多,比如,hinder,hamper,impede,obstruct等等,但译者仅用“take”一词,简单准确地表达出了“碍”这个含义,而且“so much”这是两个极为日常的用词,文中的“多”绝对不只是“much”所表达出的“多”,细品原文,你会发现这里的“多”是“非常,极其”的含义,张培基先生加上的“so”一词,使其不仅与“grumble”所凸显的情感进行了前后呼应,更是把这种情感又推进了一个层次,张培基先生此处的译文意味深长,其实是在把奶奶这种嫌弃和不满的情感不断加深。可谓神来之笔。
(3)原文:他在我家门前路过,突然发现了这块石头,眼光立即就拉直了。
译文:He looked the stone square in the eye the moment he came across it.
文中“眼光立即就拉直了”是典型的漢语表达,主要是想表达出科学家那种出乎意外的惊奇和潜心贯注的表情,译者的译文为“He looked the stone square in the eye”,这句话中“square”的词性为副词,释义为“坚定地”,用来修饰“look”,意思是“坚定地看着”,“直勾勾地看着”,一下子让我们身临其境,此处的译文非常传神,所以“square”在此处一词三响:意义准确传达;句子结构切衡;情感表达到位,让外国读者眼睛一亮,回味无穷。
(二)句法美
《丑石》这篇散文中,平行结构较多,表达一种对称和谐的美感,读起来铿锵有韵,高低停折,带有一定的节奏,但同时又“形散聚神”,有利于作者情感抒发。在进行翻译时,译者充分运用两种语言结构各自的特点,做到得体合理,将形与美都发挥到了极致。
(1)原文:它不像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样的光滑,可以供来浣纱捶布。
译文:It was not like a piece of white marble on which words or flowers could be carved, nor like a smooth big bluish stone people used to wash their clothes on.
此句为两个并列、结构相同的句子,以一个“not...nor...”结构连接,汉语的四句话,译者用两个英语长句将其准确表达,这说明在进行转换的过程中,他非常清楚汉英句子差异,汉语句法具有意合的特点,英语句法具有形合的特点[7]。用“介词+ which”以及嵌套定语的手段将两两紧凑连接起来,使得整个句子的结构与节奏都非常到位。
(2)原文:……荒草便繁衍出来,枝蔓上下,慢慢地,竟绣上了绿苔、黑斑。
译文:……weeds multiplied and stretched all over it, their stems and tendrils gradually covered with……
这句话包含五个流水小句,译者善于利用英语语言结构的特点,将其紧凑连接,第一句话译为一个单句,后三句合为一个英语单句。注意此处,张培基将“繁衍”这个汉语词语译为“multiplied and stretched”,“multiply”一词释义为“(使)增加,(使)增多”,其实完全可以独当一面,但他在充分考虑前后文下,增添了“stretch”一词,此时杂乱无章,遍地都是的画面跃然纸上,此处的译文在用词方面甚至可以说是超越原文的,让译文读者一下子就产生画面感。再者“枝蔓上下”,其实是将主语“荒草”进行了省略,而考虑到英语句子的严谨性及准确性,译者将译文的主语加上,使得整个句子的逻辑和层次紧凑连接。副词“慢慢地”用来修饰“锈上了”这个动词,而译者的译文将这个副词置于句中,位于动词前,处理方法非常精彩,使得整个句子的韵律别有一番风味。
原文:……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力气,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
译文:……and he wouldnt bother to break it in half with a chisel because the river bank was nearby, where he could have……
此例非常符合汉语的流水小句,译者在充分认识汉英句子结构差异的前提下,将其处理成英语中的一句话,总体上以“he”引导的主句和以“where”引导的非限制定语从句进行翻译,他充分利用英语形合手段丰富这一特点,使用“with a chisel”介词短语形式作状语进行衔接,并用“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十分自然,合乎逻辑地将前后句连接起来,其后则是嵌套定语从句,行云流水般地使得前后句子连接紧凑,译文整句话的条理非常清晰,衔接连贯非常到位,充分展现了英语的连贯美。
(三)意境美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主要体现为情味、韵致、意境之美。散文的翻译也应该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充分译出其所体现的形式,包含的情感及所传达的意境。
(1)有一年,又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的从远处搬动。”
译文:As my grandmother put it: “Why not take this one, so you wont have to fetch one from afar.”
这句话,“用这块石头吧,”看起来语气平平,作者实则隐含了奶奶对这块石头的讽刺和嫌弃,译者在处理这句话时,将其以反问句“why not+ “do”的形式译出,从而将这种讽刺意味更加凸显,可以看出,张培基先生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考虑到汉英语言的不同,丰富了表达形式从而尽最大化将文中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表达了出来。
(3)原文:……以后又来了好些人,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两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地将它运走了。
译文:……what a wonder indeed! Pretty soon a truck came and carried it away carefully.
张培基将此句“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译为“what a wonder indeed!”,有两个点非常值得注意,第一是“wonder”和“carefully”一词的使用,其实细品前后文,前面还是一直在对丑石进行贬低,而这段文字作者文笔一转,从心理上看,这种前后不一的写作安排,有意外收获的作用,让读者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因此这两个词的使用更加突出前后的这种对比—这块石头并不丑,它其实是美到极致,既简单又贴切地将这种转折表达出来,从而让外国读者眼睛一亮,回味无穷。第二,则是“!”译者紧抓文中的细节,并没有像原文那样直接将其译为“。”,而是用“!”来加深这种惊讶,惊喜之情,其用意颇深,对整个文章的中心主旨进行点明和强调。
(3)原文: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不一般,……”
译文:My grandma said: “I never expected it should be so great!……
此處“奶奶说:“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两句话其实都是在不断地推进,升华原文的情感,译者的译文“My grandma said:“I never expected it should be so great!”,完全没有按照原文给出的句子来翻译,他力图将其深层次,深意味的情感表达出来,纵观全文,“奶奶”是贯穿本文感情线索的重要人物,译者用“never expectd”和“should”词语表达了其颠覆性的心理,注意此处“should”一词是“竟然”的意思,他使用双重叠加以此来凸显这样的结果是奶奶万万没有想到的,在达意传情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
本研究是从措词,句法和意境三个方面来对《丑石》的英译文进行解读和分析,总体上来看,英译文《丑石》将散文的真,散,美这三者密切联系,同时也给学者传达出一个信息:要想把一篇地地道道的汉语散文的形式,意境以及情感完全用英语表达出来,不仅要做到适度把握,深度剖析原文,还要在词汇,句子甚至语篇之间不断地进行理解和转换,这样才能让读者更深层次地领略散文翻译的真实和个性,体会张培基先生在英译过程中对《丑石》中的个别词汇及对整个篇章感情基调把握的准确性,他在充分考虑读者的感受下,张弛有度地把这一过程做到了极致。还告诉译者,散文翻译并不难,只有将各种因素考虑周全,所作的译文才能在各个方面都表达到位。
四、结语
该研究通过对《丑石》的译文进行深层分析和解读后,从措词,句法以及意境三个方面阐述其英译本的美学效果,也给散文翻译研究领域提供更多的视角和视点更好地理解散文翻译。散文翻译要考虑到的因素非常之多,从宏观层面来说,必须要对散文的特点和原则非常明确和了解,在进行翻译之前,译者要对原文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深度地分解,由小及大,由表及里,其中包括字,词,段落,甚者再到作者生平,篇章主题等等。微观层面来说,一是意义的把握,二是形式的把握,三是文化的把握;具体来说,也有三点:第一,准确再现原文之意,这也是进行散文英译的第一个大原则;第二,恰当保存原文之形,最后,消除文中的语言文化隔阂——要清除隔阂,并不意味着把这些东西丢掉,而是要想办法译得准确,可以理解。总之,译者要从微观到宏观,再从宏观到微观,反复转换。该研究以审美主客体为基点,对《丑石》英译文进行分析后得出:“译者不仅准确再现了原意,同时也在译文中将源语的形、美与情感都发挥到了极致。张译的《丑石》”成功再现了美学价值。
参考文献:
[1]贾平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M].广西:漓江出版社.1991.
[2]乔萍,散文佳作108篇(英汉汉英)[M].译林出版社,2003.
[3]毛荣贵.2005.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7-9,100.
[4]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
[5]刘宓庆.翻译美学概述[J].外国语,1986,(2):46-51.
[6]周玲顺.散文翻译的“美”与“真”[J].中国翻译,2015(2):117-119.
[7]李艳,郑江莲.英语句法结构的对比与翻译[J].延安大学学报,2007(2):114-116.
[8]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9]准美精:翻译美学视角下的英译散文用词欣赏—以张培基的英译本《故都的秋》为例[J],武陵学刊,2019(06).
[10]翻译审美主客体视角下的散文翻译研究—以谢冰莹著作《黄昏》英译本为例[J].张炎炎.海外英语.2019(15).
[11]从翻译美学角度评析《没有秋虫的地方》散文翻译[P].江丽莉.2019.
[12]英汉思维方式对比—以张培基英译散文为例[J].刘文飞.文教资料.20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