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归属与当代启示
2020-05-26冯永星
摘 要:通过对新批评派四位有代表性的批评家的文学批评对象论的评析,试图挖掘出其在自身的局限内依旧在高举价值旗帜下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界发展的一些启示,最后结合当下的后现代主义语境,指出文学独特审美结构在当代重建文学价值体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批评派;文学批评对象;价值
作者简介:冯永星(1987-),男,汉族,河北邯郸人,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宣传部干事,研究生学历,文学硕士,主要从事文艺学、新闻传播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12-0-02
文學批评的对象包括文本、作家、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本身在内的文学活动系统,而文学活动最基本的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文学作品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学批评的基本批评对象。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是它的文学性,“文学性的主要内容有:作为文学的客观本质属性的文学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实践活动的文学性,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的文学性。”[1]新批评派正是从文学作品的价值出发,从文学的客观本质属性来具体强调文学性何以为文学性的表现。
一、围绕“价值”出发的文学批评对象
文学批评作为一门科学,首先便要确定其研究对象。对新批评派来讲,文学批评的对象是“文本”,是作品文字构成的具有特殊本体状态的独立存在的实体,具体而言它包括音韵、语意、语境以及朦胧、隐喻、张力、反讽等修辞手段,但每个理论家虽然都从文学自身的价值出发去批评文本,其各自重视的内容还是很不相同的,下面主要以四位具有代表性的新批评派理论家的文学批评对象理论来一窥新批评派的文学价值体系。
1. T.S.艾略特
T.S.艾略特被公认是新批评派的先驱之一。艾略特的理论为新批评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批评对象论也对后来的新批评家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影响。艾略特把文本自身,尤其是传统做为文学批评对象以期来剖析文学性,展示文学自身的价值。他提出了著名的“文学整体论”。他认为现存和即将诞生的文学经典已经构成一个不断补充、筛选、调整、归位、复位的有机统一体。任何文学作品,只有融进这一传统的体系,才能成为真正的文学作品,才会具有文学性,才会有无穷的审美价值。艾略特的文学本体观有一个对当时浪漫主义文学现状的反拨之思,他对传统的极力推崇一方面使他在历史学批评、文学批评甚至宗教批评、政治批评中出入自由;另一方面就文学自身来说,整体论在意识层面对文学传统的强调无疑有助于作家在回归传统中神思文学未来的另一种可能。
2. 理查兹
理查兹也是新批评派的先驱。他一生致力于创建一种科学化的文学批评,将心理学和语义学两门学科引入到文学批评中来。理查兹的理论出发点也是在关注文学价值的问题上,与艾略特有相通之处。他的技巧意见与批评意见是颇有见地的。而他的文学经验理论存在的困境也很明显,因为没有一个客观标准来衡量具体的经验如何,谁的经验是正确的,即使他提出了“恰当的经验”这一术语,但这只是理查兹不得已而为之的救急,恰当本身也具有模糊的平衡中的暧昧色彩,使其难以在批评中给人以清晰指导。他的“冲动平衡”论否认价值形而上学的性质,实际上存在着实证主义的幻想,既可视为他试图解决社会问题遇挫后的一种放弃辩证怀疑的妥协,也是对文学价值的一种不自觉地贬低,将文学看作了能够重建社会秩序的有着自觉性的一种意识形态。这种理论在根本上是一种纯粹的非理性主义,是把诗企图变成一种新的宗教或者偶像的经验主义与功能主义。
3. 兰色姆
兰色姆是新批评派的领军人物,他扬弃了艾略特、理查兹、燕卜荪、温斯特等人的理论,把新批评建立在了明确的文本中心论的基础上。在文学批评对象的理论上,兰色姆引入一个新的术语“肌质”,并认为它就是文学批评的对象。“肌质”这个概念牵扯到了兰色姆理论的核心,即他的本体论批评理论。为进一步说明科学与诗把握世界方式的不同,兰色姆提出了他的“构架—肌质”论。“构架”与“肌质”是针对诗的结构所做的二元划分。兰色姆将诗中能够用散文复述出来的部分称作“构架”,将内蕴于诗中,无法单独用散文表达的部分称作“肌质”。因此,“构架”体现了诗的“散文品质”,“肌质”体现了“诗的品质”,二者统一在诗中,并且他认为二者是相互独立并且本身完全自足的。他认为,真正的文学批评应当对文本的技巧与风格细细剖析,这才是文学的真正特性所在。但兰色姆的理论并不完美,矛盾之处也是显而易见,他一方面强调文学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又机械地一厢情愿式地把诗的结构二元化处理。他的理论虽然过于“文本中心主义”,但对在文化研究盛行的当下,纠正文学批评中忽视文学性的行为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4. 韦勒克
韦勒克是新批评派的集大成者,他与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Theory of Literature),是为世公认的一部学识渊博的理论著作,是新批评派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在文学批评对象上,这本书里提出了“外部研究”(extrinsic approach)和“内部研究”(intrinsic approach),从广阔的视野上总结和发展了新批评前辈的理论,成为新批评派在这一问题上的经典论述。韦勒克认为,文学是一种“经验的客体”,文学作品自身有客观统一性,不会随着主观体验的改变而改变,而是一个造成读者主观体验的重要原因,是一种“基本结构”;这种基本结构在读者的阅读中才能得以实现它的现实存在。韦勒克将“外部研究”归纳为五种模式,即传记研究、心理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思想史研究和比较艺术研究;他认为内部研究是针对文本的决定性结构和价值进行的研究。韦勒克提出了层次分析法,用来取代传统的横向分析法,他在《文学理论》中提出了八个层次,分别是:声音层面,意义单元,意象和隐喻,神话,形式与技巧,文学类型的性质,文学作品的评价问题,文学史的性质。
二、价值在当下的批评重估与理论启示
在当代的中国理论界看来,新批评派在文学批评对象上的理论依然有可资借鉴的地方。艾略特的文学整体论让我们用更加自省与尊敬的态度去科学合理地对待迄今为止的中国的文学传统体系。在一个价值多元与对话频繁的时代,如何将自身的文学传统加以更加文学性地梳理与排列,如何引导后来的知识分子正确地对待先辈留下来的文学遗产,如何为一部作品以传统为适当的参照进行科学的批评,以更加敏锐地触摸到它自身是否有丰厚的文学性的内容在里面,这些都是可以进行积极的理论实践的。理查兹的技巧意见与批评意见更是将文学的价值清晰地展现出来,使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具体批评文学作品的不同层面上的特点,使技巧与价值的关系得以正确处理。而他的“冲动平衡”论更多地对新批评派的后继者产生了影响,从一定程度上看,燕卜荪的“朦胧”论、布鲁克斯的“悖论”、“反讽”、“有机整体论”,退特的“张力”论等等,都与理查兹的这一理论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同样,后继者的这些理论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无疑提供了诸多操作性很强的批评方法,我们可以大胆拿来,为我所化用。而兰色姆对文学作品技巧与风格的重视,实质上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文学性的重视,而文学性是文学作品真正本质的价值,新批评派立足于文本,把作为文学的客观本质属性的文学性提升到中心的地位,虽然有时过激而失去合理性,但其中合理的内容对于纠正当代文学批评中存在的一些忽视文学性,甚至将文学批评变为历史研究、道德研究等文化研究的泛文化倾向有着积极的纠偏作用。韦勒克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都服务于文学作品的价值,这使得文学批评研究的对象有了出发点与归属地,可以使文学批评在宏观上变得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总之,新批评派对文学价值的高度重视,促使学者在当代中国后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文学批评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策略。改革开放带来了大众文化在商业化社会上的扎根与蓬勃发展,大众文化对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它通过把文化娱乐化,消费化,从而消解了文化的经典形式与意义,在媒介技术的推动下解构并戏谑了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价值取向。对于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局面,中国的文艺理论界显得疲软无力。尽管一些学者紧握住后现代主义理论来进行及时深刻地分析与研究,而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者则对其中的技术主义、消费主义和极端相对主义表现出无原则的认同,由此带来了价值虚无主义的泛滥,对一切价值都坚持一种解构立场,人们失去了曾经对文学价值精神上的信仰,陷入解构过程中破坏与游戏的肤浅之乐。
新批评派对于价值的重视对当今的社会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那么,文学的价值究竟是什么,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即任何具体的价值体系都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都在一定的时期内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时代作用,因此它具有相对性和有限性。当人们把这一体系绝对化,一元化,又会使价值体系天然的新陈代谢受阻,进而影响其正常发展,成为价值体系历史上的阻碍。能否拿捏好这个尺度,需要一个时代对价值建设具有普遍的科学认识。这无疑需要有相当一批具备敏锐观察力与判断力的批评家在前方大声呼唤。但文学之为文学的价值,即韦勒克提出的“永恒”的价值,在于其独特的价值。在他看来,文学作品是一个审美的结构,文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探求这一结构的审美价值,这是一个任重道远而又历久弥新的任务。面对后现代主义逐步走向堕落和毁灭的困境,韦勒克对文学价值美的追求的理论,对恢复当下人们对文学感知的意识与能力,对启发文学批评家对文学本体的坚守与探索,对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结构的同时又是一个独特的审美意识形态下保持自身的独立与高蹈其自由生存的向度,对建构当代科学完善的文学价值体系都具有着深刻而长远的指导意义。
三、结语
新批评派的成员都试图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把握文学真正的价值。它对后世的影响深远,留下的批评财富足以供后人细细受用,而且作为一种已经不再炽热的理论,它更多地体现的是批评家们之间无声的心照不宣的影响。
参看文献:
[1]张利群主编:文学批评原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第166页.
[2][英]艾略特:批评的功能,见李赋宁译注:艾略特文学论文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
[3][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美]约翰·克罗·兰色姆:新批评,王腊宝,张哲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5][英]瑞恰慈:文學批评原理,杨自伍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
[6][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7]韦勒克:批评的概念,张金言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