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高职高专理论课教学中的“导、达、怡、理”

2020-05-26李雨珂滕跃民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0年5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育人

李雨珂 滕跃民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一个重大创新,目前已逐步在高职高专院校的育人效果中突显出来。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之一是指“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这是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的又一次强调。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从“技术应用型人才”逐渐向“高端技能型人才”转变,基于此,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更多地突显实践类课程。思政课程本身是一门纯理论型显性教育课程,更多的是对学生直接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思政课程与实践类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效配合,更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相互统一。一方面,思政元素可以作为实践课程的有效价值引领,在技能传授与实践训练中树立正确且长效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实践课程可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反哺于思政课程的理论学习。

从高职高专普遍教学规律与学生学情来看,理论型普遍先于实践型专业课程开展,是实践类课程的基石,却较之更为晦涩和枯燥。因此,理论型专业课毫无疑问成为高职高专院校课程思政的第一阵地,却也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缺乏有效的融合手段。在理论型专业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有利于实现全课程育人、全阶段育人,形成协同效应。而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才能为专业理论课学习实现真正的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好地掌握专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思维。笔者认为,高职高专理论型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可以从“导、达、怡、理”四个方面有效实施,进而探讨专业理论课的内涵、延伸、过程及长效性四个方面。

一、“导”:专业理论课程中的价值引领内涵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其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课堂专业知识的讲授为学生传递正确的理念,树立良好的价值观,而思政元素的融入就是实现这种价值引领的有效手段。理论型专业课程要比实践课在内容上更加枯燥,教学手法上也更为单一,课程通常具有复杂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学生也会在学习中更容易遇到困难和挫折。课程思政对理论课的价值引领体现在课堂学习内外。

(一)以价值引领贯通理论知识

理论型专业课通常是课程思政的第一个阵地,不同学科的理论基础往往是多元化的。而从社会批判课程论的维度来看,教育中的学科知识和用以组织这些学科知识的教育思想本身就孕育着意识形态的内容。对于源于西方的课程理论和学科理论,我们并不能照抄照搬、照本宣科;而思政元素的融合可以有效引领学生了解这些理论基础,了解其“本源”与“发展”。“本源”是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了解理论知识的本质,“发展”则是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看待学科的发展与变化。

(二)以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内在需求

高职院校理论课的课程思政不仅是对专业课教学本身的价值引领,更是对学生内在学习需求的价值引领。西方一些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总是会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尽管很多时候教师并不明确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基础。而大部分教师信奉的教育理论是外在的控制理论,通过奖惩的方式来驱使学生读书。理论课的教学相较实训课而言更为晦涩、枯燥。威廉格拉瑟在他的选择理论里提出,所有的动机都源自于内心,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根本原因是没有足够的内在动力去攻克学习中的难题;而以价值引领提升学生内在的动力需求则要求教师在“真、善、美”三个维度先学后教,知行统一。这就要求教师思维要新、视野要广、信念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是要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与价值贯穿到课堂教学中;“视野要广”是要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世情、国情、行业、职业的发展;“信念要强”是要明确专业课教学需要培养的人才以及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在教学环节中明确素质育人,培养技术与素质并重的人才;“情怀要深”则是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发展,了解不同学生群体的内在动机与需求。教师只有在课程思政中做好“真、善、美”,才能更好地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引领学生的内在需求,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出与高职高专育人目标相符合的人才。

二、“达”:价值引领自内向外的延伸

思政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德育培养的重要抓手,而课程思政则是重要阵地。扩大德育培养阵地,才能有效实现全课程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用有效的方法进行价值引领,从而自内向外地培养学生的个人精神、职业精神和爱国精神。

(一)“润物细无声”引导个人精神

个人精神的培育是对学生思想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关注。个人精神的培育不在于某时刻、某件事学生所展现的高尚情操,而在于长效状态下的保持,往往是源自于学生日常的思维模式和思考常态。学生具备良好的个人精神应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克服困难、自我学习的精神;二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润物细无声”教学方式是指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最终能长效持久地发展学生的个人精神。例如分阶段进行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在学期前段,教师完全掌控教学任务的布置和监督,主要以他律手段来约束学生对课前、課后任务的掌握。教师明确任务规范、对在教学任务实施阶段中完成较为规范、自律性较强的学生加以表扬和增加考评分数。在教学中期,教师可以布置课前课后任务,以供学生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完成,通过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在“他律”和“自律”双重模式下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划分自律性较低与较高的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内在需求的转化。教学阶段后期,完成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由内向外引导学生将自律与他律结合在一起,并逐渐强化自我精神。

(二)“元素化合”发展职业精神

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重点在于培育各行各业技能型人才,然而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并不是要具有如机器一般精细、娴熟的技能,而是培育各个技能岗位上的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元素化合”教学方式是在原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将某个思政元素嵌入到相应的教学模块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例如在文化经济学课程中讲授文化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基础,以表述文化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和定义。文化经济学本身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研究范围及准确的定义,学生对文化经济学职业的发展和所需要的职业素养也很模糊。在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基础上引入政治经济学的部分,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理论,按照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国民经济运行变化的一般规律,以此来揭示文化产业发展是特殊的矛盾关系所产生的。让学生们学习掌握基本的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政策,正视文化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博古通今”培育爱国精神

高职高专学生爱国精神的培育不仅体现在爱党、爱国,更体现在具有发展的眼光和视野。专业理论课往往以经典理论居多,无论是教材还是实际的授课安排都较少涉及理论知识的变化;而一些新兴专业大多是舶来专业,以西方理论体系为授课主体。以管理会计实务课程为例,管理会计专业的发展历史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随着大规模工厂企业的成立,为了配合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科学管理制度得以逐步推广并形成了专门的方法体系。而管理会计在西方已经进入成熟期后,我国才刚刚引进了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从教材中来看,我国较之西方管理会计起步较晚,管理会计则是一门完全舶来的课程。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学生无法建立起理论知识与时事的关联,而“博古通今”教学方法正是把当下的一些政策条例以及传承下来的文化资源,作为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在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章节中,引入十九大报告中财政部要求大力推广管理会计,进一步推动管理会计新发展,助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容,培养学生宏观发展的眼光和爱国情怀。

三、“怡”:价值引领下的快乐教学

高职高专院校课程思政的教育本身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相互统一,使得思政教育更加亲切,也更容易被接受;而专业理论课与思政理论课的统一机制则更多地表现在价值引领和专业理论相统一上。专业理论的发展本身具有历史性,是一定历史发展和社会环境下的学理性总结,而价值引领是对专业理论的延伸和拓展。课程思政既要遵循专业课的教学规律,又要遵循德育课的教学规律。这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法”来实施教学,即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乐,运用“五化五式”的方法即“情景化、形象化、故事化、游戏化、幽默化”“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将专业理论和思政理论相统一,这既是真理的传递,也是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专业理论课的知识传授是需要寓教于理的,理论知识的传授需要以价值引导为根基,而价值的传递是隐藏在理论知识中的。通常对于理论型课程,教师主要是通过讲授式来进行内容传递,高职高专院校除注重将思政元素融入理论知识外,还应吸引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学会如何持久地学习。理论型课程中知识的传授通常可以从理论知识的由来,理论知识点的解析,理论知识的实务运用这三个层面展开。

例如,在《金融理论与实务》课程“证券投资技术分析的主要理论”这一章节中,运用 “五化五式”中“游戏化”“故事化”的方式融入课程思政的元素道氏理论、K线理论、波浪理论这三种技术分析方法的由来,K线理论的表示方法最初是日本人用来标示米市的行情和价格波动的,通过理论知识的故事起源以此来吸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解释主要理论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带学生一起画K线和波浪结构来引领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理论知识的实务运用中,教师可以举例一些真实的股票走势图来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理论型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是价值传递的一座“陡峭山峰”。学生在“攀爬”思政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的过程中会面临重重困难,但以价值引领专业理论课,就如同送给学生一双登山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和思政理论时能相辅相成、寓教于乐,助力学生更加快乐地“登峰”。

四、“理”:价值传递引领学生明理悟道

高职高专院校课程思政是价值传递的最主要阵地,却不是唯一阵地,价值传递需要不断地延伸和发展。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而职业教育中潜移默化的最高境界是能够让价值引领具备长效性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人生观、社会观、世界观中。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能够在专业课程教育中丰富教学资源,坚定政治信念;另一方面要能够有效地结合教学方法,明确课程安排,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唤醒学生的灵魂。

总体而言,高职高专院校理论型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应从“导”“达”“怡”“理”四个方面来实施。“导”是专业理论课与思政元素的相互统一,是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本质,要求教师寻找理论课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本质,探求学生内在的需求,真正发挥引路人的角色。“达”是课程思政的对外延伸,运用有效的课堂方法和手段,从内而外引领学生的个人精神、职业精神、爱国精神。“怡”是一种过程,是专业理论课与思政理论課有效统一的探索,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寓教于乐的快乐学习氛围。“理”是教学生悟道,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是教书育人的全面跨越与效果提升。“导、达、怡、理”为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理论课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探索角度。

(基金项目:“课中课”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应用推广工程,课题编号:zk-2020-001;2019年度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第三期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项目。课题编号:19XY015)

(责编  王鹏飞)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育人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