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

2020-05-26朱叶红

卷宗 2020年9期
关键词:小节言语词语

朱叶红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一种载体,通过有声或无声的文字媒介向别人传递相关的信息。语言的习得是通过一定的环境影响和训练逐渐形成。如何让学生说的规范,说的漂亮,得体的表达自己的见解,都得凭借语言文字的表达。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加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读写训练,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语文课程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而阅读教学这一特殊场域的对话涉及多个不同身份的读者,除了阅读主体学生,还有引导和组织阅读教学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角色----教师,要设计好每一节阅读课的教学,把无声的文字,内化成学生能够显见的输出,以切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1 精确、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及语言训练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语言特点

教学目标的精准确立是成功教学的前提。教学目标的制定、确立,要坚持“准、实、细、远”的原则。教学目标、语言文字训练点的选择,不仅要关注文本特点,更要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尤其是单元目标。这样才能避免无效的语言训练。在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觉得五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尤为关注篇章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给学生“类”的知识,也就是从注重文本、文体特点的角度去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和积累。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列了以下几点:1)学习课文总分总篇章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积累描写山水的词语,理解并会使用;3)用文中的词概括出山水特点。学习抓住关键词,归纳出文章的中心;4)学习2、3两小节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了解作者的表达特点;5)仿照课文的写作特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具体6、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又如在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我认真参读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的教学要求,因为这堂课的内容比较多,加上读写结合要在课堂中呈现,时间的把控成为这堂课最大的障碍。前面的课文内容省不得,后面的读写要体现指导,如何统一?在反复斟酌和酝酿后,我对于每一小节的处理,都进行了必要的思考,制定出本节课的4个教学目标:1)读准“麓”“掺和”的字音,积累词语“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星罗棋布”等词语。2)围绕课题质疑,阅读课文,解答提出的问题。3)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段落结构。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维也纳之所以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4)抓住课文中分式的构段方式,模仿第四小节总分的结构进行写话练习。

总之,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定位恰当准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不同的侧重点,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目标既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2 品鉴、积累文本中的美词美句美篇,提升学生内在的表达素养

《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一个人的言语是表现和展示一个人文化的最直接方式。在教科文本的学习中,要最大程度的让学生从中获得有效的体验。

2.1 挖掘文本的文学底蕴,积累好词妙句

学生的阅读与表达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用好课文这个例子”,我们就要从作者的语言出发,欣赏语言本身的美。《桂林山水》一课文笔优美,用诗画般的语言描写了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作者的遣词精准到位,运用了精妙传神的字眼,内涵丰富的词语。 “波澜壮阔”“峰峦雄伟”“奇峰罗列”“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四字词语,大量丰富的词汇,描写细腻,将山水的特点表述清楚。不仅形象,而且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只有理解了这些词语的含义,学生才能够从文字中感悟到作者的感受,仿佛身临其境。于是在课前预习,课前复习都把词语的理解作为更好理解课文的抓手。从语言文字的细节入手,一个字,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反复推敲斟酌。一个“兀”说明山直陡峭,从中咬进文字的深层;一个“嶙峋”看出石头不规则的堆砌在山顶,险象重重,从中嚼出文字的真味。

2.2 围绕文中的中心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

抓住关键句的字词细细品味,既能品出浓浓的语文味,又能品出醇厚的人文精神。在学习《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时,在第一小节的设计中,我就设计了读准“麓”“掺和”,积累词语“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星罗棋布”等词语这一教学目标。通过指导朗读句子,抓住文中关键词,以“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位于(    )。”这样的句式,进行说话练习。“星罗棋布”一词更是体现了音乐在维也纳特殊的地位,我就让学生尝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且给予学生正确的词语词解,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这个词语的表象,通过句子的指导朗读,把它印刻在孩子们的脑海中。从而帮助学生在记忆中储存优美的词句。找准中心句,抓住关键词,使“词语的积累和运用”这一教学目标真正落实到位。

3 关注、学习文本言语表达形式,提高学生课堂语言表达能力

“一定的言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言語形式,一定的言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言语内容。”就特定的言语作品来说,其言语形式总是具体而独特的,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言语表达,理解作者的言语表达。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中,作者在介绍漓江水静、清、绿的时候水特点的时候,运用了“漓江的水真怎么样呀?”的补充说明的排比句式,向读者展示出漓江水的独特。我就以让学生揣摩作者表达言语的形式为切入口,将言语内容的理解渗透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发现,其实作者是通过视觉、联想等感官,运用了比喻、排比等具体的修辞方式,用文字语言把漓江的水写活了。在教学这一节时,我有意识的让学生明白在写景物时,运用这样的修辞表达不仅层次清晰,层层递进,而且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而且。作者安排描写漓江水“静、清、绿”这3个特点的时候,是有铺垫,这样先后顺序的安排,充分展示了作者驾驭、组合文字的能力,而且在诵读的时候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又如通过二、三两小节的比较朗读中,让学生们发现作者都是先把山、水与其他景物进行对比,以烘托出桂林山、水的别具一格。这也是作者在言语表达上很有特色的地方。在了解了作者的表达方式之后,我通过设计相关的填空,把句子补充完整等文字形式,训练学生模仿课文的句式和文字,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这样的学习,学生既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了表情达意的方式和方法,同时也又一次进行了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

4 用心设计练习,灵活运用任务单

学校的“导学案”为在课堂中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基于导学案是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形成一个个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即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其中问题是关键,是核心。因此在设计课堂任务单的时候,根据学生们掌握的情况,我把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填空的方式。如在学习了第二小节后,让学生们通过比较,自学第三小节。我做了这样设计:(任务单)

1)课文第三小节先将桂林山和(       )、(       ),用(       )手法,衬托出(       )。接着作者又用(       )修辞方法写出了桂林山的3个特点。

2)仔细读一读描写山特点的句子,作者用了一些四字词语,描写山的(         )和(        ),从游客的(      )、(      )几个角度,运用了(         )、(        )、(        )等修辞、表现手法来把每一个特点写具体的。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小节。这样的练习,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训练不脱离文本的内容,与内容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水乳交融,和谐运行。在拓展环节,我让学生模仿课文二、三节段落结构,结合本单元写作中的菊花一例,學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写具体。这个练习把阅读与作文结合起来,不仅关注了内容,更关注表达内容的形式。

同样,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我发现除了文本内容的学习,本课的语文知识点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先具体后概括”的写作方法。整篇课文,乃至每一小节都用了这样的写作方法。所以2、3、4小节的指导学习缺一不可。特别第4节,可以说是经典教学片断。在这节的处理中,我首先引导学生用文字提炼出作者表达时使用的技巧和手段,再从表达先后的顺序方面不断地去深入文本,设计仿写练习---围绕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运动……”这句话,用先具体后概括的方法,把它写具体。学生通过一组运动的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用上合适的词语,把句子写清楚。先说后写,教学步骤逐渐清晰,课堂指导过程也更细化。孩子们写话的内容越来越广,已不局限于老师的图片范围,而且还运用上了范文里的好词好句,这样的活学活用,让学生的语言世界丰富起来,并且非常贴近生活。

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做一个 “庖丁解牛”似的厨工,认真解读好文本的重点和细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通过一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学会运用作者的言语形式,架起语言积累与运用之间的桥梁,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小节言语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快把我哥带走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
一枚词语一门静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