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福贡县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治技术
2020-05-26白润祥
白润祥
摘 要:本文根据福贡县马铃薯病虫害发生危害实际,从危害症状、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旨在为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现状;防治技术
一、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现状
福贡县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中部,国土总面积2756.44平方公里,辖上帕镇、子里甲乡、架科底乡、鹿马登乡、石月亮乡、马吉乡、匹河乡等六乡一镇,总耕地面积6076hm2,其中水田面积1194hm2,旱地面积4882hm2。
马铃薯是福贡县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县六乡一镇都有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布,其中以上帕、子里甲、鹿马登等3个乡镇种植面积最大,全县总种植面积约1000hm2,平均亩产825kg,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马铃薯生产过程中,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严重影响马铃薯生产安全,常给马铃薯产量造成很大损失。福贡县马铃薯病害主要有:晚疫病、早疫病、环腐病等;主要虫害有:地下害虫(小地老虎、蛴螬、蝼蛄)、蚜虫、二十八星瓢虫等;因受病虫危害,一般受害田块每亩产量损失10%~30%,严重受害的田块每亩产量损失可达70%以上。因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抓好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推动马铃薯产业的持续发展,促进马铃薯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马铃薯病害及防治措施
(一)晚疫病
1.晚疫病危害症状主要发生在马铃薯叶片、叶柄、块茎等部位,叶片病斑大多从叶尖或者边缘位置开始出现,逐渐形成半圆形或者圆形的暗褐色或者暗绿色斑纹。如果空气湿度过大,病斑会迅速的扩大,遍布叶片大部分位置,甚至遍及全叶,进而由叶片延伸至叶柄、茎部,导致马铃薯叶片逐渐下垂枯萎,最终导致整个植株焦黑。晚疫病在块茎上会形成灰紫色或者淡褐色的不规则病斑,病斑区域微微下陷,病部皮下薯肉呈浅褐色至暗褐色,最终导致整个薯块腐烂。
2.晚疫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晚疫病属于真菌病害,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的薯块,发芽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昼夜温差大,空气潮湿,多雨,多雾,平均气温10~22℃,有利于病害發生。
3.晚疫病防治技术。选用抗病良种:合作88、中甸红、丽薯6号、丽薯7号、青薯9号等品种抗病性较强,可因地制宜地推广种植。选用无病种薯:播种前对种薯进行精挑细选,淘汰其中带菌块茎,减少初侵染源。加强栽培管理: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种植,避免偏施氮肥和雨后田间积水;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清除。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银法利、金雷多米尔、甲霜灵锰锌等药剂进行防治,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二)早疫病
1.早疫病危害症状可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叶片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有同心轮纹,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发病严重时,叶片干枯脱落,田间植株成片枯黄;块茎染病时产生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稍凹陷病斑,边缘分明,皮下呈褐色海绵状干腐。
2.早疫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早疫病属于真菌病害,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或带病薯块上越冬,翌年种薯发芽病菌即开始侵染。病苗出土后,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扩大。病菌易侵染老叶片,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70%,该病易发生和流行,瘠薄地块及肥力不足田发病重。
3.早疫病防治措施。选择土壤肥力较高的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推行配方施肥,增强植株抗病力。发病初期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1:200倍式波尔多液、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三)环腐病
1.环腐病危害症状地上部发病症状有萎蔫型与枯斑型两种,萎蔫型主要表现是从植株顶端开始,叶片边缘位置内卷,类似于缺水状,随着病情扩展,植株所有叶片褪绿,并内卷下垂,最终导致整个植株枯死倒伏,但是叶片不会脱落。枯斑型主要表现是植株基部位置的复叶先开始发病,叶片边缘与叶尖及叶脉呈为绿色,叶肉表现为灰绿色或者黄绿色,有明显的斑驳,同时叶尖开始干枯并向内卷。随着病情蔓延,最终导致全株枯死。地下薯块发病,切开块茎可以看到维管束呈黑褐色或者乳黄色,皮层内部呈弧形或者环形坏死,因此,被称之为环腐病。
2.环腐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属于细菌性病害,该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是在切薯块时,病菌通过切刀带菌传染。病薯播下后,一部分芽眼腐烂不发芽,一部分出土的病芽,病菌沿维管束上升至茎中部或沿茎进入新结薯块而致病。适合此菌生长温度20~23℃,最高31~33℃,最低1~2℃。致死温度为干燥情况下50℃经10分钟。
3.环腐病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增强抗病能力。严格选种,提倡整薯播种,减少切刀传染。种薯消毒。每100kg种薯用280g的75%敌克松可溶性粉剂和适量干细土拌种。挖除中心病株:在苗期和成株期及时挖除病株,集中处理。化学防治:发病初期用72%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三、马铃薯虫害及防治措施
(一)蚜虫以及其防治措施
1.蚜虫蚜虫主要是吸食马铃薯植株的汁液,从而导致植株叶片卷曲枯黄,会消耗植株大量的养分,破坏叶片的光合作用,并且还会传播病毒,对于马铃薯的生长会产生严重影响。一般在春季气候相对干燥的时候,马铃薯处于生长期,此时蚜虫易大量出现。
2.防治措施。针对蚜虫可以采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兼用的措施,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是在蚜虫迁飞期利用黄色板涂抹机油诱杀蚜虫。化学防治措施可以选用70%杀蚜松1500倍液、或10%蚍虫啉3000倍液进行防治。
(二)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金针虫、蝼蛄)及防治措施
1.地下害虫(蛴螬、地老虎、金针虫、蝼蛄)在马铃薯整个生长周期内都会发生危害,其苗期啃食马铃薯种薯,导致马铃薯缺苗,后期薯块膨大期危害马铃薯块,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给种植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防治措施。对于蛴螬、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危害严重的地块,整地时可亩施用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喷洒翻犁入土,或用3%辛硫磷颗粒剂2.5~3.0kg拌细土50kg,结合整地均匀撒施入土壤中。
参考文献:
[1]焦瑞枣,李国锋,张禄.内蒙古地区马铃薯病虫害特征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2018(0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