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县2020年小麦白粉病重发原因浅析
2020-05-26袁国华伊斐
袁国华 伊斐
摘 要:今年,翼城县小麦白粉病发病时间早,发生程度重、发生范围广、危害损失大。研究表明,发生轻重与品种、播期、温度(特别是冬前温度)及管理水平等因素有较大关系,通过采用抗病品种、调整播期,减少播量、科学施肥等农业措施可有效减轻病害发生程度,对于重发区域可采用“一次拌种,两次喷雾”的方法予以化学防控。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综合防控
翼城县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市东南隅,常年小麦播种面积35万亩左右,小麦白粉病是翼城县小麦上的常发性病害之一,在小麦的各个生育时期均可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严重时也可为害茎秆和穗部,常造成小麦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品质下降。一般减产5%~10%,严重者减产20%以上,甚至超过50%。
一、危害症状及部位
(一)危害症状
初发病时,病部开始时出现黄色小点,然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病斑,上面有一层白粉状霉层,后期霉层变为灰白色或灰褐色,上生许多黑色小点,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
(二)危害部位
该病可侵害小麥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可蔓延至穗部颖壳、麦芒,一般来说,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发生早、受害重。
二、传播途径
(一)传播方式
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遇有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时,病菌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白粉病的扩散蔓延。
(二)越夏越冬方式
1.越夏方式。白粉病病菌可以分生孢子阶段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渡过夏季,也可通过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干燥和低温条件下越夏。
2.越冬方式。白粉病病菌越冬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形态越冬,二是以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
三、发生特点及发病条件
(一)发生特点
1.见病期早,病情上升快,自然发生程度重。翼城县常年小麦白粉病常年在3月中旬见病,4月中旬进入发病盛期,5上旬达发病高峰,今年3月12日见病,3月17日病株率1.8%,病叶率0.4%,3月下旬病情开始发展,3月25日平均病株率9.8%,病叶率3.2%,3月30日达发病高峰,重发地块病株率100%,病叶率35%,自然发生程度为大发生。
2.茬口间差异性大。从调查情况来看,早播麦田重于晚播麦田,旱地小麦重于水地小麦,丘陵区重于平川区和山区。
3.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明显。据调查,不同品种间发病情况差异性较大,临旱6号病株率达100%,病叶率达30%,翔麦517病株率平均50%,病叶率20%;济麦22病株率38%,病叶率15%,其他品种也有一定的差异。
4.发生面积广,产量损失大。今年小麦白粉病发生面积15万亩左右,占小麦种植面积的45%,为多年罕见的重发年份,预计减产幅度达15%~25%,个别严重地块减产幅度预计可达到50%左右。
(二)发病条件
1.冬前基数偏高。据2019年11月20日调查,翼城县小麦白粉病点片发生,病株率3%,最高30%,病田率5%,面积约1.2万亩,远远重于上年及历年发生水平。
2.大面积的感病品种。冬麦区春季发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由于翼城县耕地面积的66.7%为旱地,因此,在小麦种子选育过程中,没有把旱地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作为审定推广的依据,造成县域内感病品种较多,大大增加了白粉病的发病机率。
3.气候条件适宜。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4.管理。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四、小麦白粉病重发原因浅析
(一)秸秆还田面积增加
近几年本地全面推广秸秆还田,带病秸秆存留在田间,有利于土壤中菌源累积,导致小麦白粉病重发面积增加。
(二)病害发生期提早,防治不及时
据调查,之前本地小麦白粉病发病期大多在4月上旬,而今年该病的发病期提早到3月上中旬。加上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危害部位相对隐蔽,通常在植株的中下部或叶片背面,多数农户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重视。
(三)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
据统计,县种植的小麦品种1/2较感白粉病。
(四)小麦播期早,播量大,旺长麦田多
去年小麦播期前后,雨量充沛,气温一直处于偏高趋势,小麦播期早,播量大,导致田间植株群体过大、郁蔽度增加,形成了有利于白粉病重发的田间小气候环境。
(五)气象条件有利于发病
气象条件是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程度的关键因素。据报道,小麦白粉病在0℃左右不发病,4~6℃病情发展缓慢,15~20℃病情扩展加快,春季气温回升时降雨增多,有利于病菌孢子萌发和病情扩展。近年来雾霾天气偏多,春季多过程性降水,导致田间湿度偏大,满足了小麦白粉病大流行的气象条件,白粉病自然发生程度均为大发生。
五、小麦白粉病综合防控措施
在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上,应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控措施,狠抓常发区、重发区,兼顾一般发生区。
(一)农业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旱地小麦可选用翔麦517、晋麦47等抗病品种,慎用临旱6号等高感品种。
2.科学施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适当控氮增磷补钾,提倡施用腐熟有机肥。
3.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适期播种的小麦,平川区不超过20kg,丘陵区不超过12.5kg。
4.清除自生麦苗。自生麦苗越夏地区,要及时清除掉田间自生麦苗,可大大减少秋苗菌源。
(二)化学防治
采用“一次拌种,两次喷雾”的方法,基本可以将小麦白粉病的危害损失降至最低。
1.种子处理。每百公斤小麦种子,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30~40g(有效成分),拌种后立即晾干,即可播种。
2.返青-拔节期喷药。田间发病率3%~5%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亩用药液量30~45kg进行喷雾。
3.孕穗-抽穗期喷雾。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者亩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6~8g(有效成分),兑水45~60kg进行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