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山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安徽省绩溪县为例
2020-05-26钱丽敏
钱丽敏
中共绩溪县委党校,安徽 绩溪 245300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强化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指出要“把乡村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划出了重点。作为皖南山区的小县绩溪,如何实施乡村人才振兴,事关绩溪未来乡村振兴的发展。
一、绩溪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效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山脉与西天目山山脉的结合带,隶属宣城市,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是一个典型的皖南山区县,县域面积1126 平方公里,辖11 个乡镇81 个村(社区),总人口18 万,其中农业人口14.2 万,耕地面积10.1 万亩,水田面积8.7 万亩。近年来,绩溪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五百工程”,注重发挥农村各类人才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图1 2019 年绩溪县乡村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一)强化乡村人才保障机制推动产业振兴
支持乡土人才创业创新,每年围绕徽墨、徽剧、徽菜、徽州三雕等方面的精英人才,安排400 万元的专项扶持资金为其创业创新提供资金保障。逐步形成了以胡开文墨厂和良才墨业为龙头的徽墨产业群、以徽雕文化园为代表的木雕产业群、以文革砖雕工艺厂为领先的砖雕产业群和以劳模集团为先进代表的徽菜产业群[1]。除了资金扶持,还注重从远景规划和制度规定等方面保障乡村人才的建设,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建立非遗传承人考核机制和认定标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和认定工作,有效推动了非遗产业的良性发展,在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全新动力。
(二)加大乡村人才挖掘力度助力乡风文明
加强人才挖掘力度,通过实施“名师带徒”项目,冯良才大师工作室、振兴大师工作室两家被认定为省级大师工作室[2],每年通过“名师带徒”项目培养10 人以上传承人。依托“徽剧之乡”伏岭镇和瀛洲镇木雕技艺,举办徽剧、徽雕艺人座谈会,邀请名家授课,展演传统徽剧和徽雕技艺,加大对民歌、抬五帝、徽州三雕等传习研习所或协会等保护组织的建设。打造胡开文墨业国家级非遗传承基地,以良才墨业为基地,探索徽墨科研方面的人才,推动制墨技艺的研习和传承。在培养徽厨人才的同时传播好徽菜文化,依托安徽徽厨技师学院和徽州学校等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累计培育出现代徽厨人才1000 余人,在北上广等各地担任总厨,弘扬徽菜文化。
(三)拓宽乡村人才培养渠道促进生活富裕
制定整体规划部署,将乡村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同全县“特色小镇”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才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绩溪县家朋乡以规划“摄影小镇”为主,通过建设尚村工匠展示巷,发掘散落在古村落中的传统木竹匠、铜砖匠等人才,用传统技艺展示“工匠精神”;上庄依托徽州三雕产业为主导着力打造“雕刻时光”小镇,以经营制作工艺品、花窗等雕刻作品的雕刻师为人才主体,旨在建造华东地区乃至全国传统徽雕和徽墨生产销售基地,自该小镇建设启动以来仅2016 年就实现了特色产业产值1.17 亿元。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依托“上街区”“四方电子”等知名电商企业,实现当地品牌如挞粿、黑猪、黄牛肉等特色产品的销售,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二、绩溪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乡村人才振兴一系列战略和方针政策的出台,绩溪县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培养乡村振兴实用人才为重点任务,着力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乐于创新创业且留得住的乡村人才。然而,当前面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深刻认识其背后的原因,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调整和解决。
(一)乡村人才数量不足素质欠缺
目前,乡村人才数总量虽然有所增长,但是乡村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类人才占绩溪县农村常住人口的比例较低。如截止2019 年,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395 人,占全县农村人口总数的0.9%。多数乡村人才因受教育年限较短,学习水平普遍较低,专科及以上的人数仅占3%,总体素质欠缺,导致发展后劲不足。且因本地缺少专业电商培训类培训机构,该县电商人才尤其是美工、运营、品牌策划类人才紧缺。主要原因是受教育投入资金比例的差异,广大乡村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落后,基础教育力量仍然薄弱,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力量不足。
(二)乡村人才分布结构不尽合理
在实用类型上,相较于领导组织型人才,生产型、经营型和服务型人才较少,仅占25%,且掌握单项专业技术的人才较多,一专多长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在分布范围上,距离县中心区较近、经济较发达的乡镇聚集的人才较多,偏远地区的落后乡镇人才较少。在年龄结构上,51 岁以上的占乡村人才总数的68%,处于中坚力量年龄段的人才过少[3]。这些均已成为乡村经济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制约因素。主要原因是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广大乡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乏,鼓励创业创新的环境例如资金、政策、服务等配套设施得不到保障。
(三)乡村人才管理制度尚需优化
绩溪县现有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与较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落后性。受资金、人员、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针对乡村人才的培训手段单一、培训内容空泛,收效甚微,导致依托实体开发出的一些就业岗位,因为农村劳动者文化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出现结构性失业。针对当前已有的乡村人才尤其是对一些优秀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不足,距离“体面型职业”还有差距,人才价值体现的还不充分,影响了乡村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要原因是乡村人才的培养计划偏重于规划安排,未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调整,使得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乡村人才认定和考核的标准与实际联系不紧密,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4]。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绩溪县推进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2019 年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指出,“各级党委应当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加强农村工作队伍建设”。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绩溪县各级党委政府应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等各方面条件着力打造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注重从选、育、用、留、共享多环节出发培养造就更多的乡土人才。
(一)乡村人才的选拔
首先,全面开展全县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专题调研工作,掌握服务于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领域的乡土人才的数量、专业及特长等情况,建立完善县乡村人才信息库,并实行动态管理,实时维护更新。其次,继续深入实施“绩溪聚才”行动,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技能科技人才队伍,充实农业科技指导专员、培训专员队伍,充分发挥科技对乡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最后,积极开展“十佳带动能人”等人才评选工作,依据“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标准,通过自评、推荐、公示等环节,评选出一批优秀典型,包括致富能手、经营管理能人、科技专家等,允许他们在各级非遗传承人、技术能手、“工匠”等类型的标兵评比活动中享有优先推荐权。力争在绩溪县形成乡村人才“1 年成形、2 年成才、3 年成骨干”的良性循环模式,不断充实乡村人才队伍。
(二)乡村人才的培育
首先,立足绩溪县主导产业和徽文化旅游资源禀赋,重点开展针对种养殖、电子商务、文化旅游等各类产业的专项培训,加快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乡村致富带头人、经营管理专家、农业科技专业人员等农村实用人才。其次,结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专项行动等,整合各类资源,通过运用农业简报、农信通短信、远程网络、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等培训载体,坚持分类指导、按需培训的原则,实施多元化、差异性、订单式的培训[5],例如聘请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进行实地讲解和演练,实现“面对面”教学。最后,扩大交流交融,将针对乡土人才的培训计划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培训工程,每年有计划地选送一批乡村人才到大中院校或外地农业发展先进示范区比如浙江临安、安吉等地进行学习考察,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本地企业设立乡村人才教学和就业实践基地,支持企业通过定向委托的方式培养乡村专业人才。
(三)乡村人才的使用
首先,结合绩溪县“全民创业创新年”活动的开展,对乡土人才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县乡村人才积极牵头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开展技术开发推广培训有偿服务以及领创办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类经济实体,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其次,加大对农业产业类涉农资金的支出比例,积极落实财政、税收优惠,对乡土人才创办的特色企业、合作组织等经济实体给予资金方面的政策支持。依托《绩溪县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加大对乡村企业的投入。最后,积极推进银企合作,组织银企对接活动,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适合乡村人才特征的信用、联保业务,增强银行业对农业企业创办资金的支撑。依托林权抵押贷款、小额信贷等多渠道,提高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简化贷款流程,有效缓解致富带头人创办的企业和能人大户生产发展的资金问题。
(四)乡村人才的留任
首先,充分运用县人民政府网站、《今日绩溪》等本土新闻报刊等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大对乡村人才创业致富、服务乡村的宣传报道,充分肯定他们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的贡献,积极选树优秀典型,传播热爱乡村事业、尊重乡村人才的正能量,带动更多的普通农民向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转变。其次,根据县乡村人才评价体系、考核标准等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乡村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积极推荐优秀的专业技术类乡土人才破格申报技能认定和专业职务评定。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在保障农民集体利益的前提下,允许农村留乡人才根据自身的贡献持有一定比例的村集体经济股权。适时推荐优秀典型进入基层党政班子成员队伍当中去。最后,优化乡村人才服务工作,建立乡村人才跟踪服务制度,例如对于农户自愿退出的宅基地,允许根据统一规划建设人才房供给返乡下乡创业人员使用[6],为乡村人才扎根基层干事创业解决后顾之忧,增强乡村人才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五)乡村人才的共享
首先,树立人才共享理念,在长期引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绩溪接轨长三角的契机,积极与较发达地区尤其是毗邻的江浙等省份建立联结,通过短期租赁等方式,定期聘请、聘用农业农村方面的专家前往本地服务,有效填补本地受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限制而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存在的不足。其次,利用当前乡村社会仍主要以血缘地缘来维系关系的角度出发,加强情感动员,利用乡情乡愁推动旅外高层次人才献计家乡发展。如绩溪本地已连续3 年于春节期间举办绩溪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春节座谈会,积极开展互动交流,充分凝聚旅外成功人士尤其是农业方面人才的智力和财力服务绩溪发展,就是对乡村人才共享理念的一大探索。最后,在积极“引进来”的基础上有效“走出去”,利用绩溪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定期选派一批优秀的农业类人才前往省内外交流学习,通过顶岗锻炼的方式,切实深入地了解外地发达省市县地区在乡村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再结合本地实际,加以推广,形成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