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牧民新村三场槽子

2020-05-25高承善刘金丽

回族文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牧民养殖

高承善 刘金丽

时隔五年,当我再次走进这片大草滩,来到这个牧业新村的时候,眼前的场景让我立刻惊喜起来。我不断用目光扫视,用耳朵倾听,用心感悟,这是一个民族在党的扶贫政策推进下繁荣变革的缩影,而这个变革让所有参观过这个新村的人都兴奋不已。

我行走在村里的道路上,只见绿树成荫,全村统一的院落,统一的大门,每户门上都有门牌号,院外有统一的花园,柏油马路通到每一家门口,街道、院落干干净净,一个现代化新农村的面貌已经展现。让我们走进牧民的心灵,来亲身感受一下这场变革吧!

阿汗的人生之路

让我们先把时间退回到1968年,因为故事要从那时讲起。

阿汗·胡玛别克清楚地记得,那是10月10日早上,天气晴朗,暖暖的阳光落在秋季的山林,松树上闪着金色的光芒。在新疆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吾塘沟牧业村,一队马队从村里的山路蜿蜒而下,马背上驮的是他们一家和其他十户牧民的家庭成员和全部家当,前面赶着他们的牛羊。

这不是一般的转场,而是一次历史性搬家,他们要搬到一个全新的驻地——北庭镇三场槽子村。阿汗当时只有十岁。他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他有冬暖夏凉的山区生活环境,那里有山有水,四季宜人,有毡房住,有奶茶喝,有手抓肉,有奶疙瘩等喜欢吃的食品,还有邻居的小伙伴。

曾经,他也想过上学,但是学校离他家路途遥远,父母亲不想让他去上,他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不再想这个事了。在他的想象中,他也会像他的父辈们一样,长大了,娶个媳妇,养几个孩子,养上一群羊,几十头牛,几匹马,过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他没有更多的梦想,外面的世界也许很美,但离他似乎都很遥远,他也不去多想。他的要求不高,只要能够维持一般的生活就好。

但是,现在要搬家了,离这个他熟悉的生活环境越走越远了,他不断地回头张望,巍峨的天山雪峰依旧屹立,村头送行的小伙伴们的身影也渐渐消失了,河里的流水声渐渐变小,松树影子也渐渐模糊,连成了一片。他希望大人们能改变决定,重新回到村子里。但是,大人们好像铁了心,没有一点回去的意思,径直向三场槽子村走去!

那时的三场槽子村,距离泉子街镇吾塘沟四十多公里,是处于吉木萨尔县北部平原上北庭镇的一个戈壁草场,只有三十多户汉族牧民散居在大草滩上。大草滩上,芨芨草茂密地生长着,大风吹过,草浪滚滚,一群群牛羊,散落其间,像天上落下的朵朵白云。这里是牛羊的美好草场,但这里没有树木,没有好的道路,没有像样的居民点,土地严重盐碱化,大风天尘土到处飞扬,下雨天高盐碱化的泥土像糨糊一样,异常黏稠,常常马车赶出去一遇到雨天,车轮就深陷泥浆,拉不动,赶不回来,只能卸下马,放下车,骑着马回来,等路干了,再去把马车拖回来。但是,这里草场广阔,可开垦土地面积大,土地肥沃,又是那么具有吸引力。这样的生存环境让阿汗失望至极,他又开始想他家的老房子,想他的小伙伴们了,他甚至哭着求他的爸爸要回去,但是都被父亲斥责回来了。大人们搭起了毡房,摆好了家具和劳动工具,围起了羊圈,安顿了下来。

阿汗从此在这里生活了下来,没想到,这一住就是五十二年。这期间,他娶妻生子,放牧养殖,学习种植,改良土壤,他渐渐地爱上了这片土地,成了村里的积极分子。1997年他带头第一个盖起了土坯房,带头栽下了村里的第一棵树,参与了村里的修路、改水等各项事务。1999年他入了党,热心支持村里的各项事务,也见证了村里的所有变化。

冬去春来,日出日落,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少年阿汗,现在已经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了。当我们见到阿汗的时候,他的头发已经花白,背也有些弯曲了。他和老伴见到我们进来,高兴地迎出来说:“你们来得好,好好把我们的变化报道一下,我有很多话想给你们说,村里人现在生活过得好,都是党的政策好,各级干部好啊!”

说着话,他带着我们参观了他的房屋。只见院内有正房、有伙房,院内的李子树已经挂果,院子的前面、后面都种上了蔬菜,白菜、菠菜已经可以吃了,院子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进入正房,窗明几净,电视、冰箱一应俱全,家具物件收拾得整整齐齐,在客厅的圆桌上,老伴做的拉条子,炒的肉炒白菜还冒着热气。

他告诉我们:这套房子是2008年新盖的抗震安居房,一百二十平方米,房子总共花了八万多元,自己只掏了一点八万元,其余都是抗震安居项目资金。今年又建起了院墙,也是项目资金。房子和院墙都建好了,他积极响应村委会号召,拆除了房子周围的牲畜棚圈,将自己的牲畜搬到了养殖小区,他带头在院子里种植了蔬菜,栽种了葡萄树、李子树,还和老伴一起参加了村里举办的各种培训班,提高了政策水平,学会了多种炒菜。现在,拉条子、米饭、炒菜、包子成了主食,肥肉、奶制品吃得少了。

“我这几年最高兴的事,是把六个孩子的学都供出来了,三个孩子上了大学,其中,两个儿子还出国留学,都有了工作,现在孙子学习又好!”老人说到这里,自豪地指着墙上的奖状让我看,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墙上贴了一大片奖状,大约有二十多张,都是他三个孙子的,有化学、数学、物理竞赛的,还有作文竞赛的,特别有一张是获得全国才艺大赛一等奖的奖状。他说:“我这辈子没有上学,是一生的遗憾,我就希望孩子能上学,搬到这个村后离学校近了,我就努力供孩子上學。有一年,两个孩子上大学,为了凑足学费,我一下子卖掉了七十五只羊。那个时候,孩子上学都是自己掏钱供,后来县上有了政策,牧民的孩子上大学每年县上补助五六千元,孩子上学就方便得很了。现在孙子学习好,我一定要让他们也上大学。能上学,有文化,这个变化是我们祖祖辈辈最大的变化。”

他清楚地记得,他的父亲得过大病,母亲也得过大病,二十年前,他自己也得了一场大病,到乌鲁木齐住院,费用交不起,借了不少钱,后来为了还钱,下了不少苦。那个时候,看病开支,就是他们一家生活中的最大困难。后来购买了农村医疗保险,前两年,老伴得病,住了两次院,公家报了百分之九十,自己才掏了一两千元。

老人自豪地说:“现在新房子有呢,院子有呢,家里菜地有呢,羊牛有呢,吃的是自来水,看病有医保,一个月一千多元的老党员补助有呢,现在生活困难少得很了,过日子发愁的事情没有了,公家全都给解决了,生活过得太好了,现在过的是城里人的退休生活!”

“現在还后悔当初搬下来吗?”我打趣地说。

“不后悔,现在想想,真要感谢当初搬下来了,现在我们的生活比山上的人家好太多了,好多山区的亲戚都很羡慕我现在的生活,这一切都是党的政策好,给予了我们巨大的变化,太感谢党和政府了。”老人高兴地说。

一切都如此美好

在村子的中西部,村委会的大院子呈现在我面前,三层白色办公楼,简洁庄严。院子的南边,是村里的幼儿园,几十名祖国的“花朵”整齐排队,歌声嘹亮,玩得异常开心。院子中央,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在村委会办公室里,我采访了村党支部书记艾力·艾合买提等人。艾力·艾合买提算是这个村的第二代人了,他家也是父亲年轻的时候从泉子街搬来的,他2013年开始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经历了村里的变化,说起这几年的脱贫攻坚,他感触太多。

2008年的秋天,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领二十多人,在北庭看了一天,终于把目光锁定在这里,县上决定依托原来的北庭镇牧业村建立牧民定居点。主要目的是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山区草场有限,养活不了太多的人,很多年轻人结婚了,和爸爸妈妈分了家,草场没有,牲畜很少,生活成了问题;另一个是牧民长期到处放牧,这给牧民融入现代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比如在改变生活习惯方面,住处不固定,生活因陋就简,就医、孩子上学、文化娱乐等多方面都不方便。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所以才建立了多个牧民定居点。领导们希望,从此能够彻底解决这部分牧民的发展问题。

三场槽子牧民定居点的设立,安置了从山区泉子街、大有、新地三个乡镇搬迁来的一百多户牧民。但是,新建一个村实属不易。从2008年建立定居点至今,国家每年都投入一定的资金,建设了抗震安居房,修通了公路,建设了灌溉渠道和人畜饮水工程,改良了土地,种植了树木林带,建设了村委会办公设施以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每年都有大量投资,但是直到2014年,这个村依然是个贫困村,牧民收入上不去,生活质量不高,当时确定了一百九十八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座谈中,驻村工作队队员,北庭镇副镇长叶超说,2014年三场槽子村被列为全县唯一的脱贫攻坚重点村,县、镇、村共同制定了工作规划,按照这个规划,必须要提高村民收入,改变居住环境,实现真正脱贫,进而建成全县脱贫攻坚示范村。当时在讨论的时候,大家一致认为,这个村要脱贫,首先要脱思想上的贫,必须在推进项目促进产业的同时,要从政策、文化、技能,特别要从思想认识上同步推进,真正把“要我干”变成“我要干”。

村里决定从基础做起,先从提高交流能力开始,当时大部分牧民不识汉字,这是影响牧民日常生活,特别是外出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大障碍。为此,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办起了培训班,每周一次,从教拼音开始,然后教识字。开始没人来,依然是干部和党员带头,一直坚持。很快一些人尝到了甜头,比如外出打工的时候,语言交流顺畅的,往往找活儿方便,挣钱也多。很快,事实教育了村民,培训班搞了三年,学习的人越来越多。

随后,又开展了各种培训,包括政策培训、技能培训、养殖培训、厨艺培训、缝纫培训,既讲政策,又教技术,还做交流,老师耐心教,牧民热心学,一项项培训,一下子把牧民武装了起来。

在村委会前院里,有一排平房,人来人往。走进去,是一个不小的服装加工车间和一个民族刺绣车间,工人们正在紧张地生产。

2016年,驻村工作队联系到了县上有一定规模的月华制衣有限公司在村里建立了车间,来解决村里家庭妇女就业的问题,因为这些妇女平时基本上都在家里,不是带孩子,就是管管家里的牛和羊,再就是互相串门。

一个三百平方米的车间建立起来了,可容纳三十人就业,可是招人时只有三个人愿意干。而且来的人不固定,今天来了明天走,这下企业不愿意了,于是驻村干部挨家做工作,但是好多村民都抱着膀子看热闹,并且风言风语地说:干部被企业买通了,招来这么一个厂子,都是骗人的。各种风凉话也特别多。后来上级研究决定,作为过渡政策,给每个愿意干的人先发七百元保底工资,在此基础上计件发工资。有一位老大姐在村里威望比较高,而且在别的地方打过工,驻村工作队找到她,希望她能带个头,她答应了。在她的带动下,十多个家庭妇女被招了进来,企业立刻办了培训班,使这批人成了技术骨干。

后来,村上又成立刺绣协会,协会也纳入了这个企业管理,企业负责市场推销,牧民在企业或者在家生产。渐渐地,妇女们改变了思想认识。现在全村只要有生产能力的妇女全部进入到这个企业,企业还购买了二十二台各类机器,发给村民,让一部分无法离开家庭的牧民在家加工部分产品。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企业还设计书包、钱包等各类工艺品,引进了大型机绣设备,形成了较大的产能和销售能力。现在有十五个人固定的在这里上班,还有二十二个人是不固定的,这二十二个在家生产的人,收入也大大增加。

职工那孜古丽告诉我:“我现在每月收入三千多元,现在大家都说这个企业好,能就近就业,还能照顾家庭孩子,真是太好了。”

在车间,我见到了月华制衣有限公司经理李月华。当时,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领导找到了她,希望把企业引入村里,为这个村的脱贫攻坚助力。热心的李月华当场拍板,愿意为这个村脱贫助力。李月华告诉我,虽然有困难,但是支持这个村成为脱贫攻坚示范村的工作将一如既往地进行下去。

驻村工作队队员、北庭镇党委副书记叶斯木汗告诉我:“思想一通百事通,现在一切都变了,变化太大了,很多事情都成了牧民的自觉行动。比如农村医保,刚开始动员,没人参加,后来全村百分之百参加了医保。再就是烹饪等各种技能培训,对改变牧民的饮食习惯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有些牧民过去想吃炒菜,不会做,现在每天中午炒两个菜。米饭、拉条子做得都很好。一些人学会了烹饪就到山区开农家乐,也成了一条致富门路。原来,牧民一家人就围着家里有数的几只牛羊转,现在牛羊已经在家庭收入的份额中占了很小一部分,打工及其他收入已经远远超过了牧业收入。”

致富能手如雨后春筍

村党支部书记艾力·艾合买提说,2014年三场槽子村被确定为脱贫攻坚重点村后,各级党委、政府给了大量投资,还给了扶贫贷款,帮助村里搞起了养殖业。村委会把全村的土地都以较高价格流转了出去,牧民就可以放开膀子搞其他产业了。三场槽子村地理位置好,附近就是吉祥油田作业区,这里离准东工业园区、北庭工业园区、县物流园都不远,可以在本村土地上打工,还有县上的公益岗也向本村倾斜。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定期向村民发布打工信息,组织村民打工。现在全村有三个打工队,一个在准东,一个在吉祥油田作业区,还有一个专门做围栏。全村的人除了老人、病人外,个个有活儿干,人人会赚钱。现在常年在外打工的有七十多人,每人每月都能挣三五千元,多的还能达到一万元,打工收入占到了全部收入的百分之六十以上。

在野马中心施工工地,我见到了围栏打工队队长麦尔杰。转眼,麦尔杰打工队打工四年多了,他所带领的打工队也早已成了各个草场、林地围栏工地的常客。2017年,麦尔杰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承包到了县林业局在北部沙漠护林点的围栏工程,麦尔杰回村后和几个年轻小伙子一商量,就一起去了工地。

麦尔杰是个做事认真的人,他和几个工友商量:“这是我们干的第一个工程,不求快,一定要保证质量,为以后继续承揽工程铺路。”

一个多月干下来,他们克服了沙漠施工风沙大、运输困难等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这项工程。当林业局的验收人员验收时,打了满分。从此,他的名声也渐渐大了起来,很多围栏工程都被他承包了下来。他的打工队用工也多了起来,最多时达到了十八个人,每人每月可以拿到五六千元,带富了一帮人。

当问起打工体验,他说:“当初,我从泉子街镇白杨河村搬下来,家里啥都没有,被村里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打工条件,也经常给我们联系工程。我们在外面打工,虽然苦点、累点,但是收入很好,这几年通过打工,我们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家里电视、冰箱、轿车都买上了,两个孩子一个上中学,一个上大学,上学也不发愁了,日子过好了,感谢党的好政策!”

哈萨克族牧民搞牧业全都是一把好手,凭借着党的扶贫政策,这个村的养殖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一大批养殖专业户相继诞生,有养牛的,有养羊的,有养骆驼的。有一些人搞育肥,买了许多小货车,到阿勒泰等地买了牛羊,经过一两个月育肥,然后卖到乌鲁木齐、昌吉等地,收入也很可观。他们还成立了新牧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和宝力草畜联营合作社,新建了养殖小区,吸纳养殖户六十三户,养殖业成了这个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马木尔汗·柯郎原来是泉子街镇牛圈子沟村牧民,2008年,迁到三场槽子村定居。“那时候穷呀,家里媳妇有病,羊也没有,地也不会种,就靠我一个人打工挣钱养活全家,特别是不习惯这里的环境,一出门,光秃秃的,没山、没水,日子真不好过啊!”马木尔汗·柯郎一见到我就打开了话匣子。

2014年,他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底村党支部书记艾力·艾合买提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村上分给他十七只扶贫羊,四头扶贫牛。马木尔汗·柯郎高兴得一晚上没睡,他心里高兴,“我有的是力气,只要有羊有牛,我的生活一定会好起来。”他决定大干一场。

第二天有人来找到他说:“我听说别人家里领到扶贫羊转手一只就能卖五百块,你领了十七只呢,不妨卖掉几只,这样来钱多快啊!”这人的话音刚落,就被马木尔汗·柯郎轰出了羊圈,“你出去!政府发给我们扶贫羊、扶贫牛不是用来卖钱的,是让我发展生产的!”

他积极参加村上举办的畜牧养殖培训班,学到了很多科学养殖技术。村上修建了养殖小区,免费给他分到了一个单元,他夏天把牛羊赶到泉子街夏草场放牧,冬天回到三场槽子养殖小区育肥,几年过去,原来的四头牛和十七只羊发展成十五头牛、一百一十只羊,去年收入达到了四万元以上,生活条件明显得到了改善。

马木尔汗·柯郎家有三个孩子都上学,大女儿今年还考上了新疆师范大学。马木尔汗·柯郎说:“今年又贷了五万元,准备再购进几头奶牛,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共产党给我们政策好,县上、镇上的干部这样扶持我,我自己也要好好干,把日子过得好好的,争取把媳妇的病看好,让子女们安心上学。”

哈那哈特·巴代里一家四口人,以前是泉子街镇吾塘沟村民, 2008年政府搞牧民定居,搬到了北庭镇三场槽子村,住进了牧民定居房,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秋天,他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亲戚家,看到亲戚养骆驼卖骆驼奶子很挣钱,爱动脑子的哈那哈特·巴代里立刻对养骆驼有了兴趣。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村干部,村委会经研究决定,每年给他五万元扶贫贷款,村里的养殖小区给他免费使用三年。当年他买入十二峰骆驼,发展到去年,达到了四十峰,去年卖骆驼奶子收入九万元,卖了五峰骆驼,收入三万元,全年收入十二万元。

为了整村脱贫

叶超告诉我:“这个村的发展,确实经历了一个艰苦的过程,驻村工作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都本着一个方向,就是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这个主题。”

为了这个村的脱贫攻坚,县、镇、村共同制定了脱贫攻坚规划,县委多次研究,县委书记李刚,县长徐雪峰多次来这个村调研,镇党委书记薛超,镇长闫鑫更是村上的常客,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镇上成立了该村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上至镇领导,下至部分机关干部都在为这个村服务,一名副书记,两名副镇长坐镇指挥,很多机关干部被分配到这个村,包联村民。

为了帮助这个村脱贫致富,镇党委下功夫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本着“扶贫先扶志、脱贫先治心”的原则,广泛开展培训;二是在推动产业形成上下功夫;三是狠抓技能培训;四是抓项目帮扶;五是狠抓整治帮扶。

2019年,先后实施扶贫项目工程十个,投入资金一千万元;实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三个,投入资金二百七十四万元;实施援疆项目三个,投入资金七百七十万元;实施县财政资金项目一个,投入资金三十六万元,这些有效提升了三场槽子牧业新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在工程推进的同时,教育引导农牧民规范养成良好生产生活习惯,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工作队了解到,过去牧民前院后棚,一到夏天,居住区苍蝇蚊子满天飞,臭气熏天,一出家门就是牲畜,牧民也很难注意个人卫生,这个村里牧民到了五六十岁,普遍“三高”,而且得各种其他疾病的人也多。追根溯源,这跟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有极大关系,必须解决,但怎么解决?镇村联席会议开了多次,都觉得很难。哈萨克族牧民祖祖辈辈房子周围就是牲畜棚圈,饮食习惯上主要是奶茶、肉食,很少吃蔬菜。

怎么解决,干部们决定从人畜分离开始,在距离居住区一定的范围内建设养殖小区,拆除房子周围的棚圈,而这件事,没一个牧民同意。后来村上利用项目资金修建了养殖小区,让牧民免费使用,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在大会小会上讲,晓以利害,苦口婆心。但是,村民们还是不动,抵触情绪十分大。“我们哈萨克族牧民祖祖辈辈就这么过来的,牲畜搬过去,没人看管,丢了谁负责?我们喂养、挤奶都不方便,不搬,谁说都不行!”有的牧民甚至放下狠话:“谁要动了我的棚圈,我就和谁拼命!”一时舆论四起,驻村干部和村干部压力也很大,怎么办?

一天,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一起找到了老党员阿汗,反复讲明了搬迁的好处。阿汗是个明白人,也是个热心人,多年的经验告诉他,党和政府采取的措施都是帮助牧民过好日子的,相信党没错。另外,阿汗也有切身体会,多少年的生活习惯造成了他的“三高”,一直在吃药,他深知听党的话没错。他决定再一次带头,不但自己带头搬,还让出了村边的一片草场,供村委会建养殖小区用。在村干部、党员的带头推动下,利用半年干成了这件多年没干成的大事,将村里所有人家的牲畜养殖搬出了生活区,将房前屋后开发成了菜地、果园,种上了果树和蔬菜。每户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打扫干净了,空气清新了,家里也收拾干净了。牧民在养殖区都有自己的一套工作服,喂养牲畜的时候,从头到脚换工作服,干完活换上干净衣服回家。养殖小区安装了摄像头,没有小偷敢接近养殖小区,这一切让牧民接受了,习惯了,一个个都高兴。

接下来,村委会决定趁热打铁,改变牧民的生活习惯,村委会搞了个“下炕运动”,就是要让牧民种菜,吃菜,少吃油腻,少吃盐。召开牧民大会讨论公布,没一个报名的,会议一开,第二天就有了骂声,“管天管地,连我们吃饭也管,这些干部们没事找事!”

怎么办?还是老办法,干部、党员带头。原妇女主任布鲁布鲁是个开通的人,她在外面跑的地方多,见多识广,对于改變生活习惯,她十分赞成。于是,在干部们的帮助下,她家首先种起了蔬菜,撤掉了炕桌,做了拉条子,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个人卫生也搞好了,村里组织村民参观,布鲁布鲁也现身说法,向村民现场讲解改变生活习惯的好处。渐渐地,大部分村民认识到了新生活的好处。现在你进了牧民家的小院子,家家有果树,户户有菜园,院子里打扫得很干净,室内整洁亮丽,家家拉条子、抓饭,甚至比农区的生活都更加城市化了,思想变了一切都在变。

观念变了,收入变了,生活条件也变了。三场槽子牧业新村全村共有三百五十三户一千三百七十三人,其中哈萨克族二百八十七户一千一百二十六人。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了一万三千七百元。村子里现在有三十多辆私家车,牧民的孩子有二十多名已经考上了大学,还有考上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这些名校的。

听到这里,我不禁深深感叹,这场变革所带来的变化是多么深刻而广泛!

当我准备离开村子的时候,阿汗老人专门来到村委会,拉着我的手说:“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牧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都是党的政策好,我们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所有给我们帮助的驻村干部。今后,我们要教育好子女,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

晚霞染红了整个村子。村委会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显得异常鲜红。

猜你喜欢

牧民养殖
雪中放牧新风景
牧民和一株草
农业农村部:印发通知 加快推进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对牧民的影响探析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订单养殖能否促进农民增收
商人买马
特种养殖 一技在手 轻松赚钱
特种养殖需做好市场研判
种植养殖 一技在手 轻松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