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么是黄河?

2020-05-25

中国科学探险 2020年6期
关键词:黄土高原盆地平原

人皆知黄河

却不知黄河之多彩

它串联起广袤的空间

上游的人们

见识过它的清澈

中游的人们

见识过它的大气磅礴

下游的人们

见识过它的摆荡

什么是黄河?

它串联起绵延的时间

上至370万年

“沧海桑田”

下至5000年

文明长河

它更串联起中华民族的

精神脊梁

生死存亡的时刻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为何黄河如此多彩?

在星球研究所看来

它是华夏时空中伟大的连接者

以滔滔不决之力突破阻隔、勾连万物

从而塑造滔滔不息之国家

01

贯穿

6500万年以来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

不仅造就了中国西高东低的整体地势

也使得陆地内部发生变形

再加上太平洋板块的影响

中国北方大地发生断裂

一系列裂谷、盆地次第生成

直至370万年前

它们都已各自聚水成湖

相互独立、少有联通

此时的黄河尚不见踪影

但是

随着板块运动的持续

青藏高原及黄土高原的进一步隆升

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愈发显著

有如神力将水盆的一角

高高抬起

彼此独立的湖盆水系

随即开始相互侵蚀、袭夺

一场河湖大串联

在中国北方拉开了序幕

至180万年前

黄土高原西部

兰州至河套段黄河河道

最先贯通

兰州盆地、中卫盆地

银川盆地、河套盆地等

彼此连接成为一体

八盘峡、柴家峡

桑园峡、乌金峡

红山峡、黑山峡

虎峡、青铜峡等峡谷

镶嵌其中

在中部

汾渭盆地北部河流

一路沿黄土高原向北侵蚀

至120万年前

便与河套盆地相连

今日划分陕西、山西两省的

晋陕黄河由此现身

与此同时

太行山东麓的河流

也向西溯源侵蚀

至120万年前

其中一支率先切穿崤[xiáo]山

形成了現今的三门峡

沟通了汾渭盆地和华北平原

汾渭盆地间广袤的古湖

经三门峡一泻千里

滚滚东逝

至此

一条贯穿中国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最终东流入海的

少年黄河

诞生了

之所以说

此时的黄河尚是少年

是因为它的长度不过现在的3/5

再加上

此时的黄河上游

主要流经西北干旱区

水源并不算充沛

想要成长为

一条长度超群、水势汹涌的大河

黄河还必须

向更高更远的地方延伸

02

成长

约120万年前

青海循化盆地与甘肃临夏盆地之间的

积石山被切开

原本流经临夏盆地的黄河上游

经过积石峡伸入到

青藏高原内部

从此

黄河在青藏高原上

一路“过五关、斩六将”

先后切开

松巴峡、阿什贡峡、龙羊峡

拉干峡、野狐峡、拉加峡等峡谷

将贵德盆地、共和盆地

兴海-同德盆地、若尔盖盆地

逐一串联

直至1万多年前

黄河切开多石峡

扎陵湖-鄂陵湖水系

也被纳入麾下

现代黄河水系格局

才最终成形

经过120多万年的努力

黄河不仅将自身的长度

延长了近2000千米

且最上游沿途接纳

切木曲、黑河、白河、贾曲等

诸多支流的补给

让积石峡以上流域的产水量

达到全流域的4成左右

如果再加上

同样发源于青藏高原的

湟水、洮[táo]河等河流的补充

至兰州站时

其径流量则占全河的61.7%

由此

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

成了黄河最主要的集水区

当真可谓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与此同时

黄河对大地的塑造之力

也在变大

120万年间

晋陕黄河演化成

晋陕大峡谷

壶口瀑布

从禹门口持续后退

留下了谷中谷状的

“十里龙槽”

更为重要的是

黄河的贯通及气候变化

使黄河干支流所串联的

一系列古湖沼

逐渐干涸

若尔盖古湖下泄

变成了若尔盖沼泽

汾渭盆地中的三门古湖基本消亡

残留部分演化成了今天的

运城盐湖

也形成了包括

中卫平原 、 银川平原 、 河套平原

渭河平原 、 汾河平原

在内的众多沉积平原

而接受上游泥沙洗礼的

华北平原

则变得更加平坦

于是

黄河就成了一条空间纽带

将中国大地上

面积最为广阔的沉积平原一并串联

而且

它们大都位于气候温暖地带

占尽天时、地利

这无疑为身处农业时代的人类发展

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文明之花

即将在此绽放

03

文明

黄河流域

首先崛起的

是包括渭河平原、汾河平原、伊洛河平原

及太行山、嵩山东麓在内的

中游地区

这里气候温暖湿润

土地肥沃且便于开垦

十分利于农业发展

生活在此的古人

培育了 只需播种 不需特别照料

就可以得到收获的粟 [sù]、黍[shǔ]

作为稳定的食物来源

大大提高了生存保障

黄土覆盖的台地

便于挖掘窑洞、地穴

以为居所

“安居乐业”之余

人们对艺术极富追求

至仰韶文化中期

(6000-5500年前)

三门峡周围的庙底沟人

制作的红黑双色彩陶色彩鲜明

抽象的几何纹饰回旋往复

极具节奏与韵律感

一经出现便广受欢迎

西至青海、东至东海

南至长江流域、北至蒙辽地区

无不受其影响

这种彩陶的广泛传播

展现了庙底沟文化强大的辐射能力

可以说是中国史前时期一次文化大融合

但是人口持续增长

使得生存压力大增

黄河中游

关中、晋南、豫西一带

人口最为密集

为了争夺资源

人们大量建立防御性城池

相互征伐

另一部分人

则向四周扩散

其中

沿渭河向西的一支

进入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

与当地族群结合

形成了马家窑文化

他们继承了庙底沟彩陶技艺的精髓

并将其发展到了极致

出土的彩陶几乎通体施彩

线条流畅、纹饰繁缛

绚丽而又典雅

可谓“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沿晋陕黄河向北的一支

则影响到分布在阴山-大青山南麓

河套地区的先民

黄河下游地区

生活在泰沂山脉周围的

大汶口人生活同样优渥

他们敞开怀抱

接受西边的仰韶文化

北边的红山文化的影响

并演化成著名的龙山文化

出土于济南章丘龙山城子崖遗址的

黑陶高柄杯薄如蛋殼

技艺之精湛超过“现代杯具”

约4500年前

黄河中游地区

又吸纳四周文化

发展出新的文化内涵

人们观测天象

了解四季变化

以便更好地助力农业生产

甚至出现了

接近于后期甲骨文的象形文字

总体而言

在5300-4000年前

黄河流域的一些古文化

已经先后迈入文明阶段

与此同时

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中游的石家河文化

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等

也在不断壮大

且文明程度并不亚于黄河流域

一时之间

中国大地上的古文明

灿如“满天星斗”

群星闪耀中

黄河流域能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约4200-4000年前

发生了一次全球性降温事件

当时的中国

不仅气温下降

且夏季风显著减弱

季风锋面雨带南移

致使东北、西北地区干旱加剧

华北、江南地区降雨增多、洪水泛滥

形成了“南涝北旱”的局面

受此影响

内蒙古地区的老虎山文化

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

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石家河文化

山东的龙山文化等史前文化

或被干旱摧毁、或为洪涝所阻

失去了崛起的机会

与之相反

关中-晋南-豫西所在的黄河中游地区

则凭借自身优势脱颖而出

一跃成为文明中心

从此

中华古文明

从 “满天星斗” 转变为 “月明星稀”

究其原因

黄河中游位于中国中部

不如西北、内蒙古等地干旱

也不如南方洪涝灾害严重

更为重要的是

这里山前台地、冲积扇广泛发育

在洪水来临时不至于完全被淹没

如同现实版的 “诺亚方舟”

使文明的薪火得以保存

并可以通过疏通水系自救

于是

传说中的大禹

建立起强大的治水组织

不仅区域环境很快得以恢复

一个广域王权国家

也在黄河中游地区建立起来了

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

第一个王朝

古人开始向

更广阔的冲积平原进发

大平原提供了充沛的发展空间和资源

华夏文明开始变得更加强大

更大规模的

宫殿

城市

在山前平原上拔地而起

什么是黄河?

四方人才汇聚

“科技”“文化”不断交融创新

青铜冶铸

文字书写

礼乐典仪等

相继完善

夏、商、周三代后

华夏文明

逐步走向成熟

自公元前221年

秦横扫六合、统一华夏以来

黄河流域的平原与山地

迎来了全面开发

下游

泛滥平原上

大量湖沼被疏干

新兴的农田、村莊铺满大地

中游

黄土高原上

塬塬、墚墚、峁峁

都被开辟为农田

上游

中卫平原、银川平原、河套平原

在黄河之水的浇灌下

良田广布

便成了大家口中的

“塞外江南”

甚至

青藏高原上的河谷盆地

都成了古人们耕种的土地

由此

黄河流域

农业持续发展

人口持续增加

经济持续繁盛

居于渭河平原的

西安

和伊洛河平原的

洛阳

则在从秦汉至隋唐的

1000多年间的大多数时候

轮番成为国家的中心

并将这种繁华推向了顶点

04

新生

这就是黄河

以滔滔之力,塑滔滔之国

它孕育华夏文明

并为华夏文明的壮大

提供了广袤的空间

然而春秋以降

黄土高原持续的农业开发

使流域内天然植被覆盖度大幅度降低

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被切得

千沟万壑、破碎不堪

泥沙滚滚而下

咆哮千里

便有了李白笔下的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黄河下游

河床泥沙淤积

形成地上悬河

当汛期来临

又或是突发洪水之时

防守不力就很容易造成黄河决溢改道

据文献记载

从公元前602年至1949年的

2500多年间

黄河下游决溢1590余次

较大的改道约26次

大改道5-6次

而每每决溢改道

都有大量农田、村庄、城镇被淹没

成千上百万人流离失所

所谓赤地千里

黄河也就成为

亿万人心中挥之不去的

中国之殇

而今天的黄河

却早已不是洪水滔滔、泥沙满河床

经过几十年来

黄河中上游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建设

筑坝拦沙

调洪冲沙

以及

在黄土高原等地

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度

显著提升

水土流失现象大为改善

黄河的输沙量

开启了断崖式下降

回到了3000年前的自然状态

并将

“世界输沙量第一”的帽子

让给了恒河

甚至

输沙量锐减

叠加全球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

还造成了黄河三角洲的侵蚀

上述治理调控

再加上现代堤坝建设

曾经泛滥成灾的黄河

早已不再肆意漫流

变得

愈发温柔平静

即便

偶有洪水暴发

也未造成较大的损失

因而很少出现在大众视野里

但是

当我们乘坐汽车

从黄河跨越而过

当我们乘坐高铁列车

从黄河疾驰而过

当我们乘坐飞机

从黄河飞越而过

我们无法不被它吸引

这是一条何等伟大的河流

这是一条何等重要的河流

以滔滔之力,塑滔滔之国

猜你喜欢

黄土高原盆地平原
盆地是怎样形成的
平原的草
我国黄土高原区域地质地貌特征及风土人情
浪起山走
高原和盆地强降水过程的数值模拟
黑宝山—木耳气盆地聚煤规律
黄河哺育了黄土高原
画假画
小石狮——黄土高原农家的“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