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毒题材影视剧不仅是娱乐,还是警告和预演

2020-05-25韩浩月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0年2期
关键词:流行病博拉影视剧

韩浩月

20 20年1月底,美国的网飞公司(Netflix)上线了一部六集纪录片《流行病:如何预防流感大爆发》。

这部纪录片理所当然地获得了网友分外的关注,很多网友认为这部主题不太轻松的纪录片是一次及时的科普,让大家对“流行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社交媒体上,偶尔会有一条短视频使用幽默元素,帮助网友了解病毒传播的基本状况,但在电影长片中,那些但凡能让观众留下印象的作品,都没法用“轻松”来形容。

无形的病毒一直是笼罩在人类生活中的巨大阴影,哪怕电影创作者,在面对这一题材时都要严肃、慎重地对待。

更多时候,他们还是期望借助电影这一载体,让观众在看到故事的同时,也在多个层面上对人与世界万物的联系更多一些了解与认识。

《流行病:如何预防流感大爆发》镜头所呈现出的猪流感、禽流感、埃博拉等疫情爆发的状况,离每一个人貌似很远但事实上却很近,尤其是现在大多数人以隔离的方式来阻隔新型肺炎病毒蔓延的情形下,更会对影片中的记述感同身受。

可一部好的电影,不应止步于对病毒“绘声绘色”的刻画,普通人“无知的乐观”,知情者的“隐瞒”,对医护人员的暴力伤害,官员的指挥不力等等,都会在疫情这面“镜子”面前呈现出令人不安的一面。

病毒最直观的危害,除了夺取人的鲜活生命外,就是破坏人的群居性动物属性,让人变得孤独与无助。《我是传奇》中威尔·史密斯饰演的角色,是病毒爆发后整个纽约市唯一的幸存者,他独自在空旷荒凉的纽约生活,不得已杀了唯一陪伴自己的受感染的狗,甚至一度觉得自己是全世界唯一幸存的人类。

整部电影最令人恐惧的不是那些被病毒变成“活死人”的攻击者,而是主角只能对音像店里的一个仿真模特喃喃自语。孤独会让人发疯,这不,许多人在家隔离十多天之后,便无比怀念拥挤的商场与街头。

在那些将要被自己的“邻居”用“硬性隔离”手段强行隔绝于世外的人来说,他们最担心的,不是食物与水的短缺,不是火灾或疾病,恐怕是那种没法再次走进人群的恐惧,这种恐惧便来自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感——被抛弃、被放弃的孤独感。

去年有一部名为《血疫》的剧集很受欢迎,它另外有一个译名叫《埃博拉浩劫》,这部剧集的原著曾得到过惊悚小说大师蒂芬·金的评价,“《血疫》的第一章,是我这辈子读过最可怕的。”

埃博拉病毒具有90%的致死率,《血疫》對这种超级病毒的传染、致死以及它所制造的恐惧,都进行了直观的镜头呈现,其中大量感染者的死亡场景都让人不寒而栗。

虚构的恐怖片让人在紧张之后获得放松,因为观众知道这个世界不存在“鬼”,但病毒题材影视作品却会让人把害怕带进现实生活,因为这种“无形的敌人”说不定哪天就会冒出来。

病毒题材在美国类型影视剧创作中已经做得很成熟,有《极度恐慌》《传染病》《天外来菌》《隔离死城》等诸多作品,对于美片、美剧病毒题材的高期待值,来自于这些作品对于病毒引发末日氛围的逼真渲染,也来自于作品所承载的深刻批判与反思。

近些年,《釜山行》《流感》《病毒》等佳作,为韩国电影赢得了好评,这些好评的得到,是韩国电影人在作品中敢于对利益、人性、政治进行令人震撼的表达所带来的。

“当你看过一千部电影,这世上就没什么离奇事”,这是话题电影《误杀》的一句台词。同样,当你看多了病毒题材的影视剧,也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曾经或正在发生的病毒疫情,在影像作品中都曾有过真实的描绘。

每一部病毒题材影视剧都是警告与预演,也许我们没法从中得到足够多防备与抗击的经验。

但这些作品的设想与价值取向,都值得观众进行一定程度的思考:面对防不胜防的病毒,没有胜利可言,唯有敬畏与防患于未然,才能够把损失降到最低。

面对防不胜防的病毒,没有胜利可言,唯有敬畏与防患于未然,才能够把损失降到最低。

猜你喜欢

流行病博拉影视剧
Why I Give
Pros and Cons of the Internet(1)
Dinosaur Extinction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影视剧制作方需提高隐私保护意识
戳破泡沫不能只靠自然选择
直面“埃博拉”之惧
埃博拉魔爪
小数点流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