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0-05-25李玉兰
李玉兰
课堂教学以情感为纽带,变得更富诱惑力,使学生的好学精神得到培养,促使学生在好学、乐学中逐渐懂得爱,懂得热爱崇高,追求美好。因此,我们要善于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前了解情感点,掌握教学主动权。
一、渲染气氛,拨动心弦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上课一开始,学生注意力分散,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情境,渲染一种与教材情感基调相一致的氛围,悄悄地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学生就能很快进入课文“角色”,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如我在教学《七律长征》一诗时,紧紧围绕着红军英勇无畏的高大形象和为革命献身的崇高品质,运用铿锵的语调,快节奏的语速,随事情的发展逐渐加强的语气,把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高涨的热情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牵着学生的情绪,使他们由有意识听课到无意投入到热血沸腾到为红军高呼。经过如此教学,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便自然而然深刻地烙在学生的心中了。
二、感受形象,动之以情
儿童只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因而,教师在引导儿童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应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在学生眼前再现课文中描写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如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课时,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形象地描绘了几种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白荷花和碧绿的荷叶,色彩清丽,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洁、高雅的本色。我依据这个材料制成鲜活的课件进行展示,并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瞧,这就是小作者看到的荷花开放时的样子,放眼望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着碧玉盘似的绿叶,透过荷叶的缝隙,一枝枝荷花从水里探出头来,就像穿着洁白衣裙的少女,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它们当中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则微露笑脸,含苞欲放;有的还未绽开,看起来饱胀得马上就要破裂似的。啊,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着,蜻蜓在荷花上快乐地舞蹈。这是多么生动的一幅荷花图啊!同学们,你们听了老师说的话有什么感想呢?课文第二段具体而生动地展现了荷花的形状美,与插图最为照应,我就采用“直奔重点段”的方法,以“课文哪一段最具体地写了荷花的美”引入第二段的学习。
三、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情有感而發,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必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
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描写小女孩的第四次幻想中有这样一段话:“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活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在指导朗读这段话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女孩叫起来”,请自由读读这段话,想想此时小女孩的心情,她会怎样地叫呢?交流时,学生首先认为小女孩是着急地叫、急迫地叫,他们说了好几条理由令人信服,我就引导学生想像自己就是那卖火柴的小女孩,像小女孩一样凭着最后一点力气急迫地叫着朗读这段话。这是第一个层次,学生朗读时只要把握好语速、语调,就容易读好。
四、以情启思,思而移情
作者总是在描述中抒情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精彩语句,启迪其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在感悟中受到感染,并与作者产生共鸣。
巴金的《春蚕》中有这么几句话“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我一觉醒来,常常看见母亲拿着烛台去喂蚕。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教学时:第一:点拨。老师轻轻地描述:我们仿佛看见漆黑的夜晚,母亲拿着烛台去添桑叶,多么辛苦啊!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会到母亲养蚕的辛苦?学生带着问题品读,有的说:“我从‘每天深夜、‘总要、‘常常这些字眼仿佛看见母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操劳身影”;有的说:“我仿佛看见母亲捧着大把大把的桑叶喂蚕的时候,额角上渗着汗。”学生在品读、思维中已渐入意境,一位勤劳的母亲的高大形象在学生面前浮现。第二:揣摩。为什么不写“闪闪的烛光照着她的脸”?而写“闪闪的烛光照着她那带着皱纹的慈祥的脸‘?一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深思:母亲由于日夜操劳,辛苦的岁月在她的脸上印上了一道道烙印,但是为了子女能上学读书,就是再苦,也心甘情愿!这是多么慈祥的母亲,多么伟大的母爱啊!一次次的品读,”爱“的力量深深地牵动着学生的情感。第三:移情。如果你是作者,当你一觉醒来,看见眼前这一幕时,你最想说什么?学生深情地说:“母亲太辛苦了;您是我的好母亲!‘”母亲,让我来帮帮您吧“”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报答母亲。“从学生饱含深情的话语中,从他们闪闪发亮的眼睛中,我们知道:学生已沉浸在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已完全进入了角色。他们已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化为自己对母亲的崇高的爱。
五、情景交融,情动辞发
没有观察就没有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情感的激发。只有使学生具有了从满目青山绿水中发现美,感受美的习惯和素质,学生的情感才能由情入境。
如《桂林山水》一文教学中,笔者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个中心句,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去桂林“游山玩水”。面对桂林的“山”,漓江的“水”,同学们情趣盎然,沉浸在有声有色的画面中。在学生兴致勃勃的“游玩”中,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桂林的山哪里表现出了“奇”、“秀”、“险”,漓江的水如何体现了“静”、“清”、“绿”,同时开展议论和情感抒发。观察和想象诱发了学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之感,陶醉在美的意境之中,引起了大家心灵上的共鸣。同学们纷纷议论:“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是名不虚传啊!!”“课文描写得太美妙了!”“我太想亲自去看一看。”……
由此看来教师只要博学多识,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科学合理地将情感“投资”于学生,将源源不断的爱融入学生的心田,优化其内外的学习环境,那么提高语文学习的内驱力必定会获得成功。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才能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直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冉想娥. 情由读中来——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 新课程(上),2019(5).
[2] 韦松.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J]. 语文课内外,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