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时序分析
2020-05-25常立诚胡俊成
常立诚 胡俊成
摘 要:川西南地区中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复杂,发生多期、多性质构造演化。因此,通过对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时序研究,系统揭示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时序以及动力学机制,为川西南地区古构造重建以及构造演化的恢复打下基础,推动川西南地区油气保存条件和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川西南;构造时序;动力学机制
引言
四川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侧,其形成主要是由印支运动转换为大型拗陷,晚燕山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后发生褶皱隆起。盆地的主要格局受控于被动—南西及北西向两条构造线控制,构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1]。本次工作区域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缘(川西南),由于川西南地区构造演化表现最为强烈,但该区研究成果却十分有限,很多基本的地质构造情况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认识,因此本文通过构造演化时序来理清部分基本构造。
1、区域地质背景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康滇地轴、扬子准地台与四川盆地结合部,主体位于扬子准地台。区块西侧约30km处为安宁河深大断裂,该断裂是康滇隆起与上扬子台坳的分界线,西侧发育晚白垩-早第三纪新生代盆地,东侧是中生代晚期以来的长期隆升区。
1.1区域构造背景
研究区内构造线主要呈南北向和北东向展布;区块东北部尚有弧形褶皱,构造以褶皱为主,主要特征是背斜紧密,向斜开缓;断裂不甚发育(图1),以南北向为主,多为高角度西倾的冲断层,二者往往相伴出现[2~3]
1.2区域地层特征
研究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有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其中三叠系属滨海-湖泊-河流相,沉积有砾岩、砂砾岩;侏罗系属河流—淺湖泊相;早白垩世受燕山运动的影响,研究区东部接受沉积,为风成红色砂岩夹河流砂、砾、泥岩相,西部为冲积扇红色砂、砾岩相(表1)。
2、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时序分析
研究区构造位置属川西南低陡断褶带。中新生代特别是喜山期以江南雪峰古陆SE-W向递进挤压、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的汇聚作用引起的青藏高原向东的挤压隆升和滇东鲜水河—小江等断裂带的强烈左行走滑作用导致了原型盆地的破坏,造成本区复杂的构造格局。
盆地与造山带之间的耦合关系及盆地沉积充填对造山过程的响应,已经成为人们认识造山带构造变形过程、确定变形时代的重要途径。川西南左行走滑断裂带中发育许多北西-南东向延伸的独立小盆地,整体呈雁列状排列[4]。
扬子地块向北俯冲碰撞和从三叠纪开始顺时针旋转,在晚三叠世—侏罗纪顺时针旋转的过程中向北俯冲碰撞导致川西南缘形成了左行剪切变形的应力环境,以至形成一系列左行走滑断层。
燕山晚期,递进变形已经传递到齐岳山断裂一线,这也变成四川盆地的东南边缘。同时盆地开始顺时针旋转,在赤水地区形成南北向挤压褶皱作用形成以三排构造为代表的近东西向的低幅构造形迹,由南往北,第一排构造宽缓,双滑脱层控制,东边不发育,第二排构造紧闭,底部滑脱层。
晚期挤压应力方向逐渐变成东西向,继续递进扩展的区域扩大到盆内,受到川中古隆起的强烈阻挡而产生反作用力,在先存边界断裂北东向以及还未消失的自南向北的应力作用的联合限制,发生不对称挤压现象。
此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在本区西部形成小断距的北西向斜冲断层改造先存的褶皱和断裂E2时期,因此仅形成少许褶皱。至晚喜山早期,挤压作用增强,发生强烈断褶作用,形成南北向褶皱和局限在背斜中的小型逆冲断层[5]。
参考文献
[1] 张岳桥,董树文,李建华,中生代多向挤压构造作用与四川盆地的形成改造[J]中国地质,2011,38(2):233~250.
[2] 武昱东,王宗起,罗金海,等.川西南甘洛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沉降史分析及对铅锌保存的约束[J].地质学报,2015,8(5):83~89.
[3] 高金尉.四川盆地西南地区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动力学背景的指示[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