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藏族日常生产生活禁忌中的生态文化
2020-05-25党存红
党存红
摘 要: 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藏区乃至我们人类当前面临的重大科题之一。禁忌是一种民族心理文化现象,是带有公益性的行为,是民族道德规范的主要组成部分。藏区的生活禁忌、生产禁忌许多受宗教文化的影响。藏区有关劳动生产禁忌和生活交往禁忌的常见内容,它们与生态环境有不同程度的直接关系,或对其会产生一些间接的影响。藏族的日常生产、生活禁忌所折射出的诸多思想内容,不但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且对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藏族;万物有灵论;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03-0243-02
禁忌“作为特殊的民俗事象,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对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因为这种神物具有‘神圣或‘圣洁的性质,随便使用是一种亵渎行为,违犯这种禁忌会招致不幸,遵循这一禁忌会带来幸福。二是对受鄙视的贱物及不洁、危险之物,不许随便接触。违犯这种禁忌,同样会招致不幸。”禁忌是一种民族心理文化现象,是带有公益性的行为,是民族道德规范的主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生态文化就是该民族的人、自然、社会在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整套规范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文化。特定地生存环境塑造特殊的生存文化、藏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也造就了禁忌习俗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藏区的民族禁忌习俗有生活禁忌、生产禁忌、宗教禁忌等等,这些禁忌许多受宗教文化的影响。藏区有关劳动生产禁忌和生活交往禁忌的常见内容,它们与生态环境有不同程度的直接关系,或对其会产生一些间接的影响。实际上看,禁忌习俗文化是对人们的思想、言论和行为的一种限制和约束,它是本民族道德规范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民族禁忌是在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會关系中产生并概括出来的,一经形成,就成了藏族人民必须遵循并用来判断或评价善恶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要求人们应如何分辨是非、区别智愚、修身养性、谨言慎行、学法执法等等,具有全民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既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也有利于维护本民族的社会秩序。
1 生产禁忌
这些生产禁忌除来源于宗教方面外,不少是对生产经验的总结。如:寺院周围的树木花草、飞鸟走兽属于佛界,不能损害,神山上的树木属于神界和村寨集体所有,不能予以砍伐、破坏;牛羊不能随便进入他人的牧场、耕地,损坏他人的围栏;不损害他人的牲畜和房前屋后的花草树木。平时禁止打猎、捕鱼,下种后不能砍树,秋收前不能割草,禁止从生产用具如镰刀、斧头等上面跨过。禁忌随便杀生,特别是禁忌捕杀地上罕见、稀奇古怪、让人恐惧厌恶的动物,这些动物可能为神灵所化,禁忌打捞水生动物,禁忌打捕野生动物,禁止乱砍林木,禁忌随意铲除草坪和挖土,禁忌在山上乱釆矿物,禁忌污染水源,等等。因为,乱砍树木会得罪天神,就要下冰雹;污染水源、空气,打捞水生动物,会触犯水神,天就要干旱;随意铲除草坪、挖土、采矿,会触怒地神,它会放岀虫来吃庄稼。禁忌在泉源、水井、河流边大小便,不准将垃圾等不洁之物倒入水中,怕触犯龙神而受相应处罚。普遍认为,这些花草树木、山石湖水、飞禽走兽都有灵魂、有灵气,是善是恶谁也难以着摸,只能敬奉,不可触犯。
2 生活禁忌
生活禁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涉及饮食、服饰、语言、仪礼、婚姻等方面。生活禁忌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婚姻、仪礼、生产、饮食、服饰、语言等等,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创造了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典范。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藏区乃至我们人类当前面临的重大科题之一。藏区地处高寒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从藏族先民开始就对自然环境中的万物存有敬畏之情,以维护自然界一切生物的平衡为前提,以保护生灵万物为基本行为规范,逐渐形成了以保护自然、珍惜生命为前提的基本特征。同时由于藏区海拔较高,连绵不绝的高山环绕,山山水水无形中被赋予强大的生命特征,藏民怀有崇拜敬畏之心,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都表现出了节制有序的特点。这种民族性极强的传统生态文明不同于西方的工业文明,与其不断地索取自然资源、膨胀性地占有并征服自然的性质截然相反。
藏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风俗多样的民族,各种禁忌内容在人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1)饮食禁忌。如:忌讳吃有爪子的禽鸟类和水中动物,如鸟、鸡、鱼、虾等,忌讳吃蛇、青蛙等爬行动物,更忌讳吃狗肉等。客人临走时,忌讳在自己碗中有剩茶,吃饭时也须吃完,若剩饭则寓示主人感觉到所做的茶饭不好。向客人递餐刀时,刀尖不能朝人,须将刀把朝着别人。向客人敬茶或盛饭时,忌讳使用脏碗、旧碗或已有裂缝、缺口的碗,不准将手指放在碗口上,忌讳用一只手给客人敬茶或盛半碗茶敬上。(2)服饰禁忌。家中老人谢世后,49天内男不理发、女不洗梳,并要取掉身上所有饰物,着装简洁,只穿旧衣以示哀悼。迎贵客、参加宴庆或去朝礼活佛时必须穿干净的藏袍。忌讳从人身上和帽子上跨过,妇女晾晒衣服,尤其是裤子、内裤,不能放置高处或是人人都经过的地方。(3)语言禁忌。不得对老畜、古树、深湖等用粗语脏言相称。忌讳直接说“死,“死”完全是含有诅咒和对某人不满之意味。对活佛高僧要说“圆寂”,对老人、长辈要说“去世”等,哪怕是对小辈都忌讳说“死了”。忌讳说人是“秃头” “跛予”“哑巴” “疯子”等。(4)礼仪禁忌。这一禁忌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极为丰富,如迎送客人时不能趾高气扬或居高临下,同时也忌讳愁容满面。客人、老人、长辈就座时,来往要从后面经过,禁止从前面走过。禁止用灰、扫帚、筷子、勺子、擀面杖打人,如此意示诅咒。这些禁忌最初由风俗或传统逐渐演变,再经过专门规定而约定俗成,反映了本民族的整体道德修养。
藏族禁忌文化根植于藏族地区的肥沃土壤,绵延已久、根深蒂固,是为了适应本民族自身生存和发展之需要,藏族禁忌文化伴随着人的一生,人们在禁忌中降生,最后又在禁忌中离世。禁忌习俗文化,是有很强公益性的行为准则,不但深刻左右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活动,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精神文明都有深刻的影响。
正如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博拉斯所说:“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民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藏族传统的禁忌文化,其特性决定于本民族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众多的宗教禁忌、生产禁忌甚至生活禁忌,是基于一个最基础的信仰——“万物有灵”。人们深信万物都有灵气、万物都有灵魂,把自然力人格化了。在苯教徒眼里,天上、地下、地上以及动植物身上,太阳、月亮、湖泊里甚至在每一棵树上,都有灵魂存在,这些精灵或灵魂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幽灵。
藏族的禁忌文化不仅对一切动物持爱惜之心,而且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中的一草一木、山川河流都加以特殊保护,这无疑对保护自然、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大的贡献。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藏区乃至我们人类当前面临的重大科题之一。藏族传统的禁忌文化正好从禁忌伦理入手,让人们不自觉地逐步树立起了“环境意识”“绿色生态意识”。这种意识形成的时间长,有很强的稳定性和牢固。总体上看,苯教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本身的出发点是弃恶扬善,许多禁忌也正好劝导人们一切从善,告诫人们如何善待他人,如何善待自然界,以便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藏族的禁忌文化所折射出的诸多思想内容,不但对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且对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关乎更高质量的全面脱贫,关系建设一个经济、文化、社会水平更好的小康社会,开发利用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之精华,有益于社会和谐、民族振兴、人民安康。
参考文献
[1] 才让.藏传佛教慈悲伦理与生态保护[J].西北民族研究,2007(4).
[2] 噶玛降村.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观[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3] 陈立明.藏族饮食礼仪与禁忌[J].西藏民俗,2001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