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史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
2020-05-25付磊陈杰
付磊 陈杰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国会计史研究的领域和成果可分为中国会计通史研究、近现代中国会计史研究、会计专门史研究等类别。全国性的会计史研究机构在会计史研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我国会计史的研究,勾画出了我国会计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归纳了当代中国会计的历史经验。文章认为,我国会计史研究成果形式多样并走向了世界,但仍需要提高对会计史研究的认识,补齐短板,开展合作,改进方法。
【关键词】 会计史研究;成果;评价;展望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20)08-0004-04
对任何一门学科来说,其发展史和思想史的研究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理论研究的基础,会计学也不例外。
会计史研究之所以必要,在于它可以提供会计发展的规律,以借鉴历史经验、遵循规律、推进会计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研究历史的重要性:“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可见,会计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史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些成就不但丰富了我国会计理论的建设,为会计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还鼓舞了会计史研究工作者的信心。
一、会计史研究的主要成果
我国近代的会计发展和会计理论研究落后于西方,会计史研究也一度落后。改革开放为我国会计史研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好环境,会计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关于中国会计(含审计、财务管理,下同)通史的研究。中国会计通史指的是中国会计从古至今(或至现代的某一时期)发展演变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一批中国会计历史的研究成果,其中重要的有《中国会计史稿》(郭道扬,1982、1988)、《中国审计史》(李金华主编,2004、2005),等等。
(二)关于近代以来中国会计史的研究。近代以来中国会计史指的是近代以来(鸦片战争以来)或该时期内某一段时间中国会计的历史。对这段时期的会计研究成果较多,专著成果有《中国近代会计审计史》(赵友良,1996)、《新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史》(黄菊波,1996)、《新中国会计制度史》(付磊,2015)等;论文成果有“新中国会计工作的回顾”(杨纪琬、余秉坚,1988)、“企业制度变迁与会计发展”(付磊,20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探索之路”(高一斌,2009年)、“我国会计监督发展的历史进程”(韩传模、张俊民,2010)及《中国会计改革三十年》(中国会计学会,2009)和《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丛书——会计史专题》(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2000—2018)中的文章。
(三)关于世界会计史的研究。世界会计史研究指的是同时涉及中国与外国会计历史的研究。这类研究一是研究范围宽,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可使人们了解世界会计的总体发展过程,也适合用作教材;二是便于对中外会计发展做出比较,发现中外会计发展的异同。这类研究的重要成果如《会计发展史纲》(郭道扬,1984)、《会计史研究——历史·现时·未来》(郭道扬,1999、2004、2008)、《世界审计史》(文硕,1990)等。除了上述著述外,该研究领域还有一些介绍其他国家会计、审计发展的论文。
(四)关于会计思想史的研究。从广义上讲,会计思想史是会计史的一部分,但它又与狭义的会计史不同。狭义的会计史主要指会计本身(会计实务或事件)的发展过程,会计思想史则指的是人们对会计的认知(包括会计理论)的发展过程。我国学者的会计思想史研究成果不多,主要有专著《新中国会计思想史》(陈信元、金楠,1998)、《会计思想史探索》(王海民,1998)、《中国古代官厅理财思想研究》(杨智杰,2009)、《民国会计思想研究》(宋丽智,2009);论文“新中国会计理论研究50年回顾”(葛家澍、刘峰,1999)、“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思想演进原因的历史考证”(刘常青,2017)等。
(五)关于会计专门史的研究。会计专门史研究指的是对历史上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会计发展,某一会计事件或某一类会计问题进行的研究。这类研究的针对性强,容易深入,并为解决某一特殊会计问题提供历史参考。这类研究由于研究对象相对集中,故而研究成果较多,如专著《文明古国的会计》(文硕,1986)、《产权会计史研究》(康均,2006)、《中国企业会计准则改革与发展》(刘玉廷,2010)、《以史为镜——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史》(余玉苗等,1997)、《中国现代交通运输会计史》(郑仁周等,2003)、《农垦70年财会制度史(1949—2017)》(朱崇明、刘广润主编,2017);论文“复式簿记起源历史环境新论”(郭道扬,2009)、“20世纪早期的中国复式记账”(付磊、劉志翔,2005)、“敦煌吐鲁番会计文书的史料价值研究”(陈敏,2009)、“《商法调查案理由书》与清末会计”(付磊,2017)、“浅议我国林业会计的发展与变革”(柏连玉、宋书英,2000)、“黑龙江垦区会计发展五十年”(何汝琦,2000)、“江浙钱庄会计的历史进步与启示”(康均,2009)、“山西票号的资本制度及资本管理”(张丽云、郭睿,2005)等。
(六)关于人物传记和人物会计思想。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从来就是历史研究的一部分。遗憾的是,我国会计历史人物的研究目前尚较缺乏,公开出版的研究成果不多,主要有:《潘序伦回忆录》(潘序伦,1986)、《中国当代著名会计学家传略》(永信现代会计研究所编,1994)、《杨纪琬教授会计学术思想研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小组,2017),以及论文“天下未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杨时展教授的学术履历、学术思想与学术年表简编”(沈贞玮、贺海燕,2009)等。
(七)关于会计史比较的研究。会计史比较研究采用对比的方法,寻求和发现中外会计历史的异同,从中研究会计发展的规律。我国会计史比较研究的成果主要有专著《比较会计史学》(李孝林、孔庆林,2006)和一些相关论文。
(八)会计史译著。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翻译引进了大量国外会计理论专著与教材,开阔了国内会计界的眼界,拉近了与世界会计学术、实务的距离。翻译引进的书籍中,有一批国外著名学者的会计史力作,包括:《会计思想史》(查特菲尔德著,文硕、董晓柏译,1989)、《会计史》(海渥著,文硕、付磊译,1991)、《美国会计史——会计的文化意义》(普雷维茨、莫里诺著,杜胜利等译,2006)、《1900年前会计的演进》(利特尔顿著,宋小明等译,2014)、《1925年前成本会计的演进》(加纳著,宋小明等译2014)、《账户的哲学》(斯特拉格著,许家林、刘霞译)、《会计中的经济学》(坎宁著,宋小明、谢盛纹译,2014)等。
(九)会计史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还有一些既非专著,亦非论文,也不是教材的特殊形式,如各种工具书中的会计史的词条、未公开发表的以会计史为题的硕士与博士学位论文、未公开发表的会计史料和重印的会计历史名著等。其一,工具书中的会计史内容。一些会计工具书中以词条的形式载有会计史方面的内容,介绍了中外会计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人物、组织、方法等,对普及会计史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表现了编写者对会计史的研究结果。如:《总会计师手册·会计史》(沈云、余秉坚主编,1992)、《会计全书·中国会计史、西方会计史》(余秉坚主编,1999),等等。其二,会计资料汇编和会计年鉴。会计资料汇编是对某段时期我国会计重要法规、制度和重大事件的整理汇集,对了解我国会计的历史情况很有帮助,如:《中国会计史资料汇编》(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料编写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1990)、《中国现代会计手册》(杨纪琬主编,1988)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大事记”,等等。会计资料汇编中还有一类汇集某时期会计研究文献的资料,集中表现了该时期的会计研究成果,如由中国会计学会组织完成的“全面、系统地摘录并整理二十年来中国会计各学科的研究成果”的《中国会计研究文献摘编(1979—1999)》(中国会计学会编,2002)、《建国以来会计基本理论文章摘编》(葛家澍、吴水澎编,1983)等。会计年鉴是逐年编撰、连续出版的会计大型工具书。我国公开发行的会计年鉴只有中国财政杂志社编纂的《中国会计年鉴》,是全面了解中国会计工作情况的重要资料。其三,会计历史名著重印。历史上,我国曾产生过一些对会计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发展中国会计学术有重大启蒙作用,重大先行,做出了重大贡献乃至饮誉世界,……不仅仅是我国会计审计学术上的瑰宝,也是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所仅留的空间起填补作用的瑰宝。”为了重现这些会计名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出版了《中华会计思想宝库》丛书第一辑,包括《连环账谱》《银行簿记学》和《无形资产论》三部书;此后立信会计出版社又在一些学者的策划下于2009年出版了《会计经典丛书》,包括《簿记论》《连环账谱》《银行簿记学》《改良中式簿记概说》《无形资产论》《高级商业簿记教科书》六部书。这些会计历史名著的重印,使人们有机会了解前人的学术思想,并能够从中体察中国会计和会计思想发展的轨迹。其四,未公开发表的会计史研究资料和会计史博士论文。在会计史的研究中,还有一批具有较高价值但未公开发表的成果,如史料类的《会计史学习参考资料(第一辑)》《延安时期财会工作的回顾》;会计史博士论文《转轨时期企业会计制度的演进》《论新中国会计制度的变迁》等。其五,会计博物馆。近一二十年,全国各地兴办的会计(审计)博物馆,收集陈列会计历史资料,展现会计发展过程,传播会计文化,有的还成为了会计史研究的基地,在会计史研究、宣传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如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会计博物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中国会计史文博馆等。
二、会计史教育
上世纪80年代起,部分高等财经院校相继在本科、研究生层次开设会计史课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天津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湖南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还有的高校在硕士、博士教育层次设置了会计史研究方向,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开展会计史教育的过程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高校编写出版的影响较大的会计史教材、各校制定的各具特色的会计史教学计划,为会计史教育奠定了基础,是会计史教育不可或缺的成果。各种形式的会计史教育培育了学生的会计史素质,为我国的会计史研究积蓄了新生力量,在会计史研究中发挥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三、对我国会计史研究的评价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史研究、教育的进展,可以给予这样的一些评价:
(一)勾画了中国会计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会计的发展与中国历代的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相联系(近代后又受到西方的重大影响),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并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中国会计历史的全面研究,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认识自我,总结会计发展的历史规律非常必要。这项工作理所当然地应当由中国人来完成。但是直至改革开放前,对中国会计历史的研究一直零零散散,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改革开放后,会计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批又一批研究成果勾画出了中国会计上下数千年的基本脉络,弥补了长期以来中国会计史研究的不足。其中,郭道扬教授《中国会计史稿》是中国会计发展史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中国会计史稿》分上、下两册,依据大量历史档案、文献和考古文物,分原始计量与记录时代、夏商周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秦汉时代、魏晋南北朝及隋代、唐宋时代、元明时代、清代、中华民国时期,系统地论述了自原始氏族社会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会计发展演变的轮廓,首次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会计发展的宏伟画卷,是有史以来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中国会计历史的著作。自此,中国开始有了自己民族的会计历史描述,中国会计的发展不再是无据可查的“盲史”。
(二)较全面地總结归纳了当代中国会计的历史经验。当代中国会计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会计。当代会计对我国会计的今天及今后发展的影响最直接、最显著,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最多,是会计史研究中的重点。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早期称为会计史研究组)在其1988年成立之初曾提出开展会计史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是:既要全面研究中国、国外会计发展历史,总结会计发展规律,又要坚持把研究工作的重点放在中国当代会计发展史方面,为现实服务。这一指导思想突出了会计史研究的现实价值和重点,指明了会计史研究人员的责任。人们重视历史研究的作用,说到底是因为其有着“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宋神宗对《资治通鉴》的评价)的作用,会计史研究同样应当发挥这样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事业前所未有,没有参照样板,只能依靠自己的摸索,这就特别需要认真总结和吸取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发展为我们留下的宝贵历史经验,以史为鉴,纠偏改正,尽可能地减少改革的盲目性,少走弯路;而如果缺乏历史经验的借鉴,则难免会重蹈覆辙,加大改革成本。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当代会计史研究取得了大批成果,较全面地总结归纳了中国当代会计的历史经验,为会计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当之无愧起到了会计史研究对现实会计工作和经济建设应有的作用。
(三)成果形式多样。中国会计史的研究成果不仅包括传统的论文、专著,还包括一些其他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如,比较有影响的有郭道扬教授发表的一系列连载论文,内容涵盖二十世纪会计发展的历史基础,二十世纪会计发展的历史进程,二十世纪会计组织部门建设的成就,会计准则建设——二十世纪法律制度中的创新之举,二十世纪财务会计的发展——兼评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管理会计的产生与演进、走向宏观经济控制:二十世纪会计发展的新领域,兴盛发展的审计事业,二十世纪中国的会计改革,二十世纪会计思想演进概说,二十世纪会计史研究和会计史学的创立等,对20世纪会计史的发展进行了系统阐述和评说。多种形式的会计史研究成果很必要,对于普及、传播会计知识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会计史学术研究的助推器。
(四)会计史研究走向了世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会计史研究成就斐然,不但成果数量比以前有着成倍的增长,学术价值也大大提高,取得了世界性的学术影响。例如,《中国会计史稿》被国外同行专家誉为“东方第一部会计史学专著”,被译成日文、英文在国外出版,并被许多国家图书馆收藏;中国学者(含海外学者)撰写的会计史研究论文多次被国际高级别期刊刊载;中国学者多次应邀参加国际会计史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在国际性会计史学术团体担任学术职务,等等。中国学者的会计史研究不再默默无闻,已经得到了世界学术界的认可,在世界上产生了影响。
四、对我国会计史研究的未来展望
我国的会计史研究在取得了成就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今后需要在以下方面予以加强:
第一,提高认识。会计史既是对会计发展的回顾,更是对会计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会计史研究能够让人们知道会计的发展变化过程,知道会计的今天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这样,进而加深对会计的理解和认识。事实证明,如果对会计的发展过程缺乏认识,很难对当前的会计有准确的认识。会计史的研究能够“总结历史经验,研究会计的发展规律;以史为鉴,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会计问题提出建议”。例如,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历年来的年会论文集,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四十年和纪念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中涌现的诸多论文成果,即为会计理论工作者、会计主管部门多方面地提供了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参考。但也应该看到,当前社会对会计史研究的关注仍然不够。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并非由于人们不理解会计史研究的意义,而是因为会计史研究周期长,出成果难,出优秀成果更困难,很多人不能忍受长期“坐冷板凳”的寂寞,不愿在收集整理历史资料上下力气,更不愿结合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对史料做反复深入的分析,因而对会计史研究敬而远之。这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会计史研究的认识,加大对会计史研究重要性的宣传,更需要倡导踏实沉稳和下苦功夫做学问的风气。除了研究者的努力,会计史研究还需要传播媒体的支持。长期以来,包括《商业会计》在内的多家刊物发表了大量会计史研究论文,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的会计史研究事业,希望相关学术期刊今后能够为会计史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更多的机会。
第二,发挥作用。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这对会计史的研究也有启发。会计作为一项应用型的社会科学和管理工作,对其研究(包括对会计史的研究),也要提倡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会计史研究的“目标导向”,就是要明确会计史研究的目的是什么,能起到什么作用;“问题导向”是要搞清楚当前研究的不足在哪里,有哪些需要集中精力解决的问题;“结果导向”则是要努力取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现实借鉴性的成果,使研究工作受到学术界与实务部门的认可。任何一门学科史都是这门学科的基础,例如,经济史就是经济学重要的基础之一,会计史则是会计学的基础性研究,能够回答会计怎样产生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在历史上发挥着怎样的作用等基本问题。但也不能忽视会计史研究的现实性,应该重视会计史研究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关系,摸索会计发展的规律,总结经验教训,为会计改革和会计工作提供历史参考,为会计研究和会计教育提供基础理论,努力使会计史研究具有更加鲜活的生命力,走向更加宽广的世界。
第三,补齐短板。与任何领域的研究一样,新中国会计史的研究也存在薄弱点,有短板。会计思想史就是新中国会计史研究中较明显的短板。会计是人类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受人的思想的趋使,会计行为无非是会计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会计思想史揭示着人类开展会计活动的动机和对会计活动的认识的发展变化过程,同样反映了会计发展的规律。脱离了会计思想研究的会计实务研究,容易见物不见人,理不清会计实务背后的思想根源。现有的会计史研究,以对历史上的会计事件的研究为主,对会计思想发展过程的研究较少,对会计思想的系统性研究更是空白。今后在会计思想史研究上要加大投入,补齐这一短板。
第四,开展协作。作为一种管理活动,会计既受到环境的制约,又对社会经济具有反作用,还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史的研究不应该局限于研究会计本身的变化过程,还应该研究不同时期会计与社会的关系,否则会计史的研究会过于狭隘,降低应有的作用,也很难受到学界的关注。更好地发挥会计史研究的作用,需要开展与历史、经济史等各相关研究力量的协作,搭建平台,相互交流,凝聚力量,扩展会计史的研究空间,提高会计史的研究水平。实际上,会计史与经济史、管理史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近年来几次跨学科的学术活动,如安徽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企业经营和管理:近代以来的商业账簿与企业会计”、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举办的“丝路会计历史文化国际研讨会:当东方遇见西方”和“‘龙门账与中式复式账法专家现场研讨会”等会议,既体现了会计史与经济史、管理史的关系,是会计史研究与经济史、管理史研究协同“攻关”的成功事例,也表现了其他学科学者对会计史的兴趣与关注。历史界学者收集整理的大批中国近代民间会计账簿、凭证、文书,如浙江石仓地区、河北太行山地区、山西晋商等地区和行业的会计文书,不但具有一般史学价值,也为会计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同样表现了会计与临近学科协同开展历史研究的广阔前景。
第五,改进方法。会计史研究是一种历史研究,而历史研究的方法在不断改进。我国当前的会计史研究基本采用传统的历史考据方法和历史比较方法,这既必要也有成效,但也需要尝试研究方法的改进,引入和运用现代的历史研究方法,如历史统计方法、历史计量方法等。新史研究方法的改进,可能会带来会计史研究的变革,开创会计史研究的新天地。
【主要参考文献】
[1] 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上下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2、1988.
[2] 杨纪琬.中国现代会计手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
[3] 项怀诚.新中国会计50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4] 文硕.世界审计史[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1990.
[5] 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丛书——会计史专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018.
[6] 付磊,刘志翔.20世纪早期的中国复式记账[J].哈佛商業史评论(春季号),2005.
[7] 陈信元,金楠.新中国会计思想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8] 付磊.新中国会计制度史[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5.
[9] 迈克尔·查特菲尔德著,文硕、董晓柏等译.会计思想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10] 郭道扬.二十世纪会计大事评说[J].商业会计,1999,(2)-(12).
封面人物
付磊,男,管理学博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会计学院院长、中国审计学会理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惩戒委员会委员、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管理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商业会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理事、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会计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总会计师协会学术委员;先后任十余家上市公司、大型企业独立董事、财务和审计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为会计理论与会计史;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哈佛商业史评论》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出版专著十二部、教材十余部,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教学课题,多次获财政部、北京市等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