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0-05-25季小燕
季小燕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许多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在诸多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中,微课就是最为重要的一种。通过微课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历史课堂教学焕然一新,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显著提升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本文立足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对微课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微课;高中历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6-013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6.067
高中历史作为高中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受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限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要求。据此,积极寻求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不断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在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受到传统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影响,依然存在诸多弊端,制约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具体来说,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理念陈旧落后。在当前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无论是历史教材、还是教学内容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教师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依然是沿用传统的应试教学理念,紧紧围绕考试开展课堂教学,并且在教学中并未及时转变师生之间的角色,没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制约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其次,教学方法落后。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對教师的课堂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就目前而言,高中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基本上依然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致使历史课堂索然无趣,不仅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也降低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最后,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在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思想影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中互动的环节非常少,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约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微课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微课内涵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这一全新的现代化课堂教学方法也应运而生。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不同,微课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并通过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得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显著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精心制作出高质量的教学视频,对学生进行讲解,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方法,具有四个显著的特征:(1)时间短。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微课的时间非常短,一般仅仅为5-10分钟,不会占据学生太多的时间。同时,微课时间短这一特征,也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视觉停留时间等相适应,真正实现了学生的碎片化学习。(2)针对性强。微课的时间虽然非常短,但是涵盖的内容却非常少,往往只针对一个知识点展开讲解,具有极强的针对性,重点非常突出。(3)情境真实。在微课这一教学方法下,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可充分结合某一个知识点,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中,并降低知识理解和掌握的难度。
(二)微课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微课的应用,彰显出显著的应用价值,集中体现在:(1)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高中阶段学生来说,正处于大脑发育的阶段,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微课这一教学方法仅仅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可促使学生在学习中,高度集中注意力,以良好的状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2)有助于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微课的应用,不仅仅将抽象的历史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也有助于深化历史教学重难点,全面提升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3)有助于丰富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微课的应用,教师可充分借助QQ、微信群等开展历史教学,学生也可以充分借助智能终端等,开展历史课堂学习。如此一来,有效改变了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单一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多元化。
三、微课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借助微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历史课堂学习中,由于历史是先前发生的事情,距学生生活的时代非常遥远,学生只有具较强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堂学习中。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关键和基础。由于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低,教师可充分借助微课这一新型的课堂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内容,将相关的教学资料制作成为微课视频,以立体形象的视频、生动的画面,将历史知识直观、动态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此一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
(二)利用微课补充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在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不仅仅要掌握教材上的知识,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在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时,不仅要依托于现行的教材开展教学,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借助微课的形式,将整理的相关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达到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学生历史知识面的目的,最终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历史综合素养。
(三)巧用微课还原历史场景,提升学生的历史情怀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时候,不仅仅加强历史知识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据此,教师在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微课这一途径,以PPT、视频等形式,对真实的历史场景进行还原,促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刺激下,置身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更好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知识,并促使学生在这一特定的历史场景中有所感悟,不断提升自身的情怀,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四)借助微课,攻克教学重难点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鉴于历史距离学生生活的时代比较久远,并且受到历史学科的影响,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着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针对这一学习难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反复讲解,或者直接指导学生死记硬背进行学习。但是在这一学习模式下,学生常常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根本无法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借助微课这一有效的形式,紧紧围绕教学难点,借助图文并茂、视频的形式,将教学的难点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同时,还可以借助微课给学生创设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感知历史、理解历史,进而达到攻克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五)利用微课,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借助微课这一形式,引导学生在历史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结合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要求,并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搜集相关的资料,精心制作成高质量的教学视频。进而引导学生紧紧围绕微课,开展历史自主学习。最后,教师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实际情况,开展课堂总结,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最终完成学生的历史自主学习。
(六)运用微课,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关注历史知识点教学,还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据此,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借助微课这一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学生视觉、听觉的刺激,以激活学生的历史思维。具体来说,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借助微课的形式,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中,激活自己的思维,并紧紧跟随教师的教学,逐渐进入到历史的学习和思考中。
另外,还可以在历史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微课这一途径,将历史知识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感受和体验中,拓展自己的历史思维,最终完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七)巧用微课,促使所有层次学生的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差异化教学模式,促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发展区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但是这种分层教学紧紧依托于课堂教学是很难实现的。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就可以充分借助微课的形式,结合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设置出难易程度不同的微课视频,并将其投放到教学平台上,引导学生在课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与自己学习水平相适应的微课视频开展学习。如此一来,使得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使得所有的学生均可在自己的发展区内得到发展,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四、结语
通过微课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彰显出具有的应用价值,有效提升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时候,必须要立足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精心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视频,并充分借助微课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还原历史场景、攻克教学重难点、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实施分层教学等,进而全面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殷宏.浅谈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7(80).
[2]孙丽雯.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9(16).
[3]黃琨.高中历史使用微课辅助教学的探讨[J].学周刊,20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