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0-05-25马玉梅
马玉梅
摘 要:小学教育是现代教育领域里最广泛、最普及的一种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奠基工程。而小学德育工作则是这一教育的核心。在近一百年中,世界各国从事儿童道德心理现象研究的儿童心理学家就有200多人,可见,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儿童时期的教育程度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发展水平”,目前这个理论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本文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论述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学的关系,以及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6-011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6.056
当前,我国的小学德育教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它肩负着“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的重任。所以,在当前的小学教育工作中,如何对小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每位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开展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很多的,很多教师也做了大量的探究和實践,但依我看来,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极其重要的地位、作用,所以,各位教育者不妨加以参考运用。
这个观点的提出是基于我以下发现之上的。近几年来,部分学校、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小学语文课文中本身具有的德育因素。相信很多教师在听了一些被权威教学研究机构认可并积极推广的小学语文教学“优质课”和“精品课”中教师的授课后,都被课堂中教师所穿插的思想品德教育元素深深地吸引住了。这些语文课堂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元素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无限向往。这里,我首先需要承认这些教师富于创造性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但我并不主张在当前把小学语文课上成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类的课,但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观察、哪一个方面来论证,小学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学总是相辅相成,互有联系的,它本身具有的特殊的德育功能是当前教育教学中客观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是令广大师生不可忽视的。
首先,人的语言和人的思想意识自产生后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们同时产生,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语言是在人的生产劳动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劳动和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都是人脑产生和意识形成的主要推动力量”(《哲学名词解释》)。斯大林同志也曾经指出:“不论人的头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思想和意识,以及这些思想和意识什么时候产生,它们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术语和词句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产生和存在。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赤裸裸的那种思想,则是完全不存在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思想的实在性表现在语言之中。”(《马克思主义语言学问题》)这也就是说,语言和思想是普遍联系着的一种客体,它不仅是表示人类认知事物的符号和元素,也是人类各种活动的认知总和。无论是哪一个地方,哪一个民族的语言,都囊括了这个民族的全部社会活动,即包括他们的情感、意识、道德、传统、信仰……从这个意义上看,语文教学无论如何也摆脱不了它的思想性和根本性。你不关注不施于你民族本身的思想意识,它就会流入别的思想意识。所以,这种无思想意识的纯语文教学是根本不存在的,它必定是空乏的,谁也不知道它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思想。
其次,由于我们探讨的是小学语文教学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因此,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考查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小学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小学生打基础的非常时期。在这个时期,无论是他们的心理,还是生理,发生变化的幅度都是非常大的,包括他们正常的心理机能、心理动力。另外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个性形成等心理素质都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大幅度的发展,并得到进一步的形成和深化。而象征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语言发展水平又是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所以小学儿童的语言获得和其自身语言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便直接反映了当前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程度,即“语言是帮助我们形成复杂知觉的有力工具”(《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小学儿童正是通过接受语言学习(包括语文教学)来促进他们的复杂知觉(包括思想道德认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语言知觉的对象不仅是“花草树木,河流山川”等客观存在的事物,同时也包括了人类各种意识形态等精神的物质和东西。这也就是说,儿童时期是人的思想品质形成的最重要、最关键的阶段,其品德取向则是取决于语言知觉的内容。为此,柯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的认知阶段,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建立了一种旨在改善儿童道德行为的教育理论。
关于这种认为儿童时期是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最佳时期,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有相关的论述。如宋代学者朱熹曾强调说:“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明代诗人、哲学家王廷相则说得更加明白、更加具体了。他说:“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壮大者已成驳僻之习,虽以正导,彼以先入之见为然,将固结而不可解矣。夫安能变之正?故养正当于蒙。” “无先入之杂”“以先入之见为然,将固结而不可解”……这些观点和论调均说明了人的品质、行为习惯形成于儿童时期,故养正当于蒙,即对儿童进行早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则是非常有必要的。
基于上述的理论和观点,我们应该非常清楚了,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学有着不同的目的和本质的区别。小学语文教学担负起了当前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重任是不言而喻的了。
最后,就教材本身特点而言,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我国小学语文课本所包含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是小学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当大家翻开小学语文课本时,哪一课不包含着一定的思想内容?即使是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课内容,也包含着一些非常具体的、形象的、现实的思想意义。当然,在小学阶段的其他课程中,也同样渗透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但因其涉猎的仅仅是人类从事社会活动中某一领域的内容,如小学数学(过去称算术),它涉及的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数与量的认识和认识方法。这种认识和认识方法虽然也包含着人类认知活动的一些心理成分,如思维、态度、观念等,但不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总和。它与小学历史、小学地理、小学自然等课程相比,其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小学思想品德课虽然比较全面,但是它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小学各年级阶段思想品德教育的全部内容,同时它也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即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展示不同的德育内容。但从教学课时安排上看,它又缺乏经常性和普遍性。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德育过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功能。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如下四种特性:
第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经常性。因为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发展小学生语言的重任,所以它每一天的活动都与语言材料有着一定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深刻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认识到语文教学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那么他们就会认真地并且积极地挖掘小学语文课本中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和思想、内涵,并将它渗透到整个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之中去,那么小学生就会经常地受到良好思想品德教育的熏陶,久而久之,则会使小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
第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德育目标和学生具体的思想品德行为表现,及时、灵活地利用教材中的一些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以期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小学生德育工作中的某些薄弱环节。
第三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可塑性。由于小学语文教学要求少年儿童务必要养成良好的文风或是语言习惯,如扬善惩恶、求实务真、文明礼貌、褒贬明确、美丑有别的作文态度,这些均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促使他们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塑造和形成。
第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由于语言文学是以具体、形象的艺术思维方法和优美的文学语言再现人类生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如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诗歌、散文、小说、寓言、童话等文学作品,它们所具有的语言美、形象美、情境美等,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也在美的熏陶中激發了情感,增强了信念……即小学语文课文中的艺术感染力把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移植到了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里,使他们的情操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德育教育效应。
从上述小学语文教学的特征看,小学语文教学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确实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正因如此,我国当前的《小学德育纲要》才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去,并进一步充分利用课文中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使学生经常性地受到多方面的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水平。”
总之,在积极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每一位教师只有把握好这一原则,才能使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经常化,具体化,小学教育才能创造并持续良好的育人局面,培养出更多的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基础的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浦艺.浅谈小学语文语言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2013(47).
[2]潘焕琪.浅谈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09(12).
[3]赵建成,石云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浅谈[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7(2).
[4]黄瑛.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和途径[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4(12).
[5]张旭.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和方法[J].新课程(中),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