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平衡”是现状 但“动态平衡”更好
2020-05-25柳菲絮
柳菲絮
3月1日,黑龙江省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加强口罩采购销售增加市场供应的指导意见》。其中,特别提出要鼓励动员社会各界参与与对外采购,尽快改善“一罩难求”的局面。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以來,全国上下对防疫物资的呼唤从未停止过,同时,全国人民的迷惑大赏也随之“出炉”:国家为啥不多储备点口罩?
据悉,口罩存在有效期,和食品进货道理一样,正常情况下买卖双方都不会进行大规模囤货。尤其是这次奇缺的防护服和N95口罩,由于需求市场和需求数量相对固定,更不会增加额外备货。
另外,很多地方对医药储备的不够重视,来源于相关体制机制建设的不够完善。有些地方认为储备工作不容易“出成绩”,还要占用现金流,说不准猴年马月能用上。相关法律法规里也并没有对储备数量做出具体要求,也是“轻储备”的原因之一。
随着战“疫”吃紧,消毒酒精、一次性手套、甚至是某品牌的特定口味方便面都成为了无论如何也买不到的紧俏物资。很多年轻人崇拜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在疫情面前被生生打脸,曾立下“一人一狗一世界”的豪言壮志正在向长辈们的囤货模式快速转变。大家纷纷在网上表态,等疫情过去,一定按照战略储备给家里备货。
家国同体,疫情还未结束,但战“疫”中暴露出来物资短缺的问题却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过程中必须亟待攻克的重要关卡。
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的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有关部门关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汇报会议指出,要系统梳理国家储备体系短板,提升储备效能,优化关键物资生产能力布局。
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这次抗击疫情斗争展现了我国制度优势,但也显示出我国在应急管理,特别是战略物资储备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接下来,要尽快找差距、补短板,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高度构建和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体系。
显而易见,关于补齐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短板这件事,已经提到了迫不及待、必须解决的工作日程中。
生于忧患、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有备无患……防患未然的思想从中国古代一直延续至今,“储备”一事一直是历朝历代安民固城的重要稳定基础。此次战“疫”将医护物资的短缺暴露出来,那么以小见大,其他物资储备是否达到了战略储备的要求?当突发战争、自然灾害、不可预测的国家层面危机发生时,能否成功避免2020年的“武汉之困”?
其实,国家在战略物资储备方面的工作从未放松。从1951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和财政部首次提出建立国家物资储备建议开始,直至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大到机制建设,小到储备品目,详细制定了应急储备物资的管理细则,为提高国家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要给储备立个法,要有“一盘棋”的大局观。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战略物资储备的法律。天干地旱了,可以依照中央储备粮食管理条例千里运粮;猪肉涨价了,中央储备肉管理办法让开仓放肉有据可依。但这种“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状态并不利于突发事件该有的综合应对机制。所以,只有为全局调配立个法,才能在最较劲的时刻一令到底,整体联动。
要随时更新库存,在“动态”中保持充足。战略物资到底要准备啥?这与历史进程、供需现状以及国家与国际关系的具体协调息息相关。储备人员要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综合能力,要能够通过预判国际形势对国内影响而补货备货,能够通过分析国内经济发展来调整品种结构。同时,大数据等现代科技管理方式不失为仓储高效管理的借鉴形式。
责任编辑/贾程秀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