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于联想意蕴丰

2020-05-25赵莉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草虫山岚秋虫

赵莉

虫鸣打湿一身

一个在秋天赶夜路的人,虫鸣会像露水一样,打湿一身。

虫鸣疏疏密密,高高低低,大大小小,嘈嘈切切,从四面浮了上来,打在这个人身上,衣服、口袋、头发、眼睛、耳朵,都是湿的。

与秋虫纠缠,京城玩家王世襄的衣裳也曾被汗水露水打湿。他在京城郊外捉蛐蛐,从早上开始,直到下午也不觉得饿,太阳西斜,才啃几口烧饼。王世襄那时年纪也不饶人,他捉虫子不与年轻人争,而是跟在后面,趴在高粱地里头,叶子密密,庄稼地里又闷又潮,头上的汗珠子黄豆粒似的滚下来,草帽、小褂、裤子都是湿的,依然兴致不减。小东西也不是轻易俯首就擒,它又要躲闪,又撩拨你,在草叶深处鸣叫。

虫鸣打湿一身。这个人在秋天的夜晚回家,头发沾珠,薄衣微湿,步履轻松,虫鸣像微凉的雨点溅在他身上,每一寸毛孔都是畅快的。

一个人能听到虫鸣声,说明这个人距江湖近,离庙堂远。

《太平广记》中记载,一个名叫马融的人,曾在二郡二县为官,没有什么政绩,办事也跟常人一样。他在武都任职七年,在南郡任职四年,从未按照刑律上的规定处死过一个人。马融生性爱好音乐,鼓一手好琴,吹一管好笛。他每当鼓琴吹笛,便会引来蟋蟀相和。

有一年,在徽州,和几个朋友夜宿山村。月光幽幽的蓝夜,一大片秋虫在石缝墙角、豆棵草叶间欢鸣。唧唧唧,吱吱吱,细声音的,大嗓门的,像雨,把房子、石头、台阶打湿。凌晨动身去古村,虫鸣在村头南瓜地里激越一片,震颤露水,把藤叶打湿,人身上也沾着山岚之气,似乎是被虫鸣打湿的。

“虫鸣打湿一身”,我和朋友老何说起这句话,老何点头附和。他说前几天在河上夜钓,站在一座已废弃多年的老桥上,用一束光打向河面,耐心等鱼,却听见河两岸,黑漆漆的深处有一大片虫子叫。老何说,有虫子叫的夜晚,一个人在河流上垂钓一点也不感到单调。他在桥上一直站到子夜,回去时,身上和头发也是濕的。老何说,真是奇怪,他一直觉得自己身上的潮气,是被虫子打湿的。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一千多年前,唐朝的某个秋夜,人到中年的王维,已然进入人生的秋天,他凉夜独坐,倾听天籁,堂上灯烛飘忽,屋外下着雨,想到山里成熟的野果被打落,禁不住感到落寞。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他察觉到秋夜里的草虫也躲进堂屋鸣叫了。被虫鸣所感染,那些唧唧之声,让诗人触摸到布衣上的微微湿意。

虫鸣有着音律之美。明代袁宏道觉得,纺织娘的声音与促织相似,却比促织更清越;还有一种体形比促织要小的金钟儿,声音韵调极致,婉转悠扬,如同金玉之音从中发出,平稳和缓,响亮透彻,听了心平气和,肌肤温润。

秋虫欢鸣,是月光下的盛典,具有很强的仪式感。

一个人的乡愁中也有虫鸣的声音。雾气升腾,这个人的神情是肃穆的,目光、额头是湿的,一地虫鸣,汹涌而来,不期而遇,打湿一身。

(作者王太生,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6日)

亮点借鉴

1.巧用通感细刻画,匠心独运结构巧。“虫鸣”本是听觉,“打湿一身”属于触觉,二者结合,新颖独特,形象而巧妙地描写了秋夜虫鸣之多,注重人的感觉。文中多次细致描写人身处秋夜草丛露水月光之中,突出了秋夜之静谧,进而突出虫鸣“湿身”。如:“虫鸣像微凉的雨点溅在他身上”“人身上也沾着山岚之气,似乎是被虫鸣打湿的”“他一直觉得自己身上的潮气,是被虫子打湿的”等,这些句子不仅巧妙地将听觉与触觉相融,而且处处扣题,使结构紧凑,同时又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凸显文章主旨。

2.善于联想意蕴丰,妙用诗词诗意浓。“打湿一身”,必然有人在一片虫鸣中行走。作者从题目入手讲述了王世襄和马融的故事,进而联想到自己夜宿山村时听到的一大片秋虫的欢鸣,以及由此生发的故事,每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沉醉于自然,一身诗意,诗句的妙用更使得文章诗意浓厚。

猜你喜欢

草虫山岚秋虫
草虫小品
最美的约定
咏岽顶湖茶园
流淌的秋虫清音
风与雨
向日葵
滕王阁
细观察,巧立意
山中失眠记
齐白石草虫跃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