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践
2020-05-25罗凌云
摘 要:体育精神是在体育运动中产生和积淀的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形态,它蕴含的丰富精神实质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脉相承。文章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为例,阐述体育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践,进而探讨培育体育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合力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关键词:体育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一、体育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当前,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指导下,虽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了创造性发展,但还有一些欠缺,比如教学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教育方式缺少创新、枯燥乏味等现象。面对新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探索新路子,发挥多方合力促进质量提升。体育精神正是对传统、抽象的思想政治课堂教育一个有效补充。以往的课堂教学、灌输式教育局限于解释概念,缺少鲜活的事例支撑,会造成学生理解不透彻或体会不深刻,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而运用体育精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新鲜感,以具体事例加强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有效弥补单纯解读式、传授式教育的不足。
(二)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世界充满了新鲜感,但这个阶段的学生,对自我认知不足,价值观还未稳定,容易受多元思想的影响,尤其当代大学生,大多是95、00后,独生子女居多,自我意识较强,集体主义观念弱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之一就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目标、增强国家荣誉感、民族自豪感。在这种情况下,体育精神的价值引领功能凸显。通过其自身载体体育活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肥沃的土壤。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项目增强主体参与性、团结协作性,在体育活动中提升规则意识、团队意识,增强国家荣誉感、民族自豪感、个人责任感。这样一来,体育精神的内涵渗透进大学生的个人思维图式,进而在实际行动中,以这种正确的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为指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健全大学生人格,锤炼意志品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人才。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乐观向上、不怕失败是衡量一个人人格是否健全的重要指标,也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涵。通过鼓励学生参与体育项目或活动,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锻炼顽强拼搏的意志力,加强对心理层面的锻炼,不断增强面对失败时的承受力和抗压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因此,体育精神在健全大学生人格、塑造意志品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体育健康学院运用体育精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分析
(一)做法
(1)以体育课堂为载体,理解“体育精神”。在“大思政”格局下,体育健康学院高度重视“三全育人”作用的发挥,充分动员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弱化对体育竞技性的强调,更多地是教会运动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体育精神元素。比如,在排球课上,教技能的同时,对“女排精神”进行阐释,引导学生更多从排球这项体育活动中学习领会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勇于追梦、不言放弃的宝贵精神品质。在传统体育教学中,传统体育教研组重视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培育。各项比赛中,他们都是本着“为国争光”、“弘扬和振兴传统体育文化”的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无疑是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此外,在体育理论课上,围绕“体育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集中讲授,让学生从思想上全面深刻领悟体育精神的内涵。
(2)以体育活动为依托,践行“体育精神”。体育健康学院特色体育活动主要有“健康杯”科技节、阳光体育节等。以赛代练,在体育项目、活动中注重体育精神的培育。比赛全过程融入体育精神元素,比如,在横幅、宣传标语中将比赛的目的、意义与体育精神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比赛过程中,更多强调赛事给学生带来的精神价值,强调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参赛规则以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和谐友好精神,以帮助学生正确面对输赢,培养健全人格。同时,还重视以“反哺”的方式加强对体育精神的践行和传播,组织学生参加“弘扬传统体育、振兴乡村文化”实践行,在实践中实现体育的自我教育功能,通过体育精神的培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二)效果评价
综上,可以看出,体育健康学院高度重视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和发挥体育精神的育人作用,可以让学生将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与专业相关、与体育活动相关的日常行为, 在参加体育锻炼、赛事中健全人格、培养优秀品格,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拼搏进取精神、尊重规则的公平公正精神、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和谐友好精神等体育精神,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培育体育精神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以“课程思政”为契机,将体育精神的培育融入体育教学中
“课程思政”理念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需要。体育活动中蕴含的体育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契合,因此,通过体育教学培育体育精神实现体育课程育人是应有之义。一是要加强对体育师资力量的培训,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对在体育课堂中融入体育精神教育有明确的认识。二是从培养方案入手,将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大纲,将体育精神内容细分到对应的课程环节,实现专业教学与体育精神培育有效对接。三是在具体阐释“体育精神”上,应形式多样,以故事、典型事例为支撑,增强说服力、渗透力。如,可以将中国梦的内涵与体育强国梦结合、并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健康中国战略”思想、“全民健康”相结合,将体育精神中的规则意识与遵守校纪校规结合,让学生在体育知识、体育运动中感受更宏大的精神力量、受到启发。
(二)以体育社团为阵地,为弘扬体育精神提供平台
除课堂主渠道教育外,第二课堂教育也不可或缺。对于大学生而言,各类社团是施展才能、充分展现自我的有效平台。加强各类体育社团建设,开展体育竞赛、趣味活动、素质拓展等校园体育项目,提升学生组织、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创办特色体育项目,扩大“体育精神”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进一步增进对集体意识、规则意识、进取精神、公平正义、挫折意识等体育精神实质的理解,在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的过程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在体育活动中培育、传播、弘扬体育精神,进而促进体育精神潜移默化成为大学生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达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才的目的。
(三)线上线下联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一方面,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体育名人进校园宣讲等方式,加强对体育精神的阐释,如女排精神的内涵、奥林匹克精神实质等,促使大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与热爱,为体育精神育人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兩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典型体育事迹、发布体育活动、传播体育文化,将体育精神细化成一个个故事呈现在大学生眼前。通过全方位的宣传宣教,营造良好氛围,让体育精神逐渐深入人心,转化为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 冯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课程的途径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8(28):29.
[2] 王红霞.体育精神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分析[J].教育探索,2013(20).
[3] 杨彩虹,党玮玺.“女排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03).
作者简介:罗凌云,天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