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视角,微观落笔
2020-05-25方沫
方沫
海南省海口市五源河学校教师,海南省省级骨干教师,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理事。
时维五月,序属初夏。小塘里的荷已经展露新叶,树尖的叶也由浅及深。风吹过,有暮春的微曛和初夏的清爽。一切都慢慢显露出生机勃发、岁月静好的样子。神州大地刚刚历经过一场劫难,结束了一场全民总动员的抗疫斗争。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场新型冠状病毒反击战的亲历者,无数的医务工作者奔赴前线,义无反顾,日夜奋战,体现出他们的医者仁心;无数的平凡之人出钱出力,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少年“停课不停学”,把学习当作一种坚守,是祖国希望的未来朝气。
尘埃落定,时间留下了些什么?用笔说话。这一期的微写作,方老师想要和你聊聊这个迟来的春天,以及发生在这个春天的写作故事。
这个春天,方老师算是过了一回主播瘾,始终战斗在网络授课第一线。只是我的“敌人”不是可怕的病毒,而是屏幕对面不知道在干什么的小神兽们。作为历史的见证人、时代的参与者,没有理由不拿笔记录下当下的生活。可是一道家门,隔离了疫情,可能也意味着封闭——如果你不主动关心窗外事。方老师要求自己的学生拿起笔记录下自己亲历的这场疫情,用历史见证者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和疫情有关的事情。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每天关注数据和舆情。每一次搜索和点击,都是时代对我们的召唤,也是未来之责任。
方老师提出了特殊时期“疫情”写作的要求:要有历史的宏观视角,从事件的微观落笔,体现特殊事件下人的力量和伟大。“宏观视角,微观落笔”,简单点讲,就是方老师希望学生可以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关照历史,聚集人物。
说句实话,才上七年级的学生可能写不出“时代的尘埃,落到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这样的句子。笔力单薄,除了因为能力不足,还因为阅历不够。能够让人成长的一般都是生离死别的痛彻心扉。同学们一方面接受方老师的“轻视”,另一方面又铆足了劲想要喊出一两句振聋发聩的句子,还真有点难。
如何利用好已有的写作技能,又能让笔头传递出更大的精神力量?方老师想出了一个好方法:借力而为。
直播课筹备之初,我们定的计划是上七年级下学期的新课,备课时七下第一课是《邓稼先》。也是写人,写时代。我们是不是可以跟着它学一点什么呢?课文的第一个小标题引起了我的关注。这不就是我要找的借力点:历史的延伸和事件(人物)的聚焦。我们来看这个标题: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一百年以前,甲午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正文只有301个字,却写出了历史的沧桑变化和人类改变历史的伟大。首先看题目,“从……到……”是有变化过程的。作者从浩瀚的历史中截取百年,又聚焦1898年,用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和事件的罗列来营造一种沉重感、屈辱感,以体现关键词“最黑暗最悲惨”。接着作者这样评价:“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屈辱不是终结,作者笔锋一转,时间的邈远都聚焦在了今天,一个世纪之后,完成了对题目的照应。作者肯定了中国人民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的起到的作用,继续收拢镜头,最后焦点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又“鲜为人知”的邓稼先。
这种大开大阖的叙事营造出一种宏大的时空,我们的视线被牵引着,从茫茫的岁月之川到眼前的这一群,再到特殊意义的那一个。有一种大时空和小人物对撞的震撼人心,又有一种小人物改变大格局的振奋人心。
所以,当我们把个人和民族的价值,放眼于历史长河当中,我们就不仅仅是在记录那些人、那些事,而是在记录人的力量、人类的力量。这就是在历史的延伸中聚焦人物的写法,是不是有一种蒙太奇的感觉?
学生说,老师,这有点难。我说,没关系,能学一点是一点。从仿写开始,还是可以一试的。说得简单一点,宏观是以时间的罗列显示历史的延伸,微观是用镜头的聚焦来引出重要的人物。来看我们的微话题。
★微话题:
请你仿照课文《邓稼先》的第一个小标题,结合当下新冠肺炎疫情,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由事到人,体现出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微盘点:
从惊慌失措到镇定自若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重大疫病的爆发给人类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失,是人类历史上令人痛心又无奈的回忆。举其中重大的几件为例:
十四世纪在欧洲一直被称为“黑死病”的淋巴腺鼠疫,造成近五千万人死亡。
1520年墨西哥爆发天花,丧失近两千万人。
1630年意大利發生瘟疫,死亡五十万人。
……
非典、埃博拉,这些瘟疫时不时会出来威胁人类,它们让人类恐慌。
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危及所有人的安全。无数的医护人员主动请缨上了前线,他们救死扶伤,努力让疫情不再猖狂肆虐。他们是人间的天使,是黑暗中的灯火,是值得人们崇敬的白衣天使,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是他们,让我们从惊慌失措到镇定自若。
(海口市五源河学校七(5)班·刘畅祺)
从非典肺炎到新冠病毒
17年前在我国广东发生了“SARS疫情”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逐渐消失。截至2003年8月16日,中国内地累计报告非典型性肺炎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治愈出院4959例,死亡349例。
17年后的今天,在我国武汉市,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迅速向全国各地蔓延。截止2月12日,累计确诊病例44653例,死亡病例1113例,治愈出院4740例。
病毒是因为人类食用野生动物而传染给人类的,环境的破坏导致病毒变异。人类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在这两次重大疫情中,我们不能忘记有一位可敬可爱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护佑着我们——钟南山爷爷。
(海口市五源河学校七(5)班·吴霏阳)
从惊慌失措到发起反击
新冠肺炎的突然降临,是中国乃至全世界这几年来爆发的最大、最可怕的一次瘟疫。短短30多天的时间就有四万多人感染病毒。
12月下旬,武汉市开始出现不明肺炎,但是没能引起武汉人民的重视。
1月初,医院有医护人员被感染的病例出现。
1月20日,国家卫建委钟南山院士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可以人传人的。
1月23日凌晨,武汉市宣布封城,人们惊惶失措,新型冠状病毒迅速蔓延。
从全国各地应援而来的医护人员汇聚武汉;从全国各地急驰而来的紧缺物资支援武汉;国家组建的最强大的科研小组开始向病毒发起进军。中国人民已经从惊慌失措开始向病毒发起反击。
(海口市五源河学校七(5)班·李道情)
★微点评:
方老师从学生习作中选取了三个不同的角度。第一例从人类历史中比较严重的疫情说起,最后聚焦在人们主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表现上。体现出人类在与病毒战斗的漫长历史中的变化和决心。第二例是将17年前的SARS疫情和现在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结合起来说,通过时间和数据的罗列,引发触目惊心之感,让人感到沉重。最后聚焦于两次疫情中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钟南山院士身上,使人物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凸显。第三例从新型冠状病毒出现开始,罗列时间,聚焦事件,时间线的回顾,给人一种紧迫感,但结尾聚焦到人的力量,又让人温暖而充满信心。
三位同学在仿写中有自我的思考和突破,有历史的视野和事件的聚焦,传递出历史的沧桑感和使命感。三个小标题都有耐人寻味的地方。
方老师在《经典仿写,文有墨香》中谈到过微仿写的运用,这一次借疫情说话,是对这一话题的延续。有句话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希望我们通过回望历史,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正是因为我们身边有这些最可爱的人,才撐起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民族精神。仿写只是开始,思想还需延续。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今天的微口诀吧。
★微口诀:
宏观视角溯历史,微观落笔说事件。
个人纵只一尘埃,家国情怀聚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