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总设计师”戚发轫:星辰大海上的永恒灯塔
2020-05-25李凤成
李凤成
戚发轫,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名誉院长,亲自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主持过东方红二号、风云二号、东方红三号等6种卫星的研制,还亲自组织了十余次卫星发射任务。
人物解读角度一:自强不息,勇挑大梁
素材呈现:刚刚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导弹研究的戚发轫从来没见过导弹,在他们百十人的导弹骨干队伍里只有一个人见过导弹,研究过导弹,那就是今天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钱学森。大概一年后,研究导弹的年轻人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会,他们可以到莫斯科茹可夫斯基航空军事工程学院学习。为了能够学习到苏联的导弹技术,戚发轫用几个月的时间补习俄文。苏联人不接受军人到军事学院学习,戚发轫他们只好脱下军装,重新穿上平日都不会碰的西装。然而,等他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赴苏学习的名单也下来了,十几个人都在名单上,却唯独没有戚发轫。苏联人给出的理由是,戚发轫是研究导弹总体技术的,该技术是导弹研究的最核心技术——害怕中国人获取核心科技。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戚发轫等没有退缩,开始了自力更生。“‘自力更生的航天精神就从那时候开始——靠别人靠不了啊,一切只能靠自己。”戚发轫说。
化用例段:戚发轫第一次去国外学习导弹技术的机会被苏联人以“保护导弹研究的最核心技术”的名义剥夺了,这一经历再次深刻地说明“国家不强盛,就要受人家的欺负”的道理。戚发轫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国防事业奉献了终身。其实,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和奉献,才有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蓬勃发展。
素材链接:张定宇,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院长,是冲在抗击新冠病毒最前面的桥头堡。在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之前,他患渐冻症已经快两年,而医院里没有一个人知道真相。不想影响同事,不喜欢叫苦是他的信条。渐冻症是一种罕见病症,慢慢会发展为全身肌肉萎缩和吞咽困难,直至病人呼吸衰竭。疫情来了,他把自己的病症告诉了大家,因为告诉了大家,他便能更放得开了。在医院的长廊里他走得更快了,无论是医生还是记者,竟然没几个跟得上他的脚步。“性子急,是因为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他感慨地说:“我是一个渐冻症患者,双腿已经开始萎缩,全身慢慢都会失去知觉。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跑赢时间,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的病人。”
人物解读角度二:以爱国激情,促进事业辉煌
素材呈现:戚发轫院士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国际宇航界与中国在航天领域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航天史上很多个“第一”都有他的参与和付出。他说:“在五六十年代,我们那一代人都感受到了中国落后就要挨打、受气,没有人教我们,保家卫国就是一种信念,一种激发出来的理想。我们搞东方红一号的时候,没有低温实验室,就在海军的冷库里,这边又是鱼又是肉,我们就在那儿做实验了,夏天穿着塑料鞋,出来以后都变脆了,都碎了,就在那种环境下完成任务。不要把爱国看得那么神秘和高不可攀,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鲜血,只要把我们的智慧,把我们的时间,把我们的能力献给你的岗位。”
化用例段:戚发轫院士做客央视节目《一堂好课》时寄语青年人:“不要把爱国看得高不可攀,把自己的岗位工作搞好了就是爱国。”“做别人没有的东西,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强大的梦想,要有一种精神的力量”。老先生的言语中满满的都是对年轻人的期望,都是对祖国的热爱和航天精神的执着。人们如果联系老先生在研发东方红一号时在海军的冷库里反复做实验的艰苦经历一定会深深明白这几句话中的千钧重量。
素材链接: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咐姐姐路德维卡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人物解读角度三:敢想敢干,百折不挠
素材呈现:戚发轫遇到第一次失败挫折发生在1962年。那一年,完全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导弹“东风二号”发射失败。当时苏联专家走了,年轻的导弹研究团队缺乏经验。“到酒泉基地发射,亲眼看着它落到地下‘摔死,爆炸了”,时隔这么多年,戚发轫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表情看上去仍然有些痛心。“那个时候我们的心里压力特别大,我们觉得国家花了那么多钱,同志们花了那么多心血,第一次就失败了,无地自容啊,都不能原谅自己。”此后,他们埋头苦干了两年,1964年,“东风二号”终于发射成功。
化用例段:“东风二号”发射失败让戚发轫难过了许久,但真正的英雄总会化痛苦为智慧,东山再起,认真总结了经验的戚发轫团队成功发射了“东风二号”。“东风二号”的奇迹再次启发世人:百折不挠的人们终会让梦想照进现实。戚发轫院士做客央视《一堂好课》的节目时总结得精辟: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
素材链接:早在四百多年前,人称“万户”的一个明朝人,在椅子上绑了四十多个自制的“固体火箭”,举着两个大风筝点火上天,结果壮烈牺牲。万户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人命名。
高考例文
文明的韧性
□一考生
韧,外表柔而内里气力不断,可以化解一切来势汹汹的攻击与磨难,如太极推手,如舌头之于牙齿,如中国文明之于千年风雨。文明有韧性,民族有骄傲。
什么是韧性?是君子能屈能伸,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皇皇五十二万字《史记》;是学人百折不挠,戚发轫实验团队千锤百炼,自主研发出“神州系列飞船”“东方红系列卫星”“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志士百折不挠,屠呦呦实验团队千百次实验,有了青蒿素的成就……因为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着愚公移山的坚韧,所以有了郭亮村人工手凿的挂壁公路;因为我们精神里有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不屈,所以有如今航天人从神五到神十一的代代坚守。文明的韧性,来源于中华历史一脉相承的精神力量,来源于每一个咬牙坚持、永不言弃的灵魂。
怎样有韧性?不是固步自封,紧抱着老祖宗的传承死磕;不是圆滑世故,两面讨好,没有原则。韧性,是秉持着文明的传承而能不断接受新鲜血液,永远谦虚,跟上时代潮流,不停进步;韧性,是当强敌来临,当自己身处逆境,心中永远有着不灭的信念和火光,总能积蓄力量,重新站起!秦国在乱世积极变法又保持西北民族的朴实与勇猛,汉朝开创丝绸之路,沟通中外文明,大唐开放包容,与开罗、天竺、高丽多有往来,近代十四年抗战生民涂炭,而我们又站起来了!改革开放进行科技文化交流,“一带一路”构建互利共赢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用五千年的传承,以大国胸襟和不屈的精神书写真正的文明之“韧”。
为什么要有韧性?软弱会导致自身不保,而过于争强也如弓箭张到极致,容易破裂。韌性,是先民的一种智慧。你暂时压倒了我,我不会倒下,会一次次反弹得更强更高。我们崇尚和平,从不主动挑起事端,倘若外族进犯,我们毫不畏惧!民族伟大复兴的的脚步在召唤,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从年少开始磨砺,坚韧不拔,永不言弃,让文明的韧性在血脉中传承,下个七十年,下个百年,下个五千年!
我坚信,文明有韧性,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评点:文章以对“韧”的诠释开篇,太极推手、舌头之于牙齿的比喻简洁、利落地引出文章的基本立场,给读者以清晰印象。主体部分以“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的递进模式进行架构,呈现出了清晰的思路。三个板块自成一体,而论证基本遵循了“观点到论证,再到小结”的格式,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结尾以数个短句再次申明立场,呼应了开头。文章略显不足的是主体部分的板块排列违反了常规,因为通常的论述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主体部分的板块顺序需要调整一下。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