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待疫情散去,当英雄回归平凡和日常

2020-05-25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医患医护人员医生

给“白衣天使”足够的尊重与尊严,是文明社会的标配。

希望今天潮涌般的感恩之情,能化作相互尊重的涓涓细流,让医患关系长久得到滋润

彭银华医生走了。因感染新冠肺炎,2月20日21时50分,他在武汉金银潭医院去世,年仅29岁。

2月21日,在他所供职的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一间会议室里,同事们捧着菊花向这位以身殉职的年轻医生告别。同事们记得:彭银华曾在病区忙得连轴转,一度连续值班长达48小时,一个人收治了40个病人。同事们记得:大年三十,大家心疼地让他回家休息多陪陪“未过门的妻子”,他微微一笑拒绝道,“我年轻,我先顶上。”同事们记得:他原定正月初八给结婚两年、怀胎六月的妻子补办婚礼的请柬至今还放在办公桌的抽屉里,“疫情不散,婚期延迟”,斩钉截铁的8个字言犹在耳……然而,然而,他拼盡了全力,却倒在了战场!彭银华没有在自己的社交网络上留下任何痕迹,他最后的微信头像是一张婚纱照,他穿着浅灰色西服,牵着穿婚纱的妻子,背景是绿意浓浓的春色。这张寄托着彭银华对幸福生活无限憧憬的婚纱照,化作了承载着医者大爱的永恒纪念。

这让人何其惋惜!这让人何其伤痛!“我们也会怕,但是我们不会退。”与彭银华同科室的护士长赵莹说,“有人说我不怕,我说你真的不怕吗?你是圣人吗?其实不是不怕,而是当进入到那个环境,看到了病人,我们都忘记了害怕。”

灾难就是灾难,伤痛就是伤痛。这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截至2月14日,25633名医疗队员驰援湖北。一位女医生说起出发时的场景,强忍眼泪:“外面下着大雨,我妈伞都没拿,就跟在我们车子后面一直狂奔……”说着,她终于忍不住抹起了眼泪,“真的下好大雨!”是啊!妈妈一心想保护的人,要逆行而上去保护别人了,“战病疫,救苍生!”可是到了那边,谁来保护她的女儿呢?而每一个出征的医生、护士背后,都站着一群这样揪心牵挂着他们的父母、孩子、爱人啊!可就是这样的他们,在抗击疫情的一线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筑起了一道最坚固的屏障。

也是在2月14日,国务院疫情新闻发布会首次透露:全国报告共3019名医务人员被感染新冠病毒,确诊1716人,其中6人不幸殉职,仅武汉一地就有医务人员1102人被感染。这一组冰冷而残忍的数字,如同一把刀刺痛了无数国人的心!残酷的数字见证着这个职业的危险,而国人对医护人员流露的情感也几乎“同调”:内心感恩,充满敬意。

2月19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西院31名重症患者治愈出院。治愈患者陈先生手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尽管你们全副武装,让我无法看清你们可爱的脸,我也能从你们满是雾气的眼罩里真切感受到你们亲切笑容和大爱。你们是无数逆行者的缩影,你们无私奉献精神让我备受感动……”陈先生出院时,把他知道的医护人员名字写到自己手掌心。一位住院30天后出院的患者向医护人员深情表白:“说星星很亮的人,是因为你们没有见过护士的眼睛、医生的眼睛,看到他们的眼睛,给了我莫大的力量和希望!”

浙江首批驰援医疗队队员、温医大附属第二医院的胡丹红不仅是一名护士,还是一名心理咨询师。胡丹红说,在隔离病房医生是轮换的,为了方便,有时候医生就会习惯性用床号来称呼患者。但在胡丹红看来,这样的称呼一下子就拉远了医患之间的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只有你亲切喊出名字时,医生和患者的亲密关系才会被启动,患者才会有熟悉和亲切的感觉。”

武汉普爱医院住着一位老人,她的丈夫、妹妹都因新冠肺炎去世,当医生的儿子随后也被感染。胡丹红说,老人家入院后神情麻木,眼神哀伤,几乎不和医护交流,可以看出内心的绝望。后来有一位医生查房时轻轻问了一句,“我抱抱你好不好?”老人的眼泪瞬间像决堤一样流下来,放声痛哭。哭完后,老人向医生深深鞠了个躬,说了声“谢谢”。胡丹红说,在武汉工作的这段时间,她常常被患者的坚韧、勇敢和善良打动。她所学的叙事医学提倡:贡献是双向的。在巨大的苦难面前,身为医护人员的她也从武汉患者身上遇见了生命的力量。

这就是一种休戚与共吧。遥想当年面对非典疫情,时任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的王仲,曾经在一篇文章中披露:非典期间给人一个最为深刻的感受,就是那场灾难面前的医患关系,透明、信任、忠诚、坚定。

可如今,十七年后的我们已偏离那时有多远?我们今天为白衣战士而感动、致敬,但当疫情结束,当生活又回归岁月静好的日常,我们的记忆是否又会像金鱼一样只有寥寥数秒?

这绝非杞人忧天。同样是在2月14日,“杀医案”行凶者孙文斌上诉被依法驳回,维持死刑判决。这个消息或许可以让人稍感欣慰,但北京民航总医院杨文医生消逝的生命,已经永远无法再回来;北京朝阳医院年轻有为的眼科陶勇医生被暴力砍伤,将再难拿起他一生钟爱的手术刀,被毁了的还有1532个已经预约了陶勇医生手术的病患重获光明的希望……“灾难是医生和人们都无法承受之重,不要让危机和生死去教会人们学会尊重医生。”中国青年报记者曹林说的这句话尖锐而深刻。

医者可以大爱无疆,社会不应冷漠如常。

2月22日,因发烧咳嗽住院四天的3岁小男孩从浙江绍兴市中心医院出院时,向照顾他的感染三病区护士长曹玲玲鞠躬致谢,“谢谢护士妈妈。”曹玲玲也深深弯腰,鞠躬还礼。曹玲玲的心头被阵阵暖意包裹着,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从业21年,遇到了久违的美好。”

这张“医患互行鞠躬礼”照片吸睛无数,不禁让人想起了百年前相似的一幕:时任浙医二院前身广济医院院长的英国人梅滕更医师查房时,一位小患者彬彬有礼地向梅医师鞠躬,深谙中国礼数的梅医师也深深鞠躬回礼。如今,一个世纪后经典重现,愈发温暖人心,也触动了很多人的心。

将两张跨越百年的“医患互行鞠躬礼”照片放在一起,显然颇具公共价值和社会启示:平常时期也好,非常时期也罢,医患关系从来不该是对立的。有人在朋友圈转发这张

照片时留言:“这个温馨瞬间,诠释着患者把健康乃至生命都托付给医生的感激,也涌动着医生对病人的尊重和关爱。春天已来,疫情会散,但对医护人员的赞美从未退却。”还有网友评论道:“见证了那么多生离死别,我们应该彼此抱得更紧。因为经此一疫,我们便是生死之交。”“灾难过后,面对他们,请放下偏见和戾氣,带上客观和慈悲。”“愿医者和患者之间的尊重与关爱如这般代代传承。”

是啊,“一个成熟的人绝不会喜怒无常,一个成熟的社会也不会乍寒乍热,我们需要的是持久的肯定,哪怕没有热烈的温度。”一位医生如是说。

博主@阿部部说:“我们不想看到一线抗疫人员流汗还流泪,他们已经做了很多了,付出了很多了,我不想看到她们牺牲所有,他们也是别人家的孩子,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我更想看到的是她们的每一滴眼泪都被珍惜,每一点心愿都能被听见,我希望他们能够在疫情结束放下担子的时候能好好地休息一下。不要让她们不敢说累,不敢说苦,不敢说痛。”

但愿这一次社会能够超越健忘,真正地长记性。尤其是上上下下对医护人员的关爱、尊重,应该成为抗疫的宝贵遗产,并由此迎来全社会重回医患和谐、尊医重医的新起点。

●媒体评点:在与疫情的战斗中,“白衣天使”“医者仁心”“逆行者”之类的称呼信手拈来。但与灾难面前的赞美和感激相比,医护人员真正需要的是整个社会发自内心的尊重,彼此站在同一个高度的那种尊重。“尊重我们的职业,尊重我们的职业判断”,大概是他们一直最想说的话。不要等到病毒肆虐时,才想起医生护士;不要等到疫情来了,才把钟南山视为“国宝”。央视一位著名节目主持人,业余热心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宣传,在一次演讲中解释原因,“因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都可能是一名患者。”这道理再朴实不过。所以,当疫情过后,日子再度变得平常起来,希望今天潮涌般的感恩之情能化作相互尊重的涓涓细流,让医患关系长久得到滋润,让医疗职业回归崇高的社会地位。(西坡,澎湃新闻;林琳《工人日报》)

◎话题拓展:敬佑生命,大爱无疆;报效国家;责任与使命;抉择与信念;平凡的英雄;感恩与敬意;缅怀和铭记;尊重和关爱;你们,是新时代最可爱最可敬的人;鞠躬互敬,是一份久违的美好;营造尊医重卫的社会环境……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参考消息》《健康时报》、央视网、新华网等)

猜你喜欢

医患医护人员医生
最美医生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