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通静化理念在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2020-05-25

四川水泥 2020年4期
关键词:交通量交叉口城市道路

余 露 余 鹏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00)

1 交通静化的概述

1.1 交通静化的起源及定义

“交通静化”来自对英语词汇“Traffic calming”的翻译,其最早出现于20 世纪20 年代的德国,当城镇居民意识到交通带来的负面影响时便产生了“静化”交通的想法;20 世纪60 年代,丹麦的社区居民开始采取限制措施“静化”进入社区的机动车;随着机动车交通及城市建设的发展,该理念在德国、瑞典、丹麦、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迅速传播,掀起了交通静化的研究热潮。为统一各国对交通静化的理解和认识,便于国际交流,1997 年,美国运输工程协会给出了交通静化的明确定义:通过物理设施、技术标准、政策法律等系统性措施,改变驾驶员的不良驾驶习惯,减少机动车交通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改善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环境,以达到交通安全、环境宜人的目的。

1.2 交通静化的深层理念

随着城市建设理念的创新,交通静化被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从最初用于居民社区内的一种交通管控措施,逐渐被提升成为一种“让街道成为生活空间”的策略。交通静化除了有助于降低城市道路的交通冲击,保障交通安全外,更具有丰富街道空间、创造优质生活环境的特质,其最终目的是让城市道路成为更具吸引力的公共空间。

美国运输工程协会归纳出五项交通静化的执行目标: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考虑居民街道使用的偏好与需求;让街道成为城市开放的多元空间;降低机动车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鼓励人行、非机动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可以看出,在国外,交通静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程范畴内的概念,而是整合了城市规划设计、交通工程管理以及路用者行为分析的研究,是一种为城市道路的交通功能完善性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宜居性寻求双赢的一种系统性理念。

2 基于交通静化的城市道路安全保障

保障道路安全是交通静化最基本最初级的功能目的,交通静化的相关措施与常规道路安全保障措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传统的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是一种被动性的交通管控措施,需要靠人们的自觉性以及执法力度才能够有效执行,而交通静化的相关措施在任何时候都是依赖于其自身的物理特性去发挥功能,使人们主动去降低行驶车速或减少特定方向的交通量。

2.1 速度控制措施

交通静化的速度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平面速度控制措施、垂直速度控制措施等。

(一)平面速度控制措施

平面速度控制措施通过强制改变较顺畅的行驶路径以降低车速。典型措施包括交通花坛、曲折车行道、变形交叉口、交叉口瓶颈化等。

1)交通花坛是设置在交叉口中心位置的交通岛,一般为圆形,车辆沿其周围环绕行驶,适用于交通量不大,大型车辆较少的地点。

师:非常好,大家已经用不同的方式,去描述我们未知的图形.当然,还有更加丰富的图形世界,留待我们今后慢慢研究.

2)曲折车行道是适当调整车行道的路缘,使得车行道形成S 形,街区道路还可在车行道两侧交替设置路边停车位以实现车道曲折化。

3)变形交叉口主要应用在T 字型交叉口,通过设置交通岛等措施改变直行方向车行道的线形,强制直行车辆呈S 形通行交叉口,从而降低T 字型交叉口的车速。

4)交叉口瓶颈化是指交叉口进口道处两侧路缘向车行道内适当延伸凸出,从而缩小进口道宽度,其主要意义在于缩短交叉口处行人及非机动车的过街路径,伸入车行道的部分也使机动车驾驶员更容易注意到路口行人。适用于对噪音控制要求较严格而不宜使用垂直速度控制措施的交叉口。

(二)垂直速度控制措施

垂直速度控制措施是把路面的一段抬高,改变竖向线形以降低车速。典型措施包括减速丘、弧面型人行横道、凸起型交叉口、减速振动路面等。

1)减速丘是设置于路面上的拱形凸起区域。一般高度为7.5~10cm。减速丘实施简单,且自行车相对容易通过,但存在噪音及空气污染,适用于需要严格控制车速的地点。

3)凸起型交叉口是把整个交叉口全部抬高凸起,四周与进口道斜坡顺接,交叉口凸起部分配合使用砌块或弹石路面,适合人行交通量较大的平交口。

4)减速振动路面通过特殊材料铺装不平整的道路面层,通过行车时产生的振动强制驾驶员减速,适用于对噪音控制要求不严格的街道。

图一:常见速度控制措施

2.2 交通量控制措施

交通静化的交通量控制措施主要目的是减少机动车的通行效率、控制进入某一路段的交通量,一般包括封闭、对角分流岛、中央隔离岛等措施。

(一)封闭

分为全封闭及半封闭。全封闭是指在道路上设置障碍物完全阻断机动车通行,只开放行人及非机动车通行,适用于城市商业街区的步行街;半封闭是在双向通行道路的一个方向上设置障碍物以阻断该方向的机动车流,适用于双向通行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路段。

(二)对角分流岛

对角分流岛是在交叉口对角线上设置交通岛,以阻断直行方向的机动车流,对角分流岛使交叉口形成2 个独立的L 形通道,不需要封闭街道即实现了对机动车流的定向限制,同时还能保证行人和自行车的正常通行。

(三)中央隔离岛

中央隔离岛是在主干路与支路相交的平交口内,沿主干路中线方向设置的扁条形交通岛,交通岛长度大于支路进口道的宽度,用以阻断来自支路的直行机动车流,通过禁止左转弯行为提高交叉口的交通安全。适用于主干路不宜设置连续中分带,但支路却需实现“右进右出”控制的交叉口。

图二:常见交通量控制措施

2.3 组合控制措施

组合控制措施即将速度控制措施和交通量控制措施组合使用,以发挥系统性优势,达到最佳的交通管控目的。通常在较大的平交口以及行人密集区内根据需要搭配选择。

图三:组合控制措施

3 基于交通静化的城市道路环境优化

对于城市道路而言,对道路环境的优化是交通静化更深层次的意义,让城市道路成为更人性化,更开放,更具吸引力的公共空间,以此提升城市的宜居性,这正是交通静化的最终目标。

3.1 打造道路空间多元景观

从道路景观的动态、静态角度讲,与高速公路相比,城市道路更加强调静态景观的和谐,其景观设计应更加注重于“点”。在这个方面,交通静化恰好能为城市道路景观的多元化打造提供更多的承载点。因此,交通静化设施设计时应注重与道路景观设计充分结合,对尺寸、色彩及材料的选择,要追求视觉上的和谐,使安全保障与道路景观相互融合。

例如,减速振动路面可通过交替使用不同纹理、颜色、材质的材料铺筑出特定图案,形成特色路面景观,不仅可以给交通参与者以心理暗示,指导其交通行为,同时也丰富了交通空间的视觉感受、文化内涵。对于面积较大的交叉口中央交通环岛,宜进行色彩和谐的立体绿化,设置具有地域文化符号的雕塑小品景观、立体模型景观,重点展示城市历史人文符号及文化发展主旨,助推整个城市形象气质升级;对于面积较小的交通岛,景观打造的重点是为行人提供愉悦舒适的视觉感受,强调赏心悦目的趣味性,打破路面景观的单调乏味感。

3.2 发展绿色交通

步行或自行车等非机动工具是城市绿色交通的主要诉求之一。鼓励和保护非机动车及行人等慢行交通是交通静化的重要原则。对绿色交通路径的规划,应注重几个关键问题:安全、连续、舒适、美观、停车及休憩空间、转乘便利等。在国外城市交通建设较发达的地区,自行车“绿道”及行人步道已成为城市综合道路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交通静化技术很好的解决了多种交通方式混合运行时的安全保障问题。借助于交通静化技术大力发展绿色可持续交通,不仅是很可行的,而且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城市交通环境的优化,及整个城市的环境保护是很有利的。

对绿色交通的重视,要求交通静化技术应着重于将道路安全水平的考量逐渐转变为站在人的角度考虑路用者的安全感受,使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通过交通系统的优化来体现整个城市的人文关怀及环境友好。

3.3 开放利用道路空间

让街道空间具备城市开放空间功能一直都是城市规划的主要斥求点,交通静化使城市道路空间格局发生改变,空间可利用性提高,为开放利用城市道路空间提供有利条件。在进行交通静化设计时应因地制宜,提高道路空间的利用效率,丰富道路空间利用效能,营造开放性的道路环境,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具有吸引力。

交通静化的相关设计中,通过道路网的规划与设施物的配置即可降低非机动交通工具的使用者被机动车辆干扰的机会,同时通过路权的分配,也可以让道路上的各种交通工具都能够获得较好的道路质量,并且释放部分比例的街道空间作为生活功能公共设施带,进而构建出具备开放空间功能的空间与环境,让街道系统通过带状的分布,串联起城市的公园绿地与公共设施,进而发挥其系统性的生活功能,以协助建构完整的城市开放空间网络,真正让城市居民在高居住密度的压力下,同时也能享有美好的城市公共空间。

4 总结及展望

通过前文的研究分析,笔者认为,交通静化对于城市道路安全保障及环境优化都有着重要意义,交通静化是衔接道路安全保障和道路环境优化的纽带。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对交通静化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其内涵的再挖掘是很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交通量交叉口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拓宽改造设计探讨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渠化设计
基于ETC门架数据的高速公路交通量转换探究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研究与实践
城市道路照明电气设计常见问题探究
城市道路清扫之我见
城市道路及设施的维修养护技术
基于动态差法的交通量监测技术应用
高速公路补偿交通量模型研究
基于四阶段法的公路交通量预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