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乡村振兴实践
——以泰顺筱村镇东洋村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规划为例
2020-05-25周涛袁佳
周 涛 袁 佳
(1.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51;2.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51)
1 项目概况
泰顺,浙南山区县,中国廊桥传承地、华东原生态屏障、温州市域后花园。东洋,泰顺东部依山枕水的人文古村,人杰地灵的家族聚落,古民居、古桥梁艺术宝库。本次规划包括两个层次:行政村范围村域规划,面积16.06 平方公里,行政村所在地村庄居民点建设规划,面积44.88 公顷。
2 主要内容
2.1 旅游主业驱动
整合村域旅游资源并融入县域旅游格局,结合资源特色组织旅游环线,形成廊桥寻踪、古韵遗风、畲族文化、农耕文明、山水游览等不同的文化旅游体验。实施“旅游+”产业联动,引导有机农产、文化创意、休闲康养、建筑技艺研学等多元发展,丰富全域旅游内涵。
2.2 美丽乡村建设
制定全域生态保护框架——优化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格局,细化管控要求,并依托生态诊断手段,明确生态修复重点与具体任务。全面改善村庄居住环境——实施“产业上山、居民下山”,推动抗震避险安置小区建设,集聚人气;以环境综合整治、设施升级改造为主,提升居住环境,激发活力。提升完善公共设施——梳理现状可建设空间,按项目化实施的规划思路,开展公共设施补缺完善行动。
2.3 村庄有机更新
加强闲置土地整理、既有建筑改造、院落空间利用,激活资源、激发活力。开展闲置地土地整理——采取抛荒山地、耕地流转,闲置宅基地整理复垦等方式,盘活闲置资源,解决乡村旅游发展用地问题。开展空置房屋功能植入——深入调研基础上实行一户一策,制定建筑改造、功能置换方案,植入公共服务、旅游服务职能。开展废弃院落庭院化改造——见缝插绿植入果蔬、菜园,建设乡土化美丽庭院。
2.4 活态文化传承
延续发展脉络——由东向西打造省道旅游风景道、玉溪滨水休闲带、古村时光体验轴,依次展示东洋生态文明、休闲生活、发展脉络,全方位展示东洋宜居示范村建设成效。开发文化资源——挖掘宗亲文化、耕读文化、古建筑文化等资源,通过姓氏寻根、农耕实践、研学体验等活动,实现文化资源的合理化利用。展示非遗文化——依托演出、节庆方式,展示木偶戏、禳神节等民俗文化;以“带师徒”、“带薪学徒”等方式,传承廊桥、古民居建造技艺,实现活态传承与发展。
3 创新点
3.1 “体系化”产业振兴路径
探索从产业动力、要素支撑到实施主体的产业振兴支撑体系。“生态文明”产业路径——聚焦生态产业,探索建立“旅游+”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框架。“生态资产”要素整合——聚力生态资产,整合土地要素、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等发展要素;“内外联动”力量配合——创新乡贤文化,实施精英带动策略,推进以泰商为主体、全域旅游为载体的内外泰顺人联动发展。
3.2 “乡土化”村庄营建模式
原乡型格局肌理——延续东洋古村山为屏、水为脉、公共建筑为核、街巷为纽带的营建逻辑,实现空间格局延续和有机生长。宜居性乡土建筑——以当地民居建构方法和材料工艺为依据,综合考虑村民建房预算,设定多种“新型民居”和公共建筑营构方式,引导老住宅改造和新住宅建设。地域性乡土景观——充分利用农田、果园等农业景观,利用现代手法表达当代特色。
3.3 “全过程”公众参与方式
权力边界界定——政府管控注重全局性要素统筹,保障公共权益;村民参与注重自身需求的表达,通过与村民商讨并提供技术指导,凝聚发展共识。全过程公众参与——强调村民自治在规划编制中的作用,通过开门做规划,实现村民在现状调研、方案制定、成果审查、公示及规划实施阶段的全过程参与。成果通俗化解译——针对村民实施主体,对传统规划技术文件解译,制定村民版的乡规民约和规划图解,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管控要求,展示规划成果。
4 实施情况及意义
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已实施北入口节点环境整治、玉溪水环境治理、乡土化庭院空间改造等,村庄环境明显改善。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已改建东洋小学、文化礼堂、林氏宗祠村史博物馆、健身广场等,村民幸福指数明显提高。文物古迹保护得力——文重桥、门楼外古建筑群等修缮工作成效显著。文化旅游加速发展——廊桥寻踪、木偶戏、禳神节等已成为东洋重点旅游项目。
以规划为引领,全域旅游为驱动,村民参与建设,东洋乡村振兴已拉开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