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0-05-25傅宇翔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年9期
关键词:楔形胃肠道病灶

傅宇翔

胃肠道间质瘤属于常见消化道肿瘤,主要发生于食管到肛门的全胃肠道组织,或者肠道外。该病早期症状不明显,不具备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异倍体特征,但该病恶化速度快,恶变风险较高,及时检查发现是治疗的关键要素之一[1]。该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化疗和手术切除,其中早期发现并切除是最佳的治疗方法。以往临床切除手术以开腹手术为主,由专业医生完成,可有效切除肿瘤,术后成活率较高,但是开腹手术的视觉不清晰,手术切口较大,造成大出血,痉挛等并发症较多,并且对胃部病灶周围组织造成一定的创伤。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是一种微创手术,视野开阔,可直接切除患病病灶,减少对周围组织的影响[2]。本次就将胃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进行研究,将本院收治的80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分组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 年3 月~2019 年3 月收治的80 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 例。对照组男21 例,女19 例;年龄43~82 岁,平均年龄(63.51±6.84)岁;胃底肿瘤13 例,胃窦肿瘤17 例,胃体肿瘤10 例;肿瘤直径2~20 cm。研究组男21 例,女19 例;年龄44~81 岁,平均年龄(63.32±7.03)岁;胃底肿瘤11 例,胃窦肿瘤20 例,胃体肿瘤9 例;肿瘤直径1~18 cm。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由于胃部疼痛、胃酸等症状后入院检查。所有患者经过胃镜和病理诊断,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胃镜检查可见黏膜隆起,呈半球状,肿瘤外部光滑,部分患者出现糜烂和胃出血。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两组均采用CT 检查和超声内径检查,以胃壁基层和黏膜低回声来确诊。观察肿瘤的尺寸、表面光滑度、规则性,测量患者肿瘤直径,确定治疗方法。联合使用病理检查。

1.2.2 治疗方法

1.2.2.1 对照组 患者采取开腹手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并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确认手术的切口后逐层钝性剥离组织打开腹腔,观察腹腔内脏器情况根据肿瘤部位实施胃间质瘤楔形切除术,确认肿瘤位置后,首先处理迷走神经、胃脾及胃结肠韧带,切除肿瘤后清洗腹腔并关闭。

1.2.2.2 研究组 患者实施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患者仰卧并建立气腹,并在脐上缘置入腹腔镜创建观察孔,选择主操作和牵引孔,根据肿瘤具体位置、大小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切除时必须注意切缘与肿瘤边缘距离>1 min,保持肿瘤薄膜的完整不破裂及切缘阴性,不夹持有肿瘤组织。①位于胃体内及胃窦前壁,采取直线切割缝合器直接切除肿瘤;②位于胃小弯处,用超声刀置于胃肝韧带游离,进行肿瘤切除;③位于胃前壁大弯处,用超声刀置于胃结肠、胃脾韧带,翻起胃后壁实施肿瘤切除;④位于胃后壁处,用超声刀置于胃结肠、胃脾韧带,切断胃结肠、胃脾韧带后翻起胃后壁,进行肿瘤切除;⑤位于胃底部,先游离胃肝韧带、胃脾韧带、胃结肠韧带、胃十二指肠韧带,将胃壁翻转后切除肿瘤。如患者出现了局部淋巴结肿胀,需及时实施切除,引流管置管后缝合,加注美兰稀释液,检查吻合口及切口后关腹。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胃出血、创面感染、腹胀、吻合口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n(%)]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较晚发现的一种胃部肿瘤类型,发病率约占胃肿瘤的3%。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位置位于胃肠道间,是一种典型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尚不明确。起初,医学研究认为引起胃肠道间质瘤的可确定因素包括神经源性、肌源性和其他不确定因素[3]。随着对该病的深入研究,发现PDGHR 基因产物是间质瘤的特异性抗原,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可以明确区分间质肿瘤和梭型细胞肿瘤、肉样肿瘤。但>50%的间质肿瘤不表达CD34,其他肿瘤也可能表达CD34,因此不能完全作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标准。临床早期检查是提高治疗有效率的关键,检验方法包括胃镜检查、钡餐检查和磁共振检查等。其中,胃镜检查方便且检查正确率较高,可以作为主要检查方式,对特殊症状患者联合超声内部检查。胃镜能够观察患者的胃部回声情况,观察肿瘤部位和尺寸。临床数据显示[5],胃肠道间质瘤更易发于老年人,<40 岁青年的患病率较低。胃肠道间质瘤切除术是目前临床处置胃肠道间质瘤最有效方法之一。术前需确认肿瘤位置和尺寸,确定手术方案。在临床手术中可以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临床数据显示[6],腹腔镜手术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开腹手术。胃肠道间质瘤的特殊性决定了放疗、化疗的作用甚微,药物治疗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突破口,小分子标靶药物格列卫对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具有一定效果,但药物治疗需要长期治疗,并且可能出现抗药性或药物不良反应,因此依然不能作为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4]。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视野开阔,且可以根据胃肠道间质瘤位置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对腹腔内容物的污染小,并且能够保障肿瘤包膜的完整性,对胃肠道刺激小,有助于患者术后恢复,因此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术可以更精确的切除胃部肿瘤,防止肿瘤扩散。根据本次结果,结合大量的临床数据和资料,对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的优势分析如下:①腹腔镜手术视野清晰,可以直接切除病灶,手术伤口小,出血量小,安全性更高;②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可以将病灶组织放大 6~8 倍,可以发现不易发现的病灶,以便于完全消除病灶,保证有效的治疗[7];③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术中,腹腔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可避免腹腔内容物的暴露,减少对腹腔组织和血管的损伤,因此在本次治疗中,血管的损伤和周边病灶的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另外,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的疗效和安全性与操作医生的经验有关,操作水平决定了病灶切除的有效性。在切除中医生应掌握以下原则:直径<5 cm 患者,可以在视野开阔的情况下把局部病灶直接切除,不需要进行大范围的淋巴结清扫[8];>5 cm 的患者或已经出现转移的,尽可能不要首选腹腔镜治疗,可根据实际病情发展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案。

综上所述,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应用于胃肠道间质瘤治疗中,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楔形胃肠道病灶
楔形接头在HS875HD钢丝绳抓斗上的应用
医用直线加速器外挂物理楔形板的楔形角测量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History of the Alphabet
能谱CT 成像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Eight Surprising Foods You’er Never Tried to Grill Before
原发于生殖系统胃肠道外间质瘤MRI特征分析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2019胃肠道肿瘤防治新技术、新进展高峰论坛在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