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唱响青春之歌
2020-05-25
本刊记者 轩 文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新时代青年,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一种责任。”带着这种朴实而真挚的感情,张骅毅然决然投身到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来到国家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兴安盟科右前旗科尔沁镇远新村担任第一书记。
为了尽快融入这里,张骅夜以继日工作,白天入户走访、晚上整理笔记,摸透了远新村的贫困群众情况。2018 年,他驻村工作335 天,工作期间累计入户500 余次,撰写扶贫日记300 余篇,编制远新村发展蓝图,解决群众实际困难90 余件,成了远新群众的贴心人。在张骅的引领下,短短2年,远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顺利脱贫摘帽,更是由国家级贫困村变为自治区基层党建参观点、“三务公开”示范点、兴安盟脱贫攻坚示范点,并获得兴安盟优秀基层党组织、乡风文明示范村等荣誉。
建强堡垒聚人心 实抓党建促活力
入村伊始,张骅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工作,把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凝聚人心的“利器”,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他身先士卒,从最难的问题入手开展工作,并主动与村“两委”成员沟通,用实际行动回应他们的质疑,感染着远新村驻村工作队员,激发了大家的斗志,形成了村“两委”成员帮驻村工作队员尽快融入群众、了解村情,工作队员帮村“两委”成员制定振兴产业发展政策的局面。
为了让村里党员听得懂中央大政方针,张骅采取“唠群众嗑,讲身边事”的方法,将中央政策和党员群众身边事有机结合,把党课讲到了大家心里。他制定党员联系群众实施细则,把重点放在解决群众困难、倾听群众心声上。“每月26 日是我们的节日,我们就愿意听张书记讲话。现在村民意见也有分量了,上次修中孟那条路就是我提的建议。”远新村党员高忠义如是说。
现如今,张骅根据工作经验凝练出的“双提双带双示范”基层党建模式正在兴安盟广泛推广。
振兴产业绘蓝图 精准扶贫显成效
没有产业,扶贫就缺乏造血机制。远新村产业发展为“零”,今后路在何方?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的土壤学博士张骅首先想到了发展经济林,进而发展林下经济。可是在入户走访过程中,他发现群众对此并不认可。究其原因是远新村村民家底薄,多数人家有债务,每年就指望着种植亩产纯收益300多元的玉米还利息,而林业收益周期长,村民“等不起、做不了”。根据这种情况,张骅调整思路,以群众“想干、会干、能干、干成”为出发点,从提高玉米单位亩产效益上做文章。他遍访村内30 多户种植大户,调研全国玉米市场,找寻高附加值玉米新品种,最终确定了以发展“颜色农业”——黑色系农产品为切入点,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
方向明确了,谁来干?如果是每户农民单打独斗,就没有议价资格,并且缺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于是,张骅决定组建合作社,可就在注册的最后一步,人们听到要真金白银才能入股时,最初决定参与的13 位社员大部分打了退堂鼓。有人说:“这小子,刚来远新就想捞钱!”面对群众的不理解,张骅很委屈,但他没有退缩。为了取得群众信任,他首当其冲,投钱不要股且承担种植风险,克服层层困难,最终建起了合作社。
为了让远新村能够一张蓝图绘到底,张骅牵头编制了《远新村2018 年—2023 年产业发展规划》,为远新村确定了“‘颜色农业’安家、食品加工富家、田园综合体兴家”的三步走模式。张骅争取各类资金300 余万,创新远新田园综合体试点和枢纽工程,向荒山要效益、让荒山展绿颜,探索适合远新村的乡村振兴村域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短短4 个月时间里,他硬是带领党员突击队和驻村工作队将荒山营造成集梦幻花海、豆梦空间、采摘部落、玉米迷踪等为一体的“林新创忆园”,开园当年接待游客8 万余人,创造就业岗位20 余个,盈利近20 万元。
通过一系列举措,远新村2018 年脱贫21 户44 人,是此前3 年脱贫人数的总和,彻底摘掉了贫困帽子,2018 年12 月,远新村以全旗唯一满分的成绩顺利脱贫出列。
村民自治动力强 弘扬新风促和谐
张骅把扬正气、树新风、真亮剑作为村民自治的主要措施。他坚决向乱开荒等陋习亮剑,对村里歪风邪气“零容忍”,期间也遭到威胁,但他决不妥协;大力推进“三务公开”,一开始阻力很大,甚至部分村干部认为这是拆台找事,但他锲而不舍,耐心给村里人讲政策,让每个干部都感受到党中央从严治党的决心。远新村“五位一体化、三务公开”模式及时有效化解了由于消息不对称造成的干群矛盾。
张骅把“孝顺父母、脱贫光荣”的理念融入民主治理中,在远新村开展“身边最美远新人”“成才表率”“家风家训”评选活动。他牵头组建秧歌队、组织趣味运动会,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把村民从“麻将桌”带到“乡村大舞台”。
张骅用双脚丈量大地、用挚诚体察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因为表现优异,他先后获得第三届内蒙古青年创新创业创优标兵、兴安盟优秀共产党员、兴安盟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北京林业大学定点扶贫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