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2020-05-23张林云
张林云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感的一种工具,是文章的思想载体,而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技能的一个过程。思想道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育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道德素质,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语文教师应该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日常教育工作中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状态,利用语文课程的教学优势融入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进行三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实践研究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德育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塑造人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可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国古代文学强调“文以载道”,文学的主体偏向政治和道德伦理较多,在唐宋古文运动中也提出了以道为主的思想主张,所以如今我们在语文教學中更要贯彻落实文道统一的思想,在语文教学中融合思想道德教育,做好学生的社会主义精神和思想道德建设。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作为一个较为宏大的话题,学生听起来可能会觉得比较遥远,但是爱国主义无时无刻不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而爱国主义教育又是学校德育永恒的话题,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德育仍然是教育的主旋律。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爱国这个词能够让儿童一听到它就激动得心跳,那就必须——形象地说——悉心耕耘儿童意识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种子来进行播种。”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就应该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的种子,要想让这粒种子发芽就要合理地利用语文课堂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教材选文质量高且优美,而这些文章的共同点就是凝聚着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在每次上语文课之前,教师可以通过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巧妙地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作者简介中,让学生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在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比如,在学习《鲁迅自传》的时候,可以讲述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故事,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坚定地追寻救国之路、想通过文学唤起人民群众的爱国精神,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爱国主义的种子种在学生心中,让其生根发芽。
二、在教学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
语文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而思想道德教育更是与生活密不可分。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将语文课堂和思想道德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需要教师不断地挖掘和探索,扩展德育教学的资源,并且尽可能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德育和日常生活相联系,从而让学生在精神上产生共鸣。比如,学习《纪念白求恩》等这类课文的时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从学习过程中找寻他们的共同点,比如文章从各方面指出了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并且通过文章体现出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以及做人的真谛,并将课文的中心思想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三、在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比德育影响更深且比艺术教育范围更广泛的一种教育,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高尚健全的人格,为学生塑造理想的人性从而创造美好的人生。简单来说,就是提高人的审美素质。初中语文课文中蕴含着很多美育内容,所以老师在课文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从而达到自己创造美的过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注意触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对文中美好的事物产生热爱、向往和追求,这是提高审美的重要手段。老师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剖析引导学生欣赏美、感受美,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的目的,并在提升之后可以创造美,在美的教学中得到思想的升华。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坚持文道统一的思想建设,是一个值得探究且持久性的工作。对于中学生灵魂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靠师生长期不断的努力才能达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思想教育、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有机融合,做到潜移默化的融入,贯彻落实文道统一的思想,每个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地针对这方面加强教育,从而可以真正意义上达到学生德育观念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郭菊翠.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分析[J].名师在线,2019(21):55-56.
[2]刘玉梅.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思想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9(20):121.
[3]常芳.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研究[J].现代交际,2019(11):196-197.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