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历史文化景观视觉感知初探
2020-05-23YUANMuxiGAOJingWANGJia
YUAN Muxi GAO Jing WANG Jia
1 平遥古城发展概况与反思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旅游业的迅猛增长,平遥古城的发展似乎遇到了某种瓶颈,现代商业在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对古城空间的功能使用以及原本的文化氛围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何做到保护与发展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平衡,如何找到突破口进而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平遥古城最本真的文化特征与景观风貌保留并延续下去,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共同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初步研究可以发现,平遥古城吸引的主要游客群体为文化驱动的文化旅游者。文化旅游是以旅游经营者创造的观赏对象和休闲娱乐方式为消费内容,使旅游者获得富有文化内涵和深度参与旅游体验的旅游活动的集合。对于平遥古城而言,深度参与即为使旅游者置身其中,体验古城慢生活的全方位体验,而这种体验既是平遥古城游客的主要旅游动机,也是古城吸引力形成的本质原因。因此,为了寻求平遥古城更加科学的“参与及体验”的发展模式,针对感官感知方面的研究将成为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与途径之一。本文尝试从视觉感知角度出发,初步分析古城中对于人最具冲击力的景观场景,剖析古城的视觉感知特征元素。同时,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寻找真正属于平遥古城的特色风貌,为未来进一步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方法与流程
2.1 研究方法
2.1.1 视觉感知信息再提取
人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是非常复杂且多样的。当进入一个新环境或新空间时,人们开始用五种感官去接收来自新环境的信息,最终会获得一种对于此环境独特的综合感官模式,而这种感官会在人类大脑中,通过复杂且精密的信息传导与处理,使人对环境做出判断,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感知。虽然,由于人们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年龄性别等基础信息与背景的不同,会使其对相同的环境有不同的感受,但由于人类思维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在这种感知的差异性背后也有一定的共性可寻。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由于人类利用视觉观察敌人,寻找食物、趋利避害,所以与其他动物不同,在五种感官方式中,人类最主要运用视觉去感知世界,人对于环境认知的 85% 都来自于视觉[1]。
然而,人类的直接感官是大脑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因此,很难直接询问人们关于他们的感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人对不同景观的偏爱而得到一些理解感知的类型。偏爱是感知的结果和产物[2]。所以,本研究需要通过大量的满意度以及感知信息调研,并将结果进行再提取与归纳,通过对人们心理感受的了解与分析,去探寻不同的景观元素与环境对于人的感知会产生何种影响。
2.1.2 Strong Feeling照片拍摄
调研组共由9名景观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并分为3个小组,组员在平遥古城限定研究区域内进行若干遍的走访。调研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在初次调研时主要以调研者对于景观的客观观察与感受为主,每个成员拍摄10张Strong Feeling图片并记录拍摄的具体地点与心理感受。拍摄动机也许是由于单纯的视觉冲击,也许是看到了新奇的当地民俗活动,又或许是与一位骑着三轮车吆喝叫卖的老人擦肩而过,令拍摄者感动的一切都可以通过相机记录下来。然而对于视觉影响分析,存在着关于决策的主观性和对环境美的夸张的争议[3],为了避免特定人群主观因素的过度影响,调研也通过收集30张非景观专业人员在平遥古城内拍摄的照片,去了解普通游客对于古城的印象与感受。第二部分主要包括对古城内游客、商家、居民的感知情况进行的调研。在这部分调研过程中,通过发放调研问卷与随机访谈的方式,了解古城内不同人群对于古城景观与空间环境的视觉与心理感知情况。
2.2 研究流程
本研究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就是将收集到的受访者反馈结果进行信息再提取与归纳,从而进一步探究古城最具吸引力特色风貌的景观构成元素与结构。对于本次调研而言,最主要的反馈信息都隐藏在人们所提供的Strong Feeling照片之中。
调研后将收集到的120张Strong Feeling图片以及调研者与古城内居民提供的其它感知信息进行总结与归纳: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的结果,获取游客、商家及古城内居民对于古城发展现状的满意度,作为研究的基础资料;另一方面,将Strong Feeling照片进行整理,归纳出重叠项作为最有代表性的图像依据(图1)。
通过对照片中景观视觉元素的归纳,可以提取出多种视觉规律与冲击力元素,如:古城特征色彩与景观色谱、空间尺度与视觉焦点、建筑环境表皮肌理与景观鲜活度元素、建筑形态、文化符号等,本文主要从前三个方面对古城特色风貌进行初步探索。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色彩——古城特征色彩与景观色谱
人类在通过视觉感知环境的过程中,大脑最先接受到的往往是色彩信息。视觉感知是一种审美体验,它结合了不同利益方的评估和评价[4]。这种审美反应被定义为一种偏好,与积极和消极的情绪相关[5],而颜色不仅可以在客观上刺激人类的感受,同时也是一种反应与传达情绪感受的媒介与方式。心理学相关研究表示,色彩与人的心理有着千丝万缕复杂的联系,人类对于色彩的敏感反应,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与大自然原始的密切关系。比如,植物的绿色会使人感到清凉与舒适;与天空相似的蓝色会使人产生辽阔与平静的感受;火焰的红色与黄色则会使人感到热烈与活力。相似的原始外部刺激也使人类对于色彩的感受大同小异、有规律可循。
3.1.1 古城特征色彩提取
在针对古城内不同人群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的过程中,调研者会引导每位受访者选择一种代表印象中平遥古城的颜色,进而通过对于人们印象中平遥古城代表颜色的收集与统计,以及对访谈反馈关键词的提取,在基础层面收集人们对于古城的满意度情况及其色彩感知集中关注点(图2)。
图1 七组Strong Feeling照片与重叠项
图2 古城特征色彩调研统计表
表1 特征色彩感知倾向与感知原因分析表
由于受访者之间存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等个体差异,所以,对于古城特征色彩的感知倾向与感知结果也有所不同,可以通过色彩在场景中的出现方式将这两类色彩归纳为本底色彩与活态色彩(表1)。通过收集到的Strong Feeling图片可以发现,研究区域内商业街区域与民居区域的色彩结构大致类似,但在色彩比例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上述两种场景中都可以发现,颜色纯度与明度较高的明亮色彩元素与占较大比例的灰调色彩元素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色彩对比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是观者对于空间场景形成独特感知记忆的关键因素。
通过对访谈反馈中关键词偏向性的提取分析,又可将这两种色彩选择类别分别对应于视觉因素感知与心理因素感知两种感知倾向(表1)。通过调研结果可以发现,受访者对于整体场景色彩的记忆与印象更多地来源于直观的视觉感知;其余少部分受访者的色彩选择则主要受到空间整体氛围、文化与记忆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场景中出现对比度较大的色彩元素时,或是场景中存在连续重复的色彩元素时,观者往往会由于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及短时间内连续的色彩输入,对当下的空间与环境产生相应的氛围感知与印象。
3.1.2 古城色谱
通过基础调研可以初步了解到,人们对于平遥古城的整体视觉印象普遍来自于对古城建筑整体风貌及空间元素的感知,这些感知往往来自于独特的建筑材料、特定色系与色调的建筑装饰。另外,可以将古城内重要颜色提取成为色谱,并归纳出古城色彩的构成模式,从而为保护古城特色风貌提供依据(图3、4)。不同性质空间内活态色彩与本底色彩比例不同,视觉舒适范围也不同。
3.1.2.1 商业街空间
商业街区域中的活态色彩种类较多,主要由灯笼、牌匾、旗子等建筑装饰物色彩以及标志性古建筑物的细部色彩组成,空间内活态色彩比例较大,总体大概占5%~25%,整体环境氛围较为热烈、喧闹。值得注意的是,商业街区域中部分地段的商业过于密集,商业形式杂乱无章,并在装饰上使用大量无序的活态色彩,空间内的繁杂色彩在短时间内被观者接收,会使观者失去视觉重点造成视觉抢夺,从而忽略了平遥古城真正的特色风貌。同时,由于视觉上造成的混乱感也会使观者总体观感不佳、体验品质下降。通过分析调研视觉满意度较高的商业街街景照片可以发现,将活态色彩比例合理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既能营造出较为热闹的空间氛围,又可保证空间的景观秩序与视觉舒适度。
图3 古城商业街区域色谱
图4 古城民居区域色谱
3.1.2.2 民居空间
相反,民居区域中,活态色彩所占比例在3%~15%左右,空间活态与本底色彩比例相较于商业街空间更小且种类较为单一。民居小巷中的活态色彩主要来源于对联、灯笼、居民日常活动、动植物等元素色彩,这部分空间环境氛围相对较为质朴安静,视觉景观元素也更加统一。此区域内的空间环境较为古朴和谐,很大程度上地保留了原始的特色景观风貌,小比例活态色彩的出现也很巧妙地平衡了其他视觉元素的单一,整体感觉十分协调,在将来的保护与发展中可以继续延用这种视觉模式。
照片拍摄者的描述以及访谈调研的相关反馈信息可以发现,明亮色彩种类与比例过多会使场景景观显得杂乱,较少可以营造出古朴安静且富有气氛的空间,过少则会由于被忽视而造成场景的单调,只有适当比例的活态色彩才会提高景观的视觉冲击力。不同性质的空间也适用于不同的色彩模式,所以要视情况参考上述色彩比例。
3.2 形体——空间尺度与视觉焦点
通过实地调研可以发现,人们身处古城内商业街与民居小巷中产生的心理感受完全不同。这两种空间有着不同的尺度,而不同的空间尺度又承载着不同的行为活动。古城商业街区域内活动种类繁多且人群密集,视觉元素较为复杂,人们身处其中,往往会将更多的注意力分散在商业或其他活动元素中;民居区域中氛围安静祥和且空间性质较为单一,区域内更多出现的是古城居民生活的日常活动,在这种空间中,观者则会选择关注景观与空间本身。尺度与性质不同的空间,具有不同的视觉吸引模式。
3.2.1 商业街空间
商业区域内街道相对较宽,D/H(建筑间距与建筑高度比)≥1,街道中承载了一系列的买卖与交流行为活动。通过访谈调研结果可以发现,人们对商业街的描述往往与气氛、商业活动有关,或是与市楼、风雨楼等大尺度单体建筑相关。人在此类空间内沿道路两侧的店铺与摊位进行游览及购物,大部分视觉焦点都被置于商铺装潢或景点宣传活动中,且一般只能看到两侧建筑立面但无法观赏其全景,但当人们抬起头将视线顺着道路延伸则会看到远处高耸的市楼、风雨楼等建筑物,楼的建筑形式在古城普遍低矮的建筑群中十分具有冲击力与标志性。这种大尺度古建筑则成为此区域中第二类视觉焦点。
3.2.2 民居空间
西部民居区域内多为狭窄的小巷,D/H值≤1,是古城内原住民的日常生活场所,每户都有其独立院落,故巷子内公共活动较少,氛围较为安静(图5)。此类型空间较小的高宽比会使得人们的视线更为集中,并将视觉焦点落于身侧的建筑外墙、脚下的道路以及由两侧高墙围合而成的天际线。这种空间尺度结合景观环境会带给观者强烈且直接的视觉冲击,营造出古朴、宁静、祥和的空间氛围,是向观者传递当地特色风貌的重要途径。
在进一步的保护工作中,应适当整治商业街区域秩序与杂乱风貌,给予观者正确视觉引导。另外,在景观更新过程中,应注意对商业街视觉通廊流畅性以及民居区域天际线完整性原真性的保护。
3.3 细节——景观表皮肌理与鲜活度元素
3.3.1 景观表皮肌理
不同的景观元素或者建筑材料都是有生命力与表现力的,例如大理石往往用于现代建筑的建造,木或竹则会被选择用于营造质朴与天然的空间氛围。肌理是整体空间的表面介质(图6),通过收集到的Strong Feeling图片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肌理对比以及某个特色肌理的重复出现都会使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对于西部民居区域而言,没有了商业元素的视觉抢夺,景观元素本身的表现力则变得尤为明显。
3.3.2 景观鲜活度元素
图5 商业街与民居区域典型空间尺度与视觉焦点
图6 不同景观表皮肌理
图7 场景中的鲜活度对比元素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尤其在民居区域的小巷中漫步时,一部分人往往会被墙角伸出的树枝或高于院墙的树冠所吸引,这种吸引源自于人类对大自然天生的向往与亲近(图7)。居民区域内空间性质较为单一,视觉元素绝大多数都由砖墙、地砖、屋顶瓦片组成,并以街巷的形式重复大面积出现,从而共同营造出空间内较为古朴、沉寂的气氛。这些建筑元素的颜色与材质肌理都十分类似,材质多为坚硬粗糙的石料砖料,这种类型的建筑元素虽具有一定的表现力与张力,但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鲜活度较低的景观元素;与之对应的,木材或者场景中出现的植物、动物、人等则可以被归纳为景观鲜活度较高的元素,这类元素是柔软的、动态的、有温度的,它们带给观者的则是有关活力、希望、生命力的感受。当一个场景中同时出现这两类元素,且鲜活度高低对比明显时,往往会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由于对比的存在,这两类元素的特性也会分别加强。
对于平遥古城而言,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高鲜活度景观元素的重视。一方面,应注意保护与修缮古城内原本的建筑元素,如古朴的木门、木窗、牌匾等,切忌修旧如新;另一方面,要对古城内居民的生活环境进行保护,在发展商业的同时也要保证生活区域内居民的正常活动,保证民居区域内的安静与纯净,同时也应保护植物的正常生长与城内小动物的活动。只有保证了人与动植物的参与,古城才能一直保留住原本的烟火气与活力,而不是变成一座“死城”,而这种烟火气,也恰恰是城市生活重压下的人们真正心神向往的。
4 结论与研究展望
本研究从色彩、形体、细节三个层面出发,在古城特征色彩与景观色谱、空间尺度与视觉焦点、建筑环境表皮肌理与景观鲜活度元素等方面,对古城视觉感知与视觉特征元素进行了初步探索以及部分量化分析。本文通过提取人的感知以及偏爱度反馈,收集古城空间环境信息,并总结出古城视觉吸引力因素与特征元素类型,尝试为平遥古城特色景观风貌提供视觉感知层面的初步保护依据,并得出以下结论。
(1)不同感知倾向会导致人对特征色彩类别的选择差异。通过收集调研反馈结果可以发现,多数受访者对于古城特征色彩的感知来源于直观的视觉感知与视觉因素影响。如古城统一的灰黑色建筑物、颜色纯度较高的红灯笼、土黄色的古城墙等,相似特征色彩大面积出现或活态色彩与本底色彩的强烈对比,都会提高古城空间的视觉冲击力与辨识度。而另一部分少数受访者则会由于其他心理因素倾向的影响,将更多的视觉注意力置于文化历史、动植物、天气等元素的色彩中。
(2)不同类型空间活态色彩与本底色彩比例不同。商业街空间活态色彩比例较大,占比5%~25%;民居空间活态色彩比例较小,占比3%~15%。调研结果显示,对于商业街街景而言,活态色彩的加入会丰富空间中的视觉元素类型,从而营造富有活力的空间氛围。但如果比例过大也许会造成本底色彩视觉效果的削弱。应当将活态色彩比例加以合理控制,使之既能营造热烈的空间氛围,又能保证空间色彩的秩序感与舒适感。受访者普遍对现状民居区域的满意度较高,在后续景观保护过程中建议维持现状色彩比例即可。
(3)空间视觉焦点与空间类型及尺度有关。商业街空间中街道D/H≥1,且街道中承载了一系列买卖与交流行为活动,人的大多数视觉焦点往往集中于街边商铺装潢、建筑立面、景点宣传活动、买卖行为活动以及远处高耸的传统建筑单体。民居空间中街道D/H≤1,较为狭长的街道将人的视觉焦点引导于建筑外墙、石板路、两侧墙体与建筑围合而成的天际线等元素。
(4)景观表皮肌理与鲜活度元素是不可或缺的景观视觉因素。景观表皮肌理与鲜活度元素虽不是空间中主要的本底构成元素,且在空间营造与维护过程中较易被忽略,但其对保留住古城原本的生活氛围与活力具有重要作用与保护意义。
单独针对视觉研究人的感知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笔者将会继续对多感官的综合作用模式进行分析,并与单感官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同时,本文也针对上述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发展与保护建议,本研究方法可以为未来的古城保护与景观活化工作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