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因免费体检引发的“保健品”骗局
2020-05-23郑康
文>>>郑康
家住南京的张大姐今年76 岁,老伴前两年生病去世。前段时间,她去医院体检,发现有轻微的动脉粥样硬化。为了不让远在北京上班、一年难得回家一次的儿子担心,张大姐没有把病情告诉儿子,只是在医院开了点药服用。
一天,张大姐偶然在报纸上看到广告,说是一家叫衡鸿堂的公司,具有慈善背景,还得到政府支持,今年刚好是公司成立10 周年,为了回馈社会,决定免费为本地60 岁以上的离退休老人安排体检,还有礼品赠送。第二天,张大姐按照广告上的地址去了衡鸿堂公司。工作人员迎上来,一口一个“阿姨”叫得亲热极了。根据工作人员的要求,张大姐先在登记表上填写了相关个人信息,然后做了颈动脉血管检测,这次体检报告显示动脉粥样硬化很严重。这时,一位自称某大型医院心脑血管知名专家的讲师来对张大姐进行诊疗,说张大姐的病情很严重,需要服用衡鸿堂公司最新研发的“特瑙芯安”保健品,这种保健品对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特效,三盒一疗程,并且公司现在正在做活动,每盒只要987 元。在工作人员的轮番“轰炸”下,张大姐一次性购买了三个疗程的保健品。
不承想过了一个多月,张大姐突然接到公安机关的电话,问张大姐是不是在衡鸿堂公司购买过保健品,还说张大姐被骗了。张大姐一听着了急,赶紧去公安机关做了笔录。法院开庭审理那天,张大姐还申请到法庭旁听了案件庭审。原来,这真是一个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诈骗犯罪集团,他们先后在南京、成都、上海、天津、济南、重庆等地设立营销站点,以免费体检和赠送礼品为幌子,使用虚假医学专家身份,通过虚假检测、诊疗等手段虚构、夸大病情,使老年人产生恐惧心理,然后将每盒40余元的普通糖果食品包装为能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保健品,以每盒近千元的高价卖给老年人。
为了引诱老年人上当,这个诈骗犯罪集团可以说是费尽心思、绞尽脑汁,他们制定了一套严密的“九步走”行骗流程:第一步,通过报纸等媒体发布向60 岁以上离退休老人赠送礼品和免费体检的信息,诱骗被害人前来登记;第二步,在被害人领取礼品时,以免费体检登记的名义骗取被害人的经济状况、心脑血管病史、服用保健品和药品历史、是否与子女同住等个人信息,并根据“三有一无”(有经济实力、有心脑血管病史、有服用保健品和药品历史,无子女同住)的标准选择作案对象;第三步,初步筛选出作案对象后,调配讲师前往推销产品,并将被害人的病情等信息以暗号提供给讲师,便于讲师“点病”;第四步,谎称公司和产品具有慈善背景、得到政府支持,将廉价的糖果食品虚构为能够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保健品,将讲师包装成国内外心脑血管知名专家,以骗取被害人信任;第五步,在对被害人进行颈动脉血管检测的过程中,采取人为控制检测结果或篡改检测结果的手段,夸大病情;第六步,在讲课过程中,讲师根据各站点提供的标注有病情暗号的资料和站点负责人、业务员现场提供的筛选信息,以“身体好不需要服用药品”或“病情太重需要到医院治疗”为由,将没有明显购买意愿的老年人劝离会场;第七步,讲师对被害人开展“一对一”诊疗,以不服用产品会耽误病情、后果严重等言语诱骗、恐吓被害人购买产品;第八步,发现被害人有购买意愿后,立即要求被害人确认购买数量并付款;第九步,站点负责人、业务员在推销产品后以托管为由,辅导老人服用产品,将病情进行延伸,继续灌输不服用产品的后果,诱骗被害人长期购买并服用产品。
短短一年半的时间,这个诈骗犯罪集团就骗取了包括张大姐在内的160 名老年人210 余万元。最后,法院以诈骗罪判处首要分子王某有期徒刑十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20 万元;判处其他被告人有期徒刑至拘役不等,并处相应罚金。
近年来,类似的保健品诈骗案件在全国各地屡有发生,并呈现发案区域不断扩大、涉案金额不断增加、作案手法不断翻新的趋势。特别是一些犯罪团伙采取公司化模式运营,利用老年人关注养生保健、防骗意识不强等特点,以发放赠品、免费体检、免费讲座、免费旅游为诱饵,套取个人信息,进而组织专人提供“亲情”服务,骗取老年人的信任,并通过夸大、虚构保健品疗效,打着高科技产品、慈善福利工程等旗号大肆蒙骗老年人。很多老年人开始有一定警惕心理,但往往禁不住犯罪分子一而再、再而三的“糖衣炮弹”的“诱惑”,或者被犯罪分子的“亲情”服务套牢;还有一些老年人因为贪图一时的小便宜而吃了大亏。
实际上,不仅限于保健品诈骗,老年人一直是各种诈骗犯罪的“重灾区”。由公安部刑侦局、人民网等机构发布的《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显示,30.4%的中老年网民遭遇过保健品诈骗,25.1%遭遇过红包诈骗,24.2%遭遇过中奖诈骗。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中老年网民遭遇过网络传销、理财欺诈(非法集资)、冒充公检法类的诈骗、网购诈骗、游戏诈骗和婚恋诈骗等。
老年人容易被骗的原因比较复杂。首先,犯罪分子骗术“高明”。部分诈骗分子办理了完备的工商执照、税务登记等手续,披上合法的公司外衣;有的诈骗者还戴着慈善家、公益发起人的光环,以关爱老年人的公益形象,以投资养老公寓、异地联合安养等为名,打着售卖保健品、绿色食品等幌子,甚至打着政府的旗号,使得老年人不易分辨而受骗。其次,子女关爱存在缺失。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子女忙于工作,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城市空巢老人、农村留守老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由于子女与老年人沟通交流较少,使得老年人常感到孤独无助,许多不法分子正是抓住老年人的这一心理特点,展开亲情攻势,逐渐取得老年人的信任。再次,老年人防范能力不强。很多被骗的老年人存在防范意识弱、盼富心理、侥幸心理、占便宜心理、怕病心理等自身原因,加之一些老年人由于思维变慢、知识缺乏、分析判断能力下降,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变化,面对日益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骗术,往往难以识别,很容易被诈骗分子的花言巧语、歪理邪说迷惑。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防范包括保健品诈骗在内的各种针对老年人的诈骗犯罪呢?一是要加大打击力度,公检法等国家机关要始终保持对此类犯罪的高压严打态势,对违法犯罪分子依法从严惩处,切实维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二是要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播放普法公益广告、发布典型案例、提供法律咨询、印发宣传手册、组织巡回讲座、张贴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深入街道、社区、村镇,向老年人宣传防诈骗法律知识,提高老年人防范各类诈骗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子女要关心关爱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为老年人定期做体检,平时多打电话关心,有空常回家看看,多陪伴老年人,多和老年人沟通,多给老年人讲解最新的诈骗案例,避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四是老年人自身要提高诈骗识别和防范能力。
简单来说,做到以下这五点,诈骗就能远离你:多读书、多看报,增强防骗意识,提高警惕;不贪便宜、不从众、不轻信陌生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遇到“免费的午餐”时要静下来仔细思考是不是诈骗;正确认识保健品的功效,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代替药品来治病,身体有病痛要到医院诊治,不要相信社会上所谓的免费体检、专家讲座等信息,也不要相信免费检测报告,这些往往是骗子的诱饵;遇到无法辨别真伪的事要多和子女或者熟人商量,尤其是涉及到大额开支的事情,不要盲目自信,不要草率做决定;购买保健品注意索要发票和购买凭证,如果发现购买的保健品有问题,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食药监部门或消费者协会反映,如果认为上当受骗,要立刻拨打110 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