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2020-05-22谌燕
摘 要: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特点,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发展历程大致包括三个阶段:良好开端、在挫折中艰难前行、快速发展。总结不同阶段特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包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关键词:建国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经验
中共的历史,就是一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这意味着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后面的路更长、也更艰难。直到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取得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成果。
一、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几代中共领导集体一直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尽管遭遇了许多挫折,但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从总体上看,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呈现出了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轨迹,经历了奋越期、挫折期、发展期等三个阶段。
1、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八大召开以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良好开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翻开了新篇章。而此时中国共产党又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回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当时的具体实际为基础,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在整个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当时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历史任务;二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解决和1952年底我国国民经济情况逐步好转,中国共产党于1953年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行“一化三改”。这实际上是对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先工业化,后集体化和国有化设想的重大调整。虽然这一时期的探索在很大程度上仿效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但毛泽东已经开始逐渐意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决定要从以苏为师转变为以苏为鉴,最终超越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形成不同于苏联模式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作为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它成功开辟出一条对于一个经济社会落后的国家如何在民主革命胜利以后快速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实际摸索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先声。
2、从党的八大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曲折中艰难前行。
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强调必须处理好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这实质上是把马克思主义社会矛盾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运用于中国实际,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这一阶段的成果。但是,随着反右派运动扩大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出现了挫折甚至是中断。对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混淆,导致了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势:即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过程形成的正确和比较正确的政策、经验以及错误的政策、教训。
在这之后的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直在挫折当中前行。后期,在这两大发展趋势交错发展过程中,既取得了正确的发展成果如五十年代末的纠“左”、六十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等,也带来了一些难以挽回的损失比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意味着错误的发展趋势完全压倒了正确的發展趋势。至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遭遇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在这一时期,虽然马克思主义在个别领域仍有发展,但从整体而言,它的精神实质已经被严重破坏。
3、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重大飞跃。
“文革”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去?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向正确的轨道?这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变化了的世情、国情、党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了“第二次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期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形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上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从困境走向新生;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八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在实践方面完善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获得新发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而这也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基本经验
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总结其经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促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1、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积累过不少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民主革命期间,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我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结合起来,形成毛泽东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第一次飞跃。但另一方面,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也存在机械、教条等倾向,对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革命损失惨重。
伴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适时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在探索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正确新观点、新思想,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但因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此前一直处于斗争环境中,缺乏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充分准备,因此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错误或教条化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个别设想,甚至把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某些论点错认为是资本主义而进行批判。同样,在如何对待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也曾教条化、庸俗化地理解了毛泽东思想,错误理解甚至歪曲了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背离了实事求是原则。理论上的错误理解直接导致了实践中的挫折。随着“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工作重心最终被阶级斗争所取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被迫中断。因此,是否科学而全面的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
十八大以来,国情党情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时代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把它与新时代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促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的发展。
2、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早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就明确强调,既要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实际运用,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具体化,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又要使中国丰富的具体革命实际马克思主义化,把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使之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范畴。而要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更好结合,最重要的是要找准这二者的最佳“结合点”,这是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基本经验。
在新时代,要找准这个“结合点”,必须牢牢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抓住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个关键点。值得注意的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换,这是当前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佳“结合点”。因此,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从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出发,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入手,比如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的需要,着力解决好发展过程中的不充分不平衡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更好更快发展。
3、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根据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而总结概括出来的:“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①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又指出,“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②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进入新纪元,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成为了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又一次具体体现。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换,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仍然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变,这是我国发展的最大实际。我们在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要实现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于这个当前最大实际,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断推进。
4、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时代化。“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来看,只强调‘民族化不够了,还要与时俱进,讲‘当代化,不与时俱进,同样会犯错误。”③所谓当代化,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所处的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要做到马克思主义当代化和时代化,就是说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不断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
不可否认,新中国成立以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更多重视的是地域性,而少有关注时代性。因为从当时的条件来看,我国正处于经典作家所言的“帝国主义时代”,那个时代的主题就是革命和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到了党的八大前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敏锐地意识到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作出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判断。这个阶段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本质上说其实已经开始强调与时俱进。但是,后来出现的一系列失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阻断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进程。放到现在来看,没有与时俱进也是当时虽然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念但却还是出现重大挫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渐走上正轨,取得了巨大的实践和理论成果,这同样与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融入时代特征,实现其当代化、时代化是分不开的。
当前,中國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同样强调,要立足于当今的时代特点,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基于此,中国共产党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当今时代课题进行了解答,充分统筹国际国内发展局势,形成了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中国化二者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实现“中国化”就必须“时代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重要经验。
参考文献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年.
[2]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人民出版社,2014年.
[3]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4.
[4] 龚育之、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注释
①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②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4.
③ 石仲泉.我观党史二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谌燕(1988—),女,江西上饶人,丹阳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