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肉巨头借疫情加速布局中国
2020-05-22赵觉珵
本报记者 赵觉珵
在新冠肺炎疫情令多国肉类加工产业遭受严重冲击之际,近年来新兴起的基于植物蛋白的“人造肉”产业却借此收获利好,在中美两大市场频频拓宽销售渠道,发掘市场潜力。然而在“人造肉”高歌猛进的背后,口感和价格的先天劣势仍在制约其成为真正的肉类替代品。
在中国市场取得突破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食品巨头在华试水“人造肉”。5月20日,雀巢中国宣布在天津市启动价值7.3亿元人民币的增资项目,而其中包括亚洲首条植物基产品生产线。媒体援引雀巢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士德的话称,这一条植物基产品生产线将于2020年下半年投产。2019年9月,雀巢在美国市场推出“人造肉”汉堡和“人造肉”碎肉,此后还进一步推出了含“人造肉”的比萨饼及千层面等产品。
4月22日,星巴克开始在中国门店推出一份新的基于植物蛋白的“人造肉”午餐菜单,产品主要由美国Beyon⁃dMeat(别样肉客)生产,这是星巴克首次在中国推出“人造肉”产品。此前2天,肯德基也宣布在中国公测“人造肉”制成的“植培黄金鸡块”。星巴克与肯德基的入局,无疑显示出中国“人造肉”市场的巨大潜力。
BeyondMeat创始人兼CEO伊森·布朗日前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书面专访时表示,该公司计划投入大量资金来了解和服务巨大的中国市场,并希望在中国拥有产品开发能力。据布朗介绍,目前BeyondMeat在洛杉矶设有研发中心,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具备生产能力,并且计划尽快在亚洲地区设立工厂。伊森·布朗透露,BeyondMeat已经在与中国本地供应商合作,包括豆类蛋白的采购。“我们也了解到猪肉是中国消费者最喜欢的蛋白质之一,我们将继续创新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喜好”。
疫情“助攻”产业发展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给予了“人造肉”企业一个机会。美国有机食品数据公司SPINS公布的数字显示,第一季度美国植物性肉类市场增长了54%,超越了肉类。
受疫情影响,大量美国民众“宅”在家中,对食品的需求大大提升。与此同时,持续发生的屠宰场员工集体感染新冠肺炎事件令美国肉类加工产业链条运转出现困难,使得“人造肉”得以趁机扩展市场。
据路透社报道,BeyondMeat计划今年夏天为美国一些零售商提供大包装产品和打折商品,趁着牛肉价格因疫情上涨之际抢占市场份额。美国“人造肉”生产商ImpossibleFoods宣布与连锁超市巨头克罗格在美国28个州1700多家超市及其网站出售该产品。ImpossibleFoods称,这一合作将使它在美国零售业的份额扩大18倍。
中国本土的食品厂商也在人造肉领域有所行动。本月初,双汇发展发布公告称,拟以约7.3亿元收购罗特克斯旗下6家公司股权,其中包括杜邦蛋白、杜邦食品,这两家公司均专注于生产“人造肉”的主要成分——植物蛋白。
在4月20日肯德基宣布推出新品“植培肉黄金鸡块”后,中国食品生产商双塔食品在回复投资者问询时表示,该公司与肯德基有间接供货关系。5月18日,喜茶与“人造肉”供应商星期零公司联合推出的人造肉汉堡“未来肉芝士堡”正式上线。2019年10月,中国肉制品企业金字火腿发布公告称,已完成植物肉产品标准备案,取得了生产许可证并开始生产。
固有劣势难以克服
尽管国内外厂商纷纷入局中国“人造肉”市场,但不少分析认为,这并不能代表着国内“人造肉”发展将在短期内成为主流。根据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数据,自2014年至2018年,中国的“非肉类”市场(包括替代肉类产品)增长了33.5%,2018年市场规模接近100亿美元。欧睿公司预测,到2023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119亿美元,但这仍只相当于中国每年近亿吨肉类消费的一小部分。
即使在美国,“人造肉”的推广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除了口感被质疑与真肉口感差距不小以及无法制造整块肉类外,高昂的价格也成为“人造肉”相比真肉的最大劣势。据美媒援引富国银行分析师的统计,目前“人造肉”汉堡肉饼产品零售价约为每磅12美元,约合每斤94元人民币,远高于普通碎牛肉饼的价格。美媒认为,在近期美国失业率骤升的背景下,高昂的产品价格显然是人造肉企业扩大零售市场份额路上的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