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店长制,你认可吗?
2020-05-22高玉冰
文 高玉冰
近日,国产电视剧《安家》吸引了不少观众。故事发生在上海一家房产中介门店里,其中最吸引笔者的不是明星阵容,也不是故事剧情,而是在第一集中就出现的“双店长制”——女主角房似锦(孙俪饰)作为公司销量排行榜前三名的金牌中介,在上司的授意下,空降到该门店担任店长。她雷厉风行、冷酷铁血,对员工极其严格,与原店长徐文昌(罗晋饰)截然相反。剧中,两位店长以不同的工作风格带领着门店5位员工,开启了“双店长制”的竞争模式,产生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理念冲突。
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加工作品,因剧情需要,存在冲突是理所当然的。但在现实生活中,门店真的有“双店长制”吗?把“狼灭”和“佛系”这两种不同管理风格放在一个门店,是否妥当呢?哪些门店更适合这种“双店长制”的管理方式?下面,就让我们来聊一聊有关“双店长制”的企业管理话题。
双管理模式下的化学作用
剧中,原店长徐文昌领导下的门店极其与众不同:每日早课抱着尤克里里,敲盆打碗地载歌载舞;店员不必统一身穿套装,穿着上自由自在;在徐店长的“人性”化管理下,整个门店业绩平平。有的人甘愿只拿底薪,两三年不开单;有的人做事我行我素、不听指挥;还有的人空有激情,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方法。与徐文昌截然相反,房似锦眼里只有KPI:她逼着女员工坚持不懈地发传单;自己毫不手软地抢来客户,还一房三卖。面对员工愤怒的质疑,她声称只有卖出房子才是真本事,不论其他。她的“狼性”做派,不仅让员工吃惊,也让竞争对手甘拜下风。房似锦这位新店长就像是一条激活鱼塘的鲶鱼,店员虽苦不堪言,却逐渐从“混日子”的状态里转变了过来,在她的教导下,店员找到了正确的方法,单子越开越多,门店的业绩大幅度提升,士气也高涨不少。
两位店长各有特性,究竟是徐店长人性化的佛系管理好,还是房似锦手段化的狼性管理强?我们不妨把这个问题先放到一边,其实在《红楼梦》一书中也出现过类似的双管理模式。
原本,王熙凤在贾府担任总管,但是贾府太大,人事冗杂,王熙凤心力交瘁,渐渐进入了职业倦怠期,再加上身体抱恙,需要休养,贾府的管理大任就暂时落在了宝钗、探春和李纨三人身上。李纨的任务是给两个小辈以充分的支持,具体实施主要还是靠探春和宝钗:探春既有干劲,也有头脑,上任之初就大刀阔斧,兴利除弊,对于产权改革步子迈得很大,作风强悍。在自己的母亲赵姨娘被人挑唆来闹事的时候,她也绝不温情脉脉,照顾人情,而是杀伐决断,铁面无私。由此,在底下人面前立了威,耍滑的老妈妈们也噤了声,不敢造次。探春虽手段狼性,但却并不精通人情世故,难免会得罪上层既得利益者,又得不到下层利益损失者的拥戴,受尽白眼。宝钗认为园中大部分人没有直接参与改革,就不能从改革中受益。她建议干活的几个老妈妈,每年从收益中分出一部分,散与园中那些并不直接参与改革的,使其也能得到切实利益,并且激发支持改革的热情。宝钗虽然看起来无甚作为,但她春风化雨,长袖善舞,深谙人情世故,在众人中腾挪辗转,替探春抹平矛盾,使得她的狼性管理能以让人接受的方式,顺利进行下去。如此一来,产权改革和狼性管理,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铺展开来。
探春身边得有宝钗,正如房似锦的身边须得有徐文昌一样。
虽然对下属太过宽容,管理手段不够狠,但徐文昌推行的是有温度、有情怀的企业文化,他从不独断专行,善于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与人和善,不唯KPI论,走亲民路线,周边人脉通达,使得他在上海老洋房中介生意中独占鳌头,无人可比。再加上房似锦的业务拓展能力强,绝不放弃的卯劲儿,在前期,虽然两人在工作中冲突不断,但随着工作的推进,两人经历了磨合期,逐渐取得彼此的信任,深度合作之后,徐店长的通透加上房店长的坚韧,两人取长补短,让自己的特性发挥到极致,从而实现了1+1>2的优异成绩。
双店长制的起源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有双店长制的管理模式呢?
笔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香港地区的房屋中介公司为了扩展业务贮备人员,尝试在一家店内设定两个或多个店长,分别带领团队开展业务。在实践过程中,大部分设定了双店长的门店业绩增长迅速,于是这种1+1>2的经营管理模式开始被运用,并于上世纪90年代末流传至内地部分城市。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双店长制存在的一定优势:1.形成两组(或多组)的PK制;2.能形成相互间的监管;3.给员工更多的发展空间;4.更好的人才储备,加速业务开拓。
当然,它也有缺点:1.容易形成恶性竞争;2.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从过往推行双店长制的经验来看,想要双店长制对门店经营有所帮助,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1.要向所有员工明确告知公司的发展方向,分享双店长制将为门店带来的好处,打消员工的疑虑甚至猜疑;2.向店长灌输双赢的重要性,同时加强门店的团队建设和培训力度;3.对整个门店进行考核,设立相关奖励,增加丰厚的奖金,并将门店的表现列为对店长晋升的重要考评部分;4.尽量明确两位店长的职责分工,确定相关规则并严格执行。
双店长制的运用
在现代商业社会里,双店长管理制是有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
多年来,零售业在市场终端不断发展和建设大店、旗舰店,这些门店无论从场地面积,还是装修投入都下足了本。只是随着门店的经营发展,对人员的管理要求也随之提升,在一线门店,有很多店长是由于出色的销售能力而获得提升,其管理水平有可能一时难以跟上;同时,鉴于个人精力有限,也有可能导致管理不周,最终影响门店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双店长制”也不失成为自我变革和完善的一种措施。
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松下幸之助管理全集》一书中写过类似于“双店长制”这种管理模式。他指出,双店长制度在现实商业生态中可以有两种模式:一是“双店长平行分割机制”,二是“双店长分工交叉机制”。
“双店长平行分割机制”即按照公平原则,把团队一分为二,各自为“政”,相互独立,相互竞争。它的缺陷在于有时容易产生矛盾冲突,形成内耗,增加管理成本,因此这种模式对于两位店长的沟通协调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上世纪90年代发自房地产行业的雏形可见,这种机制产生的原始动机和操作都比较简单,仅仅就是把一个门店的人员团队一拆为二,两位店长在管理权限和责任担当上完全相等,团队人员的数量分配也采取公平原则,设置的出发点是希望店长通过两组人员的各自运营,最终在销售业绩上作一个简单的结果对比。从理论上来说,这种方式适用于最低设置在6人以上的门店,即每组最低于3人便可,但在实际运营时它更适合人员规模在20人以上的门店,也就是大店或旗舰店。从组织行为学理论研究来说,一位管理人员能够有效、直接进行管理沟通与协调的直属人员一般在6~13人为宜。
“双店长平行分割机制”的方式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划分同等的作息时间,做好公平的交接班安排,让两组人员在各自店长的带领下开展工作;同时也有精准的做好财务收支和数据汇总的区分,上级部门必须安排相应的督察人员予以全程监控,对其中任何一方均要坚持公正,对弄虚作假的言行要严肃处理。因为这种方式的产出,最终目的是围绕终端销售这个根本,在运营时要始终围绕这个根本点开展工作。在相对竞争激烈的商圈环境,店内的良性竞争往往更具优越性。作为最了解自身门店和团队的自己,一旦内部竞争意识强烈,并付诸于实际行动,销售自然会有提升。
对此,笔者认为这种简单的切割分组方式,在短时间内虽可以见到“1+1>2”的良好效应,但随着时间推移,相对浮躁的销售团队并不适宜长久的执行。“一山不容二虎”,时间一旦久了,两位店长之间产生罅隙,后果将如何?团队之间相互的攀比、拆墙、诋毁、猜忌等现象难免上演,这无异等于把管理难题抛给了上级和监督部门。从某种角度来说,又增加了管理成本。
“双店长分工交叉机制”,即一位店长抓业绩,另一位店长抓管理,两人通力合作,既互相独立,又完美统一。这种机制或许也可以代表现代零售企业管理的一个发展方向。这种一岗双责机制在政府部门中比较常见,即一个领导干部往往担任党与政府的双重管理角色,同时这一点还可以学习、借鉴中国人民军队的管理模式。在军队,把党支部建在连队上是军队建设的有利保障,一个连队在连长和指导员的带领下,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既做好协调分工,又能相互监督和引导。由此可见,在双店长制度概念下的两位店长,并不是一模一样的岗位职责,而是在一定程度的明确分工,对于零售门店来说,最适宜的运用是将销售经营与内务管理的权责区分,即一位店长抓业绩,一位店长抓管理,双方工作既互为独立,又互为统一。
这种方式可以适用于所有规模的门店。在当前的门店人员配置中,常见的是店长和副店长,或者是店长和店长助理。大多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销售业绩,因此店长的工作好坏大多依据门店营业额等数据评估,而副店长或店长助理仅仅是个陪衬辅助角色,很少能发挥真正的主观性和能动性。因而,可以把二者提升到同一个水平线,形成相互牵制和平衡,确保上下级的有效沟通与协调,从而提升业绩。
在施行前需要一套更加科学规范的操作机制,一定要划分业务界限,管理界限,设定特定的时间或规定特定的事件,在总部的指挥运营下,让双店长“物尽其用,人尽其职”,得到更好的发挥。
结语
任何商业模式的演化过程,类似于一个生命体的进化过程。由作坊升级为工厂、再升级为公司、集团……这是一个繁复而良性的成长过程,在看待企业发展时,我们往往更多地注重一个企业的品牌价值、市场规模、市场占有率、全年销售额、人员规模,却忽视了单店销售管理模式的衍化。
眼镜零售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门店的提升,探寻更好、更具竞争力的店长管理机制,对每一个零售企业都十分重要。当我们在关注业绩提升的同时,或许也应该抽出时间静心思考、探讨门店营销和管理的问题,从中寻得新的增长点或完善点。从长远来看,“双店长制”在特定环境下有一定的益处,只要把握得当,在眼镜行业尝试推广“双店长制”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