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场所”视角下单位社区开放空间活化策略研究——以邯郸市邯钢农林路社区为例
2020-05-22白梅张晓琳连海涛
白梅,张晓琳,连海涛
“人性场所”视角下单位社区开放空间活化策略研究——以邯郸市邯钢农林路社区为例
白梅,张晓琳,连海涛
(河北工程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河北 邯郸 056038)
单位社区开放空间的邻里活力提升是城市转型期的一大课题。文章通过文献阅读和案例分析从宏观层面总结出单位社区的现状问题,现场调研了邯郸市典型单位社区—邯钢农林路社区开放空间使用情况,结合参与性观察结果和人性场所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提出影响单位社区开放空间使用评价量化表,对邯钢单位社区开放空间进行满意度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从物质环境、空间体验、人文环境三方面提出单位大院开放空间活化策略。
单位社区、开放空间、人性场所、满意度评价、活化策略
上世纪50年代,我国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范围内兴建了大批工厂。受苏联的启发,为满足单位职工及家属的生产生活需要,企业单位在厂区附近逐渐建设了集住宅、公共绿地、教育场所、卫生医疗设施、服务场所于一体的小型社会单元—单位社区。
单位社区具有明显围合界面和内向封闭的人口结构,从城市空间利用的宏观角度来说,单位社区的封闭性阻隔了社区内部和城市人口的内外交流,降低了社区周边城市空间的活跃度;但其单一的居民社会背景也造就了具有强烈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单位人”,利于社区人口的邻里交往,进而提升社区内部开放空间的活力。但随着单位制的解体,社区内部人口构成“异质化”,“单位人”逐渐流失,且趋向老龄化[1]。社区开放空间是居民主要的活动场所,承载着单位的集体记忆。但相较于设施齐全、配备完善的现代住区而言,单位社区多存在空间规划不当,设施陈旧等问题,亟待完善。因此,优化单位社区开放空间,从而激发社区活力这一课题值得关注。
一、单位社区开放空间的现状问题
(一)缺乏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
单位社区多是上世纪70年代前后建造的老旧住区,配套设施相对匮乏,不足以满足当今社会住区居民的物质精神生活需要。因此在其发展历程中,多存在间断、间歇性的短期改造,或是居民根据自身需求进行的自下而上的节点环境改造,呈现出缺乏秩序感,碎片化的开放空间特征,缺乏宏观角度的整体规划设计或管理者的制度落实。
(二)缺乏人性场所的营造
所谓场所,在于它不仅是抽象单一的物质空间,而是以人为主体,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依托的丰富界面。单位社区的开放空间多为粗略化的基本物质要素堆砌,缺乏以人为本的细节考量,以及考虑到使用者的尺度、需求习惯、情感偏向的场所构建。
(三)缺乏场所记忆的焕活
企业单位社区是传统工业城市计划经济时期建设最多的大院类型。同样,工厂记忆也是工业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封闭性,单位社区开放空间的集体记忆要素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和普通的社区开放空间别无二致,破坏了城市记忆的延续性。开放空间是营造社区归属感的重要方面,应挖掘其中承载工厂记忆或社区记忆的场所,对社区内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评估,寻找合适的新形式再现于开放空间中,焕活场所记忆。
(四)缺乏对特定群体的关注
经济体制的变革带来了单位社区人口结构的变迁,居住主要群体从以前的青壮年职工演变为退休职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单位社区过去以身强力壮的青壮年为使用群体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照顾到身体情况处于弱势的老年人,无障碍设施较少;且随着二胎时代的来临,单位社区迎来了隔代群体,开放空间成为了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的游戏乐园,但现存设施大多尺度较大,种类单一,甚至安全性较差,不能很好满足儿童的身心需求[2]。
二、人性化社区开放空间的基本要素
克莱尔·库珀在《人性场所》一书中对“人性场所”概念有两方面的界定:其一为“人”,这里的人是普通而具体的人,相对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集体“人民”而存在。人是城市空间的使用者,更是品评者。因此,对于现代社区,设计者应摒弃“宏大叙事”的传统眼光,将关注点聚焦在精细化的区域空间品质提升方面。品质的优劣之分则是基于社区的使用者—男女老少和行动不方便的人们的需求,社区开放空间应满足他们日常活动、交往、学习、娱乐的需求。其二为“场所”,现象主义建筑学派强调人在建筑环境中的体验,强调场所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动以及意义的三位一体。“物理特征”即建筑空间的区位环境特点和物质构成要素;“人的活动”即使用者的空间体验,包含静态和动态活动;场所的“意义”即人文特性,在于其承载的记忆和蕴含的文化价值。
《人性场所》一书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开放空间:城市广场、邻里公园、小型公园、校园户外空间、住宅区户外空间、儿童保育户外空间,总结出一套科学的人性化设计导则。综合库珀对于城市广场、邻里公园、老年住宅区户外空间的评价标准,本文基于单位社区开放空间本身的特点,从物质环境、空间体验、人文环境三方面初步概括出衡量人性化社区开放空间的基本要素[3]。
(一)物质环境方面
人性化社区开放空间的场地位置选取应考虑到安全性、日照、视景、周边环境品质。且应考虑到不同群体的使用差异,增设足够的休憩娱乐设施,促进他们之间的交往。物质环境的考量还包括视觉复杂度,涉及景观要素,如绿化配置、喷泉、雕塑、空间提示物等。
(二)空间体验方面
空间体验是物质环境在人的感官作用下的映射,社区开放空间设计应首先考虑到人的感受。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空间体验作为基本出发点。
首先应考虑到社区居民的日常出行流线,包含人行和车行流线,做到互不干扰。影响区域空间体验的要素包含尺度、边界、亚空间、微气候等。社区开放空间一般分为面域开放空间(如广场、大面积绿地)和线性开放空间(如宅间绿地)。对于这两种开放空间衡量标准略有差异:面域性较空旷,应注重私密感、亚空间的营造;线性空间则应注重视觉的连贯性和通透感。此外,清晰的信息和标识系统促使人对空间的感知更为完整,从而带来更好的空间体验。
(三)人文环境方面
社区开放空间的人口构成包含内部居民和主要外来人口(摊贩)两部分。活力的人性社区开放空间营造需考虑到居民交往活动和摊贩两方面。居民交往的衡量涵盖活动形式、人群的丰富度。且应注重两性对开放空间的需求差异:男性使用相对占据主导性,偏好宽敞,沿街的位置,而女性注重私密感,偏好静谧优美的空间。此外,社区开放空间是居民集聚的场所,地域文化的普及有利于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建立和活力提升。
三、研究对象——邯郸市邯钢农林路社区
邯郸是河北省重要工业基地之一。邯钢于1958年建厂投产,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成长为河北省属特大型钢铁企业。作为邯郸市内最具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的企业之一,邯钢吸引了市内外大批优秀技术人才扎根于此。为了改善职工及家属的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通勤条件,邯钢于厂区附近陆续建设了邯钢农林路社区;罗城头社区(罗一、罗二、罗三);百家村社区(百一至百六)三个大型生活区,这些生活区交通便利,配备完善,共同组成了邯郸西南部城市肌理中的重要细胞。
邯钢农林路社区(以下简称“农林路社区”)位于邯郸市邯山区中华南大街与农林路交叉口西南角,始建于1958年,从平房到6层住宅参差不齐,后新建10层住宅楼6栋,11、12层住宅楼各2栋,采用了高层与多层住宅结合的布局形式。但随着产权的商业化,生活区内逐渐出现大量新建楼盘,用地情况复杂。
(一)社区周边邻里环境
农林路社区北临农林路,路北是外贸商业街,生活区沿路一侧由西向东分布了邯钢招待所、邯钢体育馆、邯钢游泳馆和邯钢医院四所配套服务机构;南侧毗邻纺织厂家属院、建工局四公司家属楼等一系列规模较小的老旧单位社区;西侧毗邻陵西南大街,商业氛围浓厚;东侧是邯郸市历史悠久的重要街道——中华大街,人文氛围浓厚,交通便利。周边教育资源优越,重点小学、初高中云集。社区内还建有邯钢一幼、兴华小学(原邯钢一小)。完善的配套服务机构为农林路社区提供了丰富年龄段的人口构成和复杂的交流界面。
(二)社区内开放空间
生活区内有以主干道和宅间绿地组成的线性开放空间,面域开放空间由2处大型硬质居民广场以及一处附属于邯钢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的集散广场组成。
1.北侧广场环境概况
广场北侧相隔一条7米的车行道,有一栋旧有五层居民楼,面貌破败陈旧,即将拆迁。东、西、南三侧为10层21世纪初新建住宅。西侧是通向社区北入口的主干道,如图1。
图1 北广场邻里环境 作者自绘
图2 南广场邻里环境 作者自绘
广场物质空间主要由硬质铺地组成,围绕以停车场地,两者之间以灌木和落叶梧桐树为隔断。场地中央是一个高大的路灯,提供夜间主要照明,式样与邯钢其余几个生活区内路灯保持一致。北侧沿绿化隔离带布置有两个木质八角休息亭,东西各两组木质无靠背座椅;西侧为主要人流来向,布置有一组单杠,两组儿童秋千;南侧沿绿化带有三组(各两个)座椅,四人座棋牌桌,和若干健身器械;东侧仅布置了一组秋千。
2.南侧广场环境概况
南侧广场位于社区通向东侧主入口的主干道北侧,相对更为开放。广场北侧是50年代建成5层老居民楼,先已列为拆迁范围,但还有少数居民在此生活,东侧沿路经营一家小卖部和少数几家泳装店(北邻邯钢游泳馆);东西两侧均为21世纪建成10层居民楼;南侧相隔主干道的是一列企业文化宣传栏,西侧是邯钢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东侧是近5年新建高层住宅楼,邻里环境良好,如图2。
广场采取大面积硬质铺地,边界划分较弱,西侧由1.2米高绿篱和人行道隔离路面,南侧为营造视觉的通透感,采用草坪,低矮灌木与落叶树种结合的种植方式,东侧和北侧没有设置绿化隔离带,仅通过人行道隔离。健身器械线状分布于南侧,东侧设置了两组秋千,东北侧一组双杠。座椅结合健身器械和绿化,多沿场地边界平行布置,一组垂直布置,起到分割亚空间的作用。广场上主要构筑物为分布于西北角和东南角的六角景观亭,两组小型无座圆亭分布于另外两角。广场东侧设置一个小型主题雕塑,体验性较好,吸引儿童围绕玩耍。
3.宅间开放空间环境概况
通过走访市内几个邯钢生活区发现,宅间开放空间界面呈现出单元前缓冲带、道路、停车场地、线性绿化带,附属一楼住户的私人空间五个层次。停车场地占用部分人行空间,还留有少数座椅,但随着私家车的普及,这些仅有的宅间开放空间“夹缝中求生存”。
四、邯钢农林路生活区开放空间满意度评价
(一)参与性观察结果与分析
在2019年10-11月期间对邯钢农林路生活区进行两次参与性观察,采用照片拍摄与行为地图记录广场使用者的行为活动和不同人群的空间偏好,观察时间为2小时,包括面域广场和线性宅间开放空间。
1.面域广场参与性观察结果
使用群体:多为退休老人(约60%)和儿童,其中儿童多为3-6岁学龄前儿童(约25%),20-40岁成年人较少,占比仅约15%,儿童多由(外)祖父母照看。除退休职工和学龄前儿童外,颇具时代特征的是二胎时代的到来,丰富了儿童群体的年龄层次,10-18岁青少年和0-3岁婴幼儿是场地新出现的群体。
使用时间:集中在上午9:00-12:00、下午14:00-17:00。
空间偏好:总体呈现由场地边缘到中央分布人群年轻化的特征。
作为广场主要使用人群的老年人多占据广场四周边缘的位置,这与广场的休闲座椅和健身器械的分布关联密切。老年人受年龄、身体状况影响,活动较静态单一,三五相互攀谈或进行简单的健身活动,且因其退休后时间较自由,常自发组织棋牌娱乐等活动。休息亭常聚集老年人在此,定期举办合唱队排练等活动,人气颇高,但空间规模较小,仅容纳6-8人,常有受吸引的老年人在亭外驻足环绕。边缘位置私密性良好,且流动人群少,较为安全,也吸引着家长指导学龄前儿童进行简单的游戏。还有少部分是等候孩子的家长,座椅和可坐的健身器械是其主要使用空间,这里视野较好,便于观察儿童的活动。
场地中央空间较空旷多为自发进行的活动,缺乏空间引导性。由于日照充足,吸引居民在此晒玉米,带来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具有一定独立活动能力的儿童(3-10岁)是中央场地的主要活动人群,多在此跑闹、追逐、嬉戏,还有小部分群体进行跳皮筋,丢沙包等游戏,还有少数学骑自行车、拍球,跳绳的儿童。下午时段广场还定期进行广场舞、太极等活动。
总体活动分布呈现四周静态,中央动态;朝向上呈现西侧老人群体线状聚集,东侧儿童群体点状散乱分布的特点,这与使用群体身体特点和雕塑等物质空间环境均有关联;使用群体限于老幼两大群体,缺乏身强力壮,活力充沛的青壮年群体;从两性方面,男性约占使用者的四成,多数进行健身等动态活动,女性占六成,为主要使用者,进行交谈、棋牌、朗诵、唱歌等静态活动;缺乏无障碍设施和适合低龄儿童的游戏设施,对这两类群体缺乏关注;作为集聚单位大院企业精神的活动场地,场地内基本没有相应宣传栏和承载物。
2.线性宅间开放空间参与性观察结果
使用群体多为北侧居民楼底层住户及相邻楼间居民,由北至南依次为:住户私人空间(居民多在此种植花草、晾晒被褥等);绿化隔离带;人行道(多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此闲坐);停车位;入户空间(邻里间的休憩闲谈)。居民活动偏好总体较静态。
私人空间缺乏整体规划与管理,存在不合理利用,闲置等情况,破坏大院整体风貌;人行道部分被机动车随意占用,缺乏足够座椅,居民多在此摆放沙发家具。
(二)量化评价体系构建
为更直观科学地研究单位大院开放空间,在参与性观察的基础上,量化观察结果,构建了基于人性场所理论的单位社区开放空间使用评价体系。
体系构建依据层次分析法(AHP),指标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含3个一级指标)、因素层(含个10二级指标)和因子层(含个30三级指标),具体层次结构如图。因素层指标选取依据美国建筑学家克莱尔·库珀《人性场所》一书中关于社区开放空间的评价体系,结合对现状的实地考察,最终确定了场地环境、休憩设施、绿化配置、配套设施、交通组织、空间尺度、信息和标识、微气候、交往活动、摊贩10个二级评价指标,如表1。
表1 单位社区开放空间评价体系
注:资料来源:根据《人性场所》结合现状整理。
(三)语义差异法(SD)分析
采用语义差异法对调查问卷进行结果分析。
根据调研数据,运用语义差异法,绘制平均语义分布曲线,分值定义为:2-很好、1-较好、0-一般、-1较差、-2很差五个量化等级。
通过单位社区开放空间满意度评价SD曲线,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出邯钢农林路社区开放空间的现状问题:
1.物质环境方面,11个评价因子中6个分布在0-1区间内,其中可达性和午间日光照度,树冠开敞度较好,说明广场的位置选取较好,周边新建住宅考虑到了对开放空间的退让;休憩设施的辅座丰富度较差,座椅数量较少且形式单一;配套设施中缺乏卫生间的设置,从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大院外部人员的流动。
2.空间体验方面,13个评价因子中8个分布在0-1区间内,交通组织层面的步行系统完善度、坡道等辅助设施、空间尺度层面的引导性分值为负值,说明大院开放空间的规划较为粗略,并未细化设计及营造亚空间,另外缺乏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群体的关注。
3.人文环境方面,6个评价因子中5个分布在0-1区间内,说明活动人群及活动形式情况较为理想,这与单位大院本身关系较为紧密的社群构成有很大关联,但企业文化普及度较差,广场中基本没有相关符号或构筑物。
五、单位大院开放空间优化策略
(一)物质环境方面
以人为本,梳理规划布局结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单位社区开放空间缺乏规划且公共设施较陈旧,为此应合理整合户外活动场地。根据居民需求,规划不同规模的休闲场地和花圃、菜圃、晾衣空间等生活场所,增设健身器材等活动设施、棋牌休闲桌椅、围绕树木布置的树池座椅等。在广场内部增设足够垃圾桶,周边设置卫生间和取水处、儿童玩具储物间、母婴室、小卖等服务空间。
(二)空间体验方面
1.优化步行景观体系
在改造过程中,注重结合既有线状、面域开放空间与道路交通要素,打造完善的系统性步行景观设施体系[4]。对于主要道路节点,通过布置小型景观对周边区域形成绿化辐射作用,激活大院边缘空间。单位社区内部的幼儿园、小学前空间适度扩大,满足上下学集散之用。
2.关注到老年人及儿童的群体需求
对公共服务设施、道路、硬质广场进行适老化改造,增添人性化的设施,如有扶手的栏杆、无障碍坡道、照明设施;针对“二胎”政策开放的人口构成现状,设置老年人与儿童共享空间,增添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游戏设施,沙坑、软性地基等;加强对大院内机动车的管理,尽量减少机动车对老年人户外活动的干扰,为老幼群体营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人文环境方面
注入企业文化,提升居民的在地认同。
单位社区居民多为退休职工,有着对工作流程及厂区环境的共同记忆。对承载单位记忆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进行提取和整理,在开放空间中增添展板、宣传栏、或具有工业符号的雕塑小品、象征物等,作为增添居民归属感的纽带。另外,在展板或小品中,注重增添工作流程部分的知识科普,如钢铁铸造过程,方便儿童在玩耍过程中耳濡目染。从而提升单位大院特色价值,促进亲子代际关系[5]。
六、结语
单位社区大量存在于国内众多城市之中。“单位社区”可以理解为以实体围合方式封闭起来的街区,它可以是居住区或是包括居住区在内的其他功能形式的城市单元,社区居民通过一定的契约达成共享与维护社区公共空间的共识。由此看来,单位社区具有人口结构和配套等方面的优势,不应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当作割裂区域发展的要素而被边缘化,走向盲目大拆大建的末路。因此,加强以大院居民为核心的空间规划研究势在必行。
本文依托克莱尔·库珀的人性场所理论,以邯郸市典型单位大院——邯钢农林路生活区的现场调研为基础,对开放空间现状要素进行量化统计,总结出现状问题症结,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改造策略,期望以此提升单位社区开放空间活跃度。通过开放空间的活化,以点带面,让单位社区逐步开放,成为有活力的城市社区,从而提升传统工业城市活力,延续城市记忆和特色地域文脉[6]。
[1]徐露. 协同治理视域下社区治理的公民参与模式探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5.
[2]李易. 基于空间句法的中小学开放空间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7.
[3]克莱尔·库珀.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8-82.
[4]彭昊. 基于“城市修补”理念的老旧住区街道开放空间改造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8.
[5]阿拉太,韩西丽.传统单位大院户外环境对儿童体力活动机会的影响——以北京市核二院家属院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30(06):64-67.
[6]佘源,周国华,孙会琪.从单位社区到城市社区的演替——以兰州通用机械厂为例[J].住宅科技,2018,38(02):33 -39.
Research on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open space in unit compound commu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ighborhood Vitality" ——Take Hangang Nonglin Road Community in Handan city as an example
BAI Mei, ZHANG Xiao-lin, LIAN Hai-tao
(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Handan 056038, China )
Absrtact: The improvement of neighborhood vitality in the open space of unit compound community is a major topic in the current urban transformation period.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unit compound community from a macro level, investigates the use of open space in the typical unit compound community in Handan city-Handan steel's Nonglin road community, combines the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results and the human nature place theory, and use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put forward an evalu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table that affects the "use validity" of the open space in the unit compound community, and evaluates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open space in Handan steel's unit compou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valuation resul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y for the open space of the unit compound community from three aspects: material environment, space experience and human environment.
unit compound community; open space; human place;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optimization strategy.
2019-12-27
河北省社科基金(编号:HB19YS039)
白梅(1969-),女,辽宁沈阳人,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10.3969/j.issn.1673-9477.2020.01.008
C912.81
A
1673-9477(2020)01-041-06
[责任编辑 王云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