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索图引史 穷“图”现史
——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谈历史图片的使用

2020-05-22倪晓燕

科学咨询 2020年19期
关键词:张骞汉武帝示意图

倪晓燕

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重庆 401120

“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彼得·伯克曾引用这句话作为其名著《图像证史》的开篇之言。本文以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为例,谈谈以历史图片为主线,穷尽历史图片反映的信息,串起整节课的内容,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1]

一、通读本课的图片资源,明确历史地图类型和使用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突出的主题是文明的多元多样性、中外文明的交流,美美与共。[2]本课编写有三个子目,分别是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提供有七幅图片,即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还包括课后活动中提供的胡豆、胡麻、胡桃等三幅图片。如下所示:

图一属于人物图像类,图二、三、四幅属于示意图类,后三幅图属于实物图类。这是根据历史图片反映的不同内容来分类的。按照这种分类标准,历史图片还有遗址遗迹图,文物图、文献图、政治局势图、经济布局图、民族疆域图、战争形势图、社会生活图、艺术作品图、科学技术图、趋势图、漫画等。

我们利用图一、二完成第一子目的学习,利用图三、四解读第二子目,课后活动的三幅图片说明张骞通西域后中外物产西去东来的交流,补充《公元前140—前126年的西汉疆域图》《公元前60年的西汉疆域图》两幅图(如下所示),讲解第三子目。

二、释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掌握阐释历史地图的方法

西域,是我国古代对西部疆域的泛称,但在古人的观念中,“西域”的界线并不精确。从时间上来讲,西域是汉代人的称法,到19世纪末,“西域”一词始废弃不用。从地理范围上看,西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材所讲的西域是广义西域。

西域在哪里?我们初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并结合文字史料来落实西域的地理范围。《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则接汉,厄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学生在图上标注并识记“两关”的地点,形成空间意识和概念。值得一提的是,地图册上《西域图》用红线勾勒了西域的大致范围,让学生的方位感更加明确。

张骞为什么要到西域去?我们再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仔细观察西域的政权分布情况是怎样的?读图释图,就要掌握阐释地图的方法。一是认读图名,图名是告知地图的信息。二是细读图例,图例是为了明确图中符号所表示的事物和现象“是什么”。三是明确方位,即某种事物的空间位置以及与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主要解决事物“在哪里”的问题,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回到示意图,我们发现西域民族众多,政权林立,为了避免遗漏,回答政权名称时按照从右至左,从上到下的顺序。

教师指引学生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秦朝时为了抵御匈奴南下修建长城,在图中明确匈奴的位置。匈奴是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活跃在蒙古草原地区,在冒顿单于时期逐渐强大起来,在汉初,其骑兵征服了一些西域小国。同时,匈奴以西域为据点穿过狭长的河西走廊,南下侵扰富庶的中原。汉初碍于实力有限,只能消极抵御匈奴,但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于是转为积极地消除匈奴对北方的威胁。如何解决祖辈留下的难题呢?教师补充材料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记载:“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乃募能使者。”[3]设置问题:汉武帝从匈奴降者口中得到什么情报?面对这样的情报,汉武帝作出了什么决定?在当时汉朝人看来西域就是有去无回的绝域之地,几乎没有人愿意涉足那里,谁愿应诏呢?怎样的人才敢来应募呢?教师借助《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突出张骞通西域的伟绩,在第三部分专门详述;补充西域的地形地貌特点,让学生深刻感知出使西域路上荆棘丛生,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雪山、寒冷、饥饿、沙漠、缺水、交通工具简陋。

张骞是怎样“通”西域的?我们又读《张骞出使西域路线示意图》,结合教材叙述,训练学生历史解释素养,明确解释的要点:派遣者、时间、出使的目的、出发地点、经过的主要的地区、结果。教师充分利用图例,请学生尝试绘制张骞通西域的路线图,包括:出发点、路线、箭头所指的方向、经过的地点或者是政权等,注意路线是往返的。这样,学生大脑里直观、形象地形成张骞通西域的空间意识。[4]

猜你喜欢

张骞汉武帝示意图
张骞探西域
汉武帝好推理
到树上摘去年的梨
汉朝人为什么嫌弃张骞
先画示意图再解答问题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图
西游新记7
树为何名
张骞通西域
古老的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