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 决战脱贫

2020-05-22

科学中国人 2020年8期
关键词:贫困县贫困人口马铃薯

杨 戈

决战时刻到来

4月13日,一条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京主持召开脱贫攻坚约谈会,约谈以电视电话会议方式召开,中西部11个省区共24位县委书记参加约谈。

县委书记作为会议主角与中央领导点对点交流,之前并不多见。汪洋强调,这是因为县一级在党组织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县委书记是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官”。所以,党中央决定直接约谈县委书记,充分体现了对县级脱贫工作的格外重视,既是督战和加压,也是信任和加油。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

同年11月23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后的首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就重点研究部署了扶贫攻坚,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会议明确指出,要“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当时定下的到2020年的总体目标是: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也就是说,5年时间要实现5575万贫困人口脱贫和832个贫困县摘帽的目标。这也意味着我们中国所有的绝对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这在我们国家历史上,几千年来还是第一次,前人从未实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努力,我们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我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实际上,按照国际标准,我国已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达到70%以上,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这个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要认识到扶贫形势的严峻。眼下扶贫面对的,是那些底子最薄、条件最差、难度最大的“最后一群人”。要做到2020年年底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已进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

2020年,脱贫攻坚迎来收官战。4月21日上午传来好消息:青海省全部42个贫困县区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正式“摘帽”。同时,该省53.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也让青海成为西藏以后,第二个在贫困县和贫困人口实现“双双清零”的省区。

老百姓通过种植柑橘摆脱贫困

早在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会上,中西部22个省市区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党中央签署了脱贫攻坚责任书。这22个省市区分别为内蒙古、吉林、安徽、江西、湖北、广西、重庆、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河北、山西、黑龙江、河南、湖南、四川、海南、贵州、宁夏。截至目前,这22个省市区中,已有15个完成贫困县全部“摘帽”工作。

科技力量改变中国

消灭贫困,是世界性难题。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的减贫成就之所以能够举世瞩目,科技扶贫发挥了重大作用。一大批科技工作者坚持把论文写在农村土地上,写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用科技扶贫的丰硕成果谱写了一曲时代赞歌。为国为民是科学的底色,也是历史赋予当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庄严使命。

早在1986年,中央组织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中国科协就作为中央国家机关中最早响应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10个部委之一,派出第一届赴吕梁科技扶贫工作团,从此开启了中国科协吕梁定点扶贫工作。这一帮,就是34年。

34年来,中国科协派出4届讲师团、20届扶贫团,148名干部先后在吕梁挂职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他们将一腔赤诚倾注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一笔笔资金、一个个项目让吕梁山区基础设施逐年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观,摆脱贫困的步伐逐渐加快,最终实现脱贫摘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先扶“志”与“智”。贫困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匮乏的表现。不仅要有敢想敢干的志气,更要有善谋巧干的智慧。这是对当地困难群众的挑战,也是对奋斗在扶贫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的挑战,问诊、把脉、部署、推进,共同努力打赢脱贫攻坚硬仗。

以前农民靠天吃饭,种植庄稼、林木全部都是凭借他们自己的经验以及天气的好坏,但病虫害以及恶劣天气还是经常会不期而至,让他们损失惨重。广大科技工作者跟贫困乡村、乡镇企业和农户结成对子,他们带来了药物、机械,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方法,用来消灭病虫害,抵御恶劣天气,增产增值,用科技点亮了他们的生活,带着乡亲们走上了一条“致富路”。

为了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科技工作者们纷纷深入基层,建立起各类专家扶贫工作站,集聚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团队联合攻关。扶志和扶智相结合,推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激发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特色之路。

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云贵山区到西北边陲,从技术支撑到产业孵育,从科技培训到科学教育,这些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让扶贫工作日渐实现“精、准、优”。尤其是每年都有众多院士、专家进村开展科技扶贫,把科技资源和扶贫资源结合起来,组成了全国科技扶贫战线的“最强大脑”。

以邓秀新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的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重视通过开展科技前沿和关键技术研发,增强产业“造血”能力,为农民脱贫致富增添不竭动力。他们指导制定了多个柑橘主产县市产业规划,实践了“围绕一个特色产业,组建一个专家团队,设立一个攻关项目,支持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专业合作社,助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的“六个一”产业精准扶贫模式。近4年来,湖北省建始县成功培育魔芋、猕猴桃和山地蔬菜等5个过亿元的产业,景阳鸡等5个过2000万元的产业,10个产业新增产值9.43亿元,带动建始近1.3万户共4.82万人脱贫。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在全国设立了10多个马铃薯试验基地,其中大部分位于贫困地区。她担任十多个贫困县的扶贫专家组专家,常年带领团队人员奔波在产业扶贫第一线。近三年,金黎平率领团队在连片特困区开展了420多次调研、200多项试验示范,累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500多万亩、技术培训和指导1982次。

金黎平与毕节试验站联合建立了“马铃薯专家工作站”,为当地制定了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极大地推动了毕节市马铃薯科研和产业发展,威宁县农民从马铃薯产业中实现人均纯收入1690元左右,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2%以上,马铃薯实实在在成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蛋蛋”。同时,金黎平率领团队常年为各贫困地区开展科研和农技人员技术培训,为贵州培养了2个马铃薯博士,培养出“西部之光”学者、西藏和新疆特陪学员和推广硕士等20多名。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这句话不仅只写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中,更回荡在每一个为突破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绝对贫困问题的人民心中!一份考卷,越是做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一鼓作气,迎接胜利的最终到来!

猜你喜欢

贫困县贫困人口马铃薯
娄烦推动马铃薯良种行动
马铃薯有功劳
我国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
云南宣布3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
隐形贫困人口
153个:全国153个贫困县已摘帽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火星马铃薯”计划
马铃薯主粮化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