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怎样用素材为考场作文加分

2020-05-22河南省周口市焦文林

中学时代 2020年5期

■河南省周口市/焦文林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考生平时储备的素材可能很多,在考场上如何选用?素材怎样有序地组合起来,才能获得高分呢?下面,结合考场优秀作文实例,重点谈谈这两个问题。

一、选取怎样的材料。

1.选取能表现文章主题的材料。

①引述事例,注意事例与主题(或段旨)有相关性。达到这项要求,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必须明确自己主张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二是弄清事例的本质,进而考查它与主题的相应情况(相同、基本相同、有一定联系、没有联系),选择本质内涵与文章主题“相同”(或相反)或“基本相同”的材料入文,剔除那些“有一定联系”或“没有联系”的材料。

②引用名言,其思想内涵要与主题(或段旨)有联系性(本质相同或相反)。一是要明确自己在文中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二是要明白引用的名言,其本质内容是什么,与主题的联系点在哪里,引入名言之后,可以在这个联系点上发表议论。

例: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更需要传承“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博大胸怀。法国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没错,胸怀宽广的唐太宗李世民悦纳魏征的“诤言”,而奠定了盛唐基业;身材高大的美国发明家富尔顿恭维身材矮小的拿破仑,仅仅因为说成了“您将成为世界上真正最高大的人”,拿破仑就拒绝了他发明的蒸汽机铁甲战舰,错失了战争的良机。我们这一代人,面对全球化,更需要胸怀天下,放眼世界的博大情怀。

(《勇气·志气·大气》)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更需要传承‘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博大胸怀”为全段核心观点,考生紧扣“博大胸怀”的段旨,选取雨果的名句、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故事,完成正面论述;再选用拿破仑因拒绝富尔顿发明的蒸汽机铁甲战舰而错失良机的故事,进行反面论证。材料与观点或性质相同,或性质相反,对比鲜明。

2.选取有时代性新鲜感的材料。

考场作文中选材陈旧的现象比较突出,考生要尽力摆脱常见、常用的旧材料,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新鲜材料,如感动中国人物、抗“疫”英雄人物等。

例:我想到了那一张张智慧的面庞。为寻找最合适的安放地,“天眼之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跋涉在中国西南的大山里;为提取青蒿素,屠呦呦40年如一日,历经近200次的失败,最终取得成功;黄大年以超身体负荷的付出,填补了我国在深部探测关键领域的技术空白。超凡的智慧置于为国争光的平台,辅以执着的努力,才成就了张贴着国家符号的重器……他们是这个民族的脊梁。

(《“国之重器”赞》)

考生善于选用时新素材入文,用南仁东、屠呦呦、黄大年等著名科学家事例,采取排比句式,集中放送的新鲜素材,带来了鲜明的时代感和不容置疑的论辩力。

二、怎样选取材料。

1.相似联想法。

相似联想法,指考生根据试题材料人物及事件所属的内容、类型、性质等展开联想,搜索与之大类相同、性质相似的新闻故事、历史故事、名言警句素材。

:你们知道吗?在新千年过去的18年里,世界局势风云莫测,而中国却初心依旧,彰显大国胸怀。在这18年里,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社会生活日新月异。从原先简易通话的“大哥大”,到如今“一机在手,天下我有”的智能手机;从人工操作电机到无人驾驶的汽车、飞机;从缓慢的绿皮火车到风驰电掣的高铁……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以经济实力与科技创新能力来提升国家形象。我们这一代人,与国家一同奋斗成长,在我们的身后,有一个更加强大的祖国。

(《拔节成长向晴空》)

考生用呼告式的语言开启段落,显得亲切自然,接着便提出“中国却初心依旧,彰显大国胸怀”的观点,依此展开相似联系,运用“从……,到……”的排比句式,攒珠串玉般推出最能表现中国新面貌、最能代表中国实力的同质素材,表现社会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将青年与祖国结合起来论述,表现时代精神。

2.相反联想法。

考生积累的同类材料不够用,或者想引入一些对比性素材,以融入思辨色彩,增强文章说服力时,可以采用相反联想法。它根据试题材料人物及事件所属的内容、类型、性质等展开联想,搜索与之大类相同、性质相反或相对的新闻故事、历史故事、名言警句素材。

: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它可能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要善于深入事物内部,洞悉事物的本质。奥革阿斯的牛圈问题堆积如山,赫拉克勒斯找准方法也将其清洗得一干二净;戈尔迪之结看似无人可解,亚历山大大帝一刀将其割断终成预言之子。

因为浮于表面而不见本质,人们因此而吃了多少苦头?当希特勒在欧洲步步蚕食弱国之土,人们看不见那庞大的欲望,纵容其肆意膨胀;当日本外交官与美国高层在白宫里握手洽谈,人们不会听见数日之后珍珠港的连天炮火声。人们一次次被现象蒙蔽,就连隆美尔的卡车部队扬起的沙尘,都被士兵当成是大批坦克正在接近而吓得半死。

(《透过现象,洞察本质》)

文章围绕“深入事物内部,洞悉事物本质”这一观点,先运用相似联想,引入赫拉克勒斯、亚历山大大帝两个正面事例,分析洞悉事物本质的意义,然后转入相反联想,引入多则人们不能认清事物真相而酿成惨剧的反面事例,分析“因为浮于表现而不见本质”的危害。考生在正反事例的对比中,讲意义、说危害,说服力极强。

此外,选取素材还要注意中与外、古与今、正与反、言与事等不同类型素材的搭配,彰显思维的广度,追求内容的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