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10选育报告

2020-05-21倪胜利李兴茂

甘肃农业科技 2020年4期
关键词:高产优质选育冬小麦

倪胜利 李兴茂

摘要: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10(原代号B69)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以陇鉴127为母本、94t143-1-3-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过多年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13 — 2015年参加甘肃省冬小麦区域试验,2 a 12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4 783.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育4号增产6.7%;2016年参加甘肃省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为5 442.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育4号增产9.0%。陇鉴110属冬性普通小麦,生育期266~273 d,平均株高95.0 cm,平均穗粒数37粒,平均千粒重为34 g,平均容重为795 g/L。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52.2 g/kg、湿面筋393 g/kg,面团稳定时间4.3 min。抗旱、抗寒性强,慢锈性品种。适宜在甘肃省陇东地区与陇中地区种植,也可在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及彭阳县等同类型区山旱地种植。

关键词: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10;高产优质;选育

Abstract:Longjian 110(the original code of B69) is a newly bred winter wheat cultivar after years of pedigree breeding by parental combination of Longjian 127 with 94t143-1-3-2. In 2013 — 2015, the average yield of 2 a 12(times) is 4 783.5 kg/hm2,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cultivars Longyu 4 increased by 6.7% in Gansu Winter Wheat Regional Test. In 2016, the average yield is 5 442.0 kg/hm2,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cultivar Longyu 4 increased by 9.0% in Gansu Winter Wheat Production Test. The growth period of Longjian 110 is 266~273 days, the average plant height is 95.0 cm, the average grain number is 37 grains, the average grain weight is 34 g and the average bulk density is 795 g/L. The grains contained crude protein is 152.2 g/kg and wet gluten is 393 g/kg. The dough formation time is 4.3 min.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drought resistance and cold resistance of Longjian 110 is good. It is the cultivar of high yield and stable yield, slow rust cultiva. It is suitable to be grown in the Eastern and Southern of Gansu province, but also in Ningxia Guyuan city, Jingyuan county and Pengyang county similar ecological conditions in dryland areas.

小麥是甘肃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发展小麦生产,提高生产效益,对提高全省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同时,小麦也是世界上播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和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2 - 3 ]。甘肃从东到西均有小麦种植,尤其是冬小麦年种植面积很大,约占全省小麦面积的2/3。由于甘肃省地域狭长,生态条件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各地冬小麦的产量水平及栽培条件各不相同[4 - 6 ],且小麦消费市场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亟需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及广适性冬小麦新品种[3 ]。针对甘肃省冬小麦生产区的生态条件及当前市场需求,科技人员积极利用优良冬小麦种质资源,不断地进行种质创新,丰富种质的遗传多样性,通过多年多点鉴选手段选育适宜的冬小麦新品种,研发冬小麦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力求提高旱地冬小麦生产水平。陇鉴110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冬小麦研究室用冬小麦品种陇鉴127为母本、冬小麦新品系94t143-1-3-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针对甘肃省旱、寒叠加且小麦产量低的生态区,通过系谱法逐代选择及10多年多点鉴选育成的抗旱、抗寒、高产冬小麦新品种,该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于2018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甘审麦20180011)。

1   选育经过

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10(原系号B69系谱见图1),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于2002年采用抗旱、抗条锈病、优质的冬小麦品种陇鉴127为母本,抗病及丰产性突出的冬小麦新品系94t143-1-3-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通过15 a多点系谱法选育而成。选育过程如图1。

2   产量表现

2.1   品鉴试验

2010 — 2011年度,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镇原上肖试验站进行的冬小麦品种(系)鉴定试验中,陇鉴110(B69)表现抗寒性1级,抗旱性1级,抗条锈病,分蘖成穗多,丰产潜力大;后期落黄好,性状稳定,株型紧凑,穗层整齐,株高适中;平均折合产量为4 470.6 kg/hm2,较对照品种陇鉴196增产19.6%,居49份参试材料的第11位。容重791 g/L,籽粒饱满。

2.2  品比试验

2011 — 201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镇原上肖试验站进行的冬小麦品比试验中,陇鉴110表现抗逆性好,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抗春冻,抽穗期比对照品种西峰20早2 d;后期灌浆快,成熟期落黄好,籽粒饱满,综合性状优良。其中,2011 — 2012年度平均折合产量5 043.0 kg/hm2,较对照品种西峰20增产11.4%,居12个参加品种(系)第3位;2012 — 2013年度平均折合产量为3 358.5 kg/hm2,较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19%,居13个参加品种(系)的第1位。

2.3   甘肃省冬小麦区域试验

2013 — 2015年在镇原县、西峰区、泾川县、崆峒区、灵台县、正宁县等地进行的甘肃省冬小麦区域试验中,2 a 12点(次)有10点(次)增产,平均折合产量为4 783.2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育4号增产6.7%,居12个参试品种(系)的第3位。其中2013 — 2014年度平均折合产量4 989.9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育4号增产8.71%,居11个参试品种(系)的第2位;2014 — 2015年度平均折合产量4 576.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育4号增产4.6%,居12个参试品种(系)第5位。

2.4   甘肃省生产试验及国家北部冬小麦区试

2015 — 2016年度在甘肃省西峰区、镇原县、泾川县、灵台县进行的生产试验中,陇鉴110全部增产,平均折合产量为5 442.0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育4号增产9.0%,增产极显著。

在2016 — 2017年度国家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区域试验中,陇鉴110有7点增产,2点减产,增产点率77.8%;平均产量为4 479.0 kg/hm2,较对照品种长6878增产4.8%。国家区试汇总结果表明,陇鉴110表现分蘖能力强,成穗数多,熟相好,籽粒饱满,抗旱指数1.095,抗寒性好,慢条锈病,中感白粉病,容重812 g/L,综合性状优良。

3   特征特性

3.1   植物学特性

陇鉴110属普通型中熟冬小麦,幼苗生长习性半匍匐型,生育期266~273 d。平均株高95.0 cm,平均穗长8.3 cm。穗纺锤形,长芒,白粒。慢条锈性,中感白粉病,抗寒、抗旱性好。平均千粒重34 g,平均穗粒数37粒,平均成穗数576万穗/hm2,平均越冬率99%。平均容重795 g/L,籽粒饱满。株型紧凑,穗层整齐,综合农艺性状优良。

3.2   生物学特性

3.2.1    抗病性    2015年经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蘭州温室和甘谷试验站进行苗期混合菌及成株期分小种接种鉴定,该品种苗期对混合菌表现免疫,成株期对供试小种条中32号、条中33号表现感病,对条中34号及其他致病类型和混合菌表现免疫。总体抗病性表现较好,可在适宜地区推广种植。

3.2.2    抗逆性    经多年多点抗旱、抗寒性、抗青干试验鉴定,陇鉴110越冬率为98%~100%,平均99%。在甘肃省区域试验中,陇鉴110抗旱性表现为1级,抗青干表现为1级;在国家区域试验中,抗旱指数为1.095,后期落黄好。

3.3   品质

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检测,陇鉴110粗蛋白(干基)含量152.2 g/kg,湿面筋含量393 g/kg,吸水量(14%湿基)57.5 mL/100 g,稳定时间4.3 min。容重812 g/L,籽粒饱满,品质优良。

4   适种地区

适宜在甘肃省陇东、陇中地区及宁夏固原市、泾源县与彭阳县等同类型区山旱地种植。

5   栽培要点

甘肃陇东及宁夏固原地区以9月中下旬播种为宜,播量控制在165 kg/hm2左右,保苗330万穗/hm2。根据地块土壤类型及肥力水平科学施肥,一般施尿素90~150 kg/hm2,普通过磷酸钙900~1 200 kg/hm2或磷酸二铵150~200 kg/hm2做底肥,返青前根据苗情长势追施返青肥(尿素)75~90 kg/hm2。同时注意防治病虫害,及时喷药控制蚜虫发生。成熟期及时收获,以免后期降水危害。

参考文献:

[1] 杨文雄.  甘肃小麦生产技术指导[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5.

[2] 吴政卿,何盛莲,雷振生,等.  国审小麦新品种郑麦9962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  作物杂志,2012(2):46-47.

[3] 顾蕴倩,刘   雪,张   巍,等.  灌浆期弱光逆境对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的模拟模型[J].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5):898-908.

[4] 田   斌,倪胜利,李兴茂.  陇东地区13个旱地冬小麦品种的籽粒性状遗传变异研究[J].  甘肃农业科技,2019(11):63-67.

[5] 王   伟,张耀辉,汪石俊,等.  冬小麦新品种天选63号选育报告[J].  甘肃农业科技,2019(10):1-3.

[6] 倪胜利,李兴茂,张国宏.  抗条锈高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08选育报告[J].  甘肃农业科技,2018(4):1-4.

(本文责编:陈    伟)

猜你喜欢

高产优质选育冬小麦
冬小麦田N2O通量研究
冬小麦的秘密
如冬小麦般耐心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葡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吉林省黄秋葵新品种选育
浅谈花生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