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宽:画山画骨更画魂

2020-05-21羊砚云

中华瑰宝 2020年5期
关键词:李成雪景山水画

谈起北宋乃至中国古代山水画,范宽是一个谁都绕不开的人物。

范宽是北宋初年最杰出的山水画家之一,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946—1026年间,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他本名中正,字中立(一作仲立),形貌峭拔,举止疏野,嗜好喝酒,崇尚道家。因其性格宽厚大度,不拘世故,当时人以“宽”称之,遂以自名。

对景造意出机杼

范宽生活在由动荡转向稳定、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五代末至北宋前期。宋朝建立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为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山水画在此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可谓大家林立、流派纷呈。

山水画之所以在两宋进入黄金时期,与五代的积累密不可分。后人总结五代成就最高的四位山水画大家时将其分为两派: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派”,擅长图写江南真山;以荆浩、关仝为支柱的“北方派”,着意刻画北方山川。

“北方派”在北宋前期显然处于主流地位,成书于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的《图画见闻志》在总论山水画成就时,就将“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和“华原范宽”并称,赞誉他们“智妙入神,才高出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从三家的生平来看,关仝很可能没有活到北宋建国,李成也只活到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就去世了,范宽则一生历经四任帝王更迭,在关、李作古后的六七十年间,成为无可撼动的山水画坛领军人物。

根据画史记载,范宽早年师法荆浩和李成,常常往来于长安和洛阳之间。他对于前人的名迹见无不摹,摹无不肖,虽学得些精妙,但艺术水准尚有不逮。于是他另辟蹊径,转而对景造意,去除繁饰,图写真山,摆脱积习,自成一家。

范宽总结自己的感悟时说:“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他卜居于终南山与太华山一带,此二山俱是巍峨耸峙的名山,气势雄伟不凡。范宽镇日幽坐高山林泉间,观览自然山川的四时之景,倘若逢上雪天或月夜,更是反复徘徊凝思,将内心感知寄于笔端。此种做法与唐代画家张璪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理论如出一辙,显示了范宽在艺术思想上的突破与成熟。

从范宽的一生可以看出,他完全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豹隐山野,未曾出仕,也不以鬻画为业,他的一生似乎只钟情于绘画创作,别无他求。隐逸山林的经历,使得他的画作充分展露出关陕地域特色,与前辈荆浩、关仝建立起的北方山水画系统一脉相传。

胸中丘壑入霄汉

现存范宽名款的作品中,《溪山行旅图》是公认的真迹,被台北故宫博物院视为“镇院之宝”。徐悲鸿曾大力颂扬:“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此轴画心部分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材质为双拼绢本。董其昌于画上诗塘题“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画幅右下角林叶间藏有“范宽”二字小款。

《溪山行旅图》采用了自山下仰望山巅的巨嶂式全景构图。画幅底端约三分之一处为前景,交错横卧着几块厚重坚实的巨石,右侧石块上方生长着繁密的高大树丛,楼阁建筑掩映其间。一支驮着重物的驴队,正被两名旅人驱使着缓缓行进,“溪山行旅”的画题即缘此而来。中景兩块巨石之间,溪流蜿蜒而下,沿山路流出画外,溪流之上以淡墨渲染出隐约可见的水塘。远景山嶂是画面的主体,山峰拔地擎天而起,占去画作三分之二的尺幅。右侧幽暗神秘的山坳处,一条银线似的瀑布倾泻而下,汇入下方水塘中,激起朦胧的水汽。山嶂顶部采用俯瞰视角,用重墨短笔点染密林,强化了主峰雄伟磅礴、高矗峻拔的气势,符合郭若虚对范宽画作“峰峦浑厚,势状雄强,抢笔俱均,人屋皆质”的评价。

为表现山体坚硬浑厚的特点,画家运用了颤动厚重的轮廓线勾勒山嶂外围,再用纷如雨下、密密重重堆叠而成的中锋短线皴染山石表面。这种皴染笔触为范宽独创,后人称之为“雨点皴”“芝麻皴”或“豆瓣皴”。

范宽还擅长雪景题材,宣和御府所藏的58件作品中,有三分之一是此类题材,其中值得关注的是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雪景寒林图》。《雪景寒林图》为三拼绢大立轴,纵193.5厘米,横160.3厘米,同样堪称巨制。清代鉴藏家安岐称赞此作在“宋画中当为无上神品”。画面中群峰屏立,高耸入云。山头作寒树攒聚,与近景林木遥相呼应,主峰巍峨,从山护持,显得远近高低层次分明。山腰处云雾迷蒙,为整幅画面增添润泽之气。山坳枯林中坐落着白雪盖顶的萧寺,山脚处茅屋掩映,依稀可见一人启门而望,似在观赏雪景。茅屋前方为一汪平滑如镜的水潭,潭边土坡银装素裹,整幅画作显得格外空灵亮丽。

《雪景寒林图》全幅布置严整有序,用笔苍润,山石表面用雨点皴密集攒簇,参以短条子笔道,以表现北方山石固有的质感。为突出雪景,画家先用淡水墨染绢,在山间及土坡表面留出空白,恰到好处地烘托出隆冬时节山林静谧沉着的氛围,令人观之恍若置身其间,凛凛然心生寒意,急欲添加棉衣。就画风而言,此轴与《溪山行旅图》大致近似,唯在具体描绘上稍有不同,即使不是范式真迹,也当是其传派精品,与范宽相去不远。

通过对这两幅存世作品进行分析,结合文献来看,范宽的山水画具有如下特色:

首先,多采用巨嶂式构图。在全景式的画面中,往往以魁伟的巨峰为主体,给人以气势撼人之感。山顶多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再于其中巧妙点缀楼阁建筑、寺庙村舍、行旅人物、板桥小道等,组成融洽的画面氛围。

其次,用笔质朴浑厚,老硬雄强。范宽所绘山石峰峦及树木主干外围,都会用重笔浓墨勾勒轮廓线,如同加上了一层铁骨,顶天立地,格外稳固。

最后,独创雨点皴,表现北方山石坚硬厚重的特点。雨点皴是指以中锋点攒而成的皴法,参以短条子或侧锋短斫,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雨打墙头”或“斧凿痕”,状如北方土墙忽逢骤雨,恰适宜表现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山峦被风吹雨打时的纹理特色。

艺苑巨擘华原翁

范宽的画艺在北宋时已称雄,时人多将他与李成并论。如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就认为宋朝建立后,画山水的艺术家中,只有范宽与李成的作品精绝神妙,其余皆不及此二者。韩拙《山水纯全集》记载,王诜曾先观李成作品,认为其“墨润笔精”“秀气可掬”,复赏范宽画迹,评之为“峰峦浑壮”“笔力老健”,不禁发出“此二画乃一文一武耶”的感慨。

范宽和李成的画坛地位可相媲美,传派弟子也相颉颃。当时“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形成了以李成为首的“齐鲁派”和以范宽为首的“关陕派”。画史记载继学范宽者有黄怀玉、纪真、商训、宁涛、刘翼、高洵、何渊、刘坚、李昭等人,汤垕《画鉴》评论说:“(范宽)其弟子黄怀玉、纪真、商训,然黄失之工,纪失之似,商失之拙,各得其一体。”现今传为范宽的作品,很可能其中就有出自这些弟子之手的,只可惜画史记载过于简略,也并无他们的可靠画作流传,只能从宋人《雪麓早行图》《云关雪栈图》这类作品中推想。

值得一提的是历任两宋画院待诏的画家李唐。元代画家倪瓒首先提出李唐源自范宽、荆浩传统,此论极有见地。从李唐的名作《万壑松风图》来看,此画采用了北方派巨嶂式构图,用来刻画山岩纹理的“斧劈皴”衍变自具有明显“斧凿痕”的“雨点皴”,构图、皴染、风骨全似范宽,因此,李唐画风出自范宽正脉是可以推论的。从美学角度来看,范宽作品历来被视为山水画中雄壮美的代表,《万壑松风图》无疑也秉承了这种雄壮美。其他如萧照、马远、夏圭又曾师法李唐,可谓遥接范宽衣钵。

元代之后,中国山水画发展史又出现了极大的变化,使明、清两代的山水畫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明代时,范宽的山水画逐渐成为一种传统要素或符号,在作品中题以“仿范宽”“法范华原”“拟范中立”者为数尤多,虽风格与《溪山行旅图》已远不相侔,但可据以理解范宽在后世画家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如赵左的《仿范宽山水》册页,画幅左边题有“仿范宽”。全图布置简洁,着墨不多,远方作一高峰,瀑悬其间,近景点缀寒林古刹,以淡柔雅致取胜,并不似范宽霸悍雄浑的风格,只因《圣朝名画评》曾称范宽画冬景好作“冒雪出云”之势,赵左此作或许便是为了探求此境。

清代以降,临古之风日盛,山水大家亦不例外。如王鉴的《溪山深秀图》,主峰居中矗立,山顶灌木丛生,画面布局分明远承范宽,但采用了青绿设色,且笔致工细文雅,这明显是清代山水画的品格了。

范宽活动于文人画思想尚未成型的北宋初年,他笔下的巨嶂式山水提炼自关陕真山之中,凸显了这一时期画家对真实自然的关注。随着时代的流转,山水画也演化出参差多态的面貌。即使到了现代,范宽依旧有众多拥趸,他宛如《溪山行旅图》中那座拔地而起的主峰,始终雄踞艺术殿堂的顶峰,为后世画家所景仰和借鉴。

羊砚云,就读于南京大学。

猜你喜欢

李成雪景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寻找中国最美雪景
《大坂山雪景》《高原平湖》
A New Historical Analysis of Punishment
山中雪后
庄玉庭先负李成蹊
雪夜遇熊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