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葆仁《武城竹枝词》里的岁时风俗
2020-05-21孙艺朱秀敏
孙艺 朱秀敏
丘良任、潘超等编的《中华竹枝词全编》(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收录了自唐代至民国千余年间四千四百零二位诗人创作的六千余篇、近七万首竹枝词,堪称目前辑录竹枝词最多、最全的汇编总集。全书按省份分卷,在“山东卷”录有浙江武义人何葆仁的一组《武城竹枝词》,共四十七首,细致描述了武城从年初至岁末的民俗事象,有较高的民俗学、社会学和文献学等方面的价值。
笔者通过考察作者何葆仁的生平经历,发现《武城竹枝词》中的武城并非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而是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此组竹枝词应归入《中华竹枝词全编》的“浙江卷”,而非“山东卷”。
何葆仁(1871—1948),字静斋,浙江武义人。清同治十年(1871)6月,何葆仁出生于武义县城南郊的南湖村,光绪十二年(1886)中秀才,光绪十五年(1889)被荐为拔贡。曾任塾师,在教书之余自学医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后,辞去塾师专心从医。1934年,迁居武义县城内石板巷,成为“同吉谦”国药店的坐堂医师,擅长内科、妇科诸症,在当地医名颇高。何葆仁勤学多艺,才华横溢。在执教、从医之余,著有大量诗篇,现存《水部居诗钞》上下两册、《水部居诗续稿》一册及《人境庐吟草》三卷,总计约有诗词一千九百六十余首。另有《医案手稿》十二册,惜被日军焚毁。
何葆仁的诗集皆以其住所命名,水部居是其在南湖村住屋的名称,人境庐则是在武义县城住屋的名称。考察其经历和作品命名,何葆仁应当未离开过家乡,更没有到过山东,对山东德州武城县的民俗风情并未有切身的经历和感受。翻检何葆仁现存的诗集,亦并未发现有关于山东德州武城县的内容。1942年,日军侵占武义县城,何葆仁写下了数首抒发武义县城失陷和光复的悲与喜的诗篇,如《武城失守》(时民国三十一年古历四月初九日)、《武城克复》等。《武城失守》一诗有注解云:“倭寇占据武城瞬逾半载,突于古历十二月二十日流窜我村,房屋烧毁略尽,吾家新居一大座亦被焚,如家中杂物悉化乌有,欲涕无从,诗以当哭。”这些诗作中的“武城”,正是何葆仁对家乡武义的称呼,因此,《武城竹枝词》中的“武城”并非山东武城,而是浙江武义。
在形式上,何葆仁的《武城竹枝词》采用了诗注结合的方式,他在每首竹枝词后皆有注解,对诗歌内容进行介绍和说明。注解篇幅长短不一,少则二三字,多则近百言。如“爆竹声中一夕除,到头粗足各轩渠。钱分压岁儿嫌少,抱膝依爷更乞余”一首的注解云“除夕”二字;“人间天上共团圞,何福嫦娥住广寒?如此秋光如许月,偎肩试倩玉郎看”一首的注解云“赏中秋”三字:因为除夕和中秋的习俗,全国各地相差不多,何葆仁的注解就比较简略。而另一首“合社龙神坐宝岩,绅耆分等叙头衔。殿门双癖裙钗集,顶礼虔诚祷语喃”,后有注解云:“烧龙香。邑西十八社遇旱年祷雨,迎龙停驾宝岩寺。俟雨过,迭还龙潭。每社一小头,总社一大头,惟做大头必须顾姓子孙。八月初一日开殿门,令妇女烧香,是日求子祈福者四乡纷至沓来。”记述了当地宝岩寺求雨和八月初一妇女烧香求子祈福的习俗,很有地方特色。何葆仁的注解就比较详细,诗注结合,保存了丰富的史料,有助于读者的理解和认识,有较高的民俗学和文献学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在内容上,何葆仁的《武城竹枝词》向我们展示了民国时期浙江武义地区全年的岁时风俗。这组竹枝词共四十七首,从除夕守岁、拜新年写起,一直到送灶君、谢年,描述非常生动、细致。记述的岁时风俗有:祝圣开门,元日晨餐、拜新年,正月十四夜保汤火、迎灯笼,正月半赏元宵,二月二啖生萝菔,春社社日取菜籽油煎鸡子,二月十一日炒黄蚁,二月十二日引老鼠,二月十五日祠堂春祭,二月十九日观音会,三月三踏青、祭清明、采茶、采桑,三月二十八日拜东岳,四月四抖被絮,立夏日、种田福、晒麦、种田粿,端午日、端午船、五月五日午时茶,六月六日晒霉、六月六吃肉、六月戏、六月间漂纱线,七月七夕、七夕乞巧祈寿、粜新谷、尝新米,七月半采莲,七月三十日点地藏王灯,八月初一日烧龙香求子祈福,八月十五赏中秋,九月九日重阳、迎胡公,十月间新嫁娶,冬令演平安戏,过冬至、打斋,岁终乡傩,十二月廿四日送灶君,除夕、謝年等。何葆仁对家乡的风土人情有着深切的情感和感受,他用细腻、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民国时期浙江武义地区的民俗风情图。这些图画,有的浓墨重彩,如“粉黛如云拥满城,笙歌四面夜三更。绷儿轻扑呼归去,灯火初收月正明”;有的清雅脱俗,如“摇漾波光荡桨轻,采莲深处却含情。池心莫搅鸳鸯梦,睡兴初浓恐著惊”;有的惟妙惟肖,如“一双纤手拜观音,烧过清香憩庙阴。欲把签书央客解,羞颜粉汗已淫淫”;有的直白质朴,如“年年春社燕新归,厨下匆忙整带围。菜籽油煎鸡蛋发,奴家饲得大猪肥”。诗人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了武义地区的人们一年到头的生活。
在表现手法上,何葆仁多从女性的视角展现民俗事象和社会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女性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武城竹枝词》中,何葆仁对女性也倾注了较多的笔墨和情感。四十七首竹枝词中,明确以女性为描述对象的作品多达近三十首。除了采茶、采桑、采莲、漂纱、绩麻等传统的农事活动以女性为描述对象外,民国时期,武城地区有些岁时风俗的活动主体就是女性,如“蚁子消除鼠子无,村花儿女戏功夫。只愁记错阴阳历,回首低声问阿姑”,诗后有注云:“嬉日。二月十一日,炒发米,谓之炒黄蚁。十二日一路掷白米入水碓间,谓之引老鼠。各家女儿均停针不刺绣,云是喜日。”可见女性在当地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生产和家庭生活离不开女性,到民国时期,随着妇女解放运动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们的休闲娱乐活动也日益丰富、多样。何葆仁用多种手法描绘了各种生活场景中的女性,细致描绘她们的音容笑貌和行动举止,如“酒醺带醉娇无力,却倩郎扶不好言”中的含蓄多情,“姗姗芳步不曾停,一径香风趁踏青。陡听丁冬声响处,墙阴误触护花铃”中的可爱活泼,这些女性形象立体、可观,富有生活气息。
竹枝词作为洞察民俗传统和文化精神的特殊史料,何葆仁的《武城竹枝词》四十七首对我们研究民国时期武城乃至浙江的民俗和社会文化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