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思维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0-05-21郝小英刘忠伟

职业 2020年5期
关键词:中职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郝小英 刘忠伟

摘 要:在新经济常态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积极满足社会发展所需,提高国家的创新力。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够在知识的蓝天中自由翱翔。然而,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是在后天开发与培养的,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巧妙地利用教材,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鉴于此,本文中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拙见,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语文 创新思维 培养

21世纪是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家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力渐渐转移到了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上。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是中等专业教育培养的重点,中职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同其他基础性教育相比具有特殊性。其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积极变革自身观念,大胆解放思想,摈弃传统教育理念,将培养具有个性、智慧、创新思维的年轻生命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中职学生实际,结合教材内容,因文而异,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细细品味与揣摩课文,对语言进行深入理解,从而有效激活思维。

例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教学中,为了能够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廉颇和蔺相如各自不同的性格,教师可引导学生采取故事表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首先,教师要求学生了解“台词”,并正确熟读对话。学生热情高涨,积极进入角色,这样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便趁机延伸思维的广度,挖掘思维的深度,告诉学生:“表演过程中,只有对话是难以演绎剧本的,还需要配动作与表情。你们应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细揣摩,发挥想象力,重现当时的情境,给每一位人物配以恰当的表情与动作。”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找到文章中描写每一位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有情感地朗读,强化对人物的理解。将人物特点揣摩透彻,学生分四组进行表演。剩下的学生积极参与,争当参谋,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进一步地改进。通过积极地讨论后,教师挑选出两位学生分别扮演蔺相如、廉颇,重现负荆请罪的故事情节。这种形象生动的表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了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情境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文章中心思想,而且还切身地感受到了人物魅力;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激活了学生论辩思维。

二、启发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相关研究指出,对于创造性活动而言,其实质上是分散思维到集中思维、集中思维到分散思维反复循环的一个过程。因此,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地探索问题,寻求一个问题多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教师也要开展集中思维训练,指导学生从各种可能性中找到最优答案。

例如,在《项链》一文的教学中,教师针对课文出乎意料、戛然而止的结尾,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写后面的情节。结合所学知识,积极发挥想象力。有的学生指出,佛莱思节夫人最终被玛蒂尔的行为感动,第一时间把真项链还给她了;有的学生指出,通过十几年的艰辛生活,玛蒂尔切身体会到了生活的真谛,不再盲目地满足于自己的虚荣心,将女友还回来的真项链捐给了慈善机构。对于结局,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想法。虽然有的想法同当时法国社会背景与人物性格特征不相符合,但是教师应注意到,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发散性思维不断涌现。

又如,在《鸿门宴》一文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了“你认为项羽和刘邦哪一方应该获得胜利?”的问题,引发了全班同学激烈的讨论,最终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刘邦应该获胜,历史事实就是这样;一种认为项羽应该获胜;还有一种认为谁胜了都不好,打起仗来老百姓都遭殃。因此,教师再一次引导学生積极讨论,渐渐统一了认识,指出第二种意见是对的。最后,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刘邦诛杀曹无伤,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便开始了,最终刘邦获胜。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满足了广大人民渴望安稳生活的愿望。形成这一观念本身对学生的思维便是创造性的提高,这是一个典型的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训练的过程。

三、讨论与辩论,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批判性

讨论则是双方基于自己所拥有的材料进行分析与综合,不断检验与完善自己的观点,经过自我批判去强化论点正确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度。鉴于此,教师在课堂程序设计时,应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具有争论性的论题,引导学生积极地辨析、讨论与争论,尽情、大胆地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在谈论与辩论组织中,教师可把学生分为两组,自己扮演主持人的角色,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及辩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唇枪舌剑中,两组成员相互影响,一触即发出各种灵感。

例如,在《雷雨》一文教学中,关于周朴园怀念鲁侍萍这一说法,学生的观点不同,主要分为虚伪、真实两种观点,双方积极地引“经”据“典”,各抒己见,在激烈的讨论与辩论中,意识到了人的复杂性及两面性特征,感受到了文章中人物心理和人物鲜活性、立体感等特征,这一种教学方式可引导学生不被现有结论所禁锢,不盲从权威,不轻易苟同他人的意见与认知,提高思维品质的批判性。辩论则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要求学生在强化某一种新说法、新观点时需详细论述理论依据,真正做到言之有理,自圆其说,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审视,辩论的过程实质上是知识与知识、观点与观点的交锋,在思维上进行强烈碰撞,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批判性,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进一步强化对事物本质的认知。设计辩论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尽量做到标新立异,积极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一种思维品质恰好是创新学生思维所必备的。

四、创设活动任务,激活创造性思维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相对应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其是在课前预习中,教师可精心设计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或网络搜索资料,促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致橡树》一文教学中,利用教学网络了解了作家经历、诗歌创作背景等信息,这不仅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与筛查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能够为课堂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为了能够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精心设计朗读交流区与主题交流区。在朗读交流区中,学生可自行注册账号,根据规定将自己朗读的作品上传。同时,也能够看到其他学生的作品,这样相互之间便可评价与交流。对于学生们的交流,教师可适时地进行评价,并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并把优秀的作品推荐给学生进行学习。在主题讨论区,学生能够推荐自己喜爱的爱情主题诗歌,并附上推荐原因,便于其他同学学习。同时,学生们可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彼此分享观点,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在这两个讨论区,学生可积极分享自己的成果,取长补短,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魅力不只在于其传承直接孕育了创造精神的民族文化,更在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激活个性化的源泉。所以,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中职语文教师应结合语文学科特点,积极革新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趣、高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大胆想象,深入探究,真正理解文章内涵,从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陆秦华.加强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研究[J].成才之路,2018(31).

[2]刘敏.中职语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分析[J].农家参谋,2018(38).

[3]王树斌,王执安.中职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9).

[4]王芳.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7(22).

[5]殷勤.中职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4).

[6]陈夏平.以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浅析中职语文教学的形式创新与内容传承[J].职业,2016(18).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中职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