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
2020-05-21郭晔旻
郭晔旻
在中国各地的方言里,福建省的方言算是相当难懂。不独今日如此,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宋太宗就发现与福建籍大臣刘昌言无法沟通,乃至于“理会一字不得”,最后只能打发他回家。
即便在福建省内,方言学上同属“闽方言”的福州人跟厦门人,在交流上也是“鸡同鸭讲”的状态。福州虽贵为福建省会,福州話却只属于“闽方言”里的“闽东片”。此片区方言在词汇上有一大特色——至今在口语中仍然把“狗”叫做“犬”,放眼全中国也不多见。当然,唤“狗”为“犬”,人人都能知晓其意思,但福州方言里的另一些词汇,写出来的字大家都能认识,却偏偏不明白它的意思,如同字谜一般。“太平”就是其中之一。
要是望文生义,“太平”大概会被理解成一个形容词。但在福州话里,它偏偏是一个名词,其指代对象令人意想不到——“太平”指的是“鸭蛋”。比如,新春佳节的时候,福州人的传统是要吃“太平面”。所谓“太平面”,其实就是泡索面(长寿面)加上两个鸭蛋。
为什么会这样呢?过程虽然七弯八拐,但“鸭蛋”在福州话里称为“太平”的缘由,还算清晰。首先,与其他地区的一些闽方言(比如潮州话)一样,福州话也把“蛋”叫做“卵”。其次,“卵”这个字,在福州话里跟“乱”谐音。如此一来,“鸭蛋”就是“鸭卵”,谐音“压乱”。最后,既然已顺利“压乱”,就代表一切平安无事,于是最终也就引申出了“太平”这一层意思。
在中国人的习惯里,“太平”盛世自然人人向往,于是借名称的好彩头,“鸭蛋”在福州传统民俗中就此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福州有句老话,叫做“吃鸭蛋讲太平”,便是一个例证。福州民间的喜、婚、寿、庆、节宴里,往往有一道大菜,名曰“太平燕”。其中的“太平”就是鸭蛋,“燕”则是指“扁肉燕”,这种福州名食的做法有点像饺子,只不过外皮也是用肉做的,故而称为“扁肉”,又因成品形似飞燕,所以得名“扁肉燕”。扁肉燕与太平同烹上桌,就成了“太平燕”。
太平燕象征着安定、吉祥、如意,这道菜在福州民俗中也因此享有殊荣。当“太平燕”上桌时,客人停用匙箸,此时鞭炮齐鸣,宴会的主人端起酒杯起立,向宾客敬酒,宴会进入高潮,此时宾主或宾客之间才可以走动互敬、致谢、聊慰、劝酒。其实从“太平”一词的由来中不难看出,之所以把“鸭蛋”称为“太平”,在谐音的背后,恐怕也代表了福州人“求稳怕乱”的文化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