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小说阅读答题策略及实战演练
2020-05-21刘腾辉
刘腾辉
【考点综述】
近年来,中考小说文体考查呈现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试题贴近学生生活,讴歌社会正能量,赞颂真、善、美的特点。二是立足于小说文体,考查的关键词是内容和情节的概括、环境描写、人物形象、主题、写作技法、文体拓展等。
【内容概括】
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技法点拨]
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小说阅读题中最常见的考点之一。答题前,先要通读全文,找出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抓住贯穿情节的线索,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概括小说的情节时,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来概括,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要注意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致贯通。
[答题模式]
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答题模式为: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经过和结果。
二、句子理解
[技法点拨]
重要的句子是指总起句、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文章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蕴义丰富蕴含哲理的句子、运用修辞的优美生动的句子等。理解句子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着手:1.抓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关键词的语境义、比喻义、引申义、言外之意;2.抓修辞、描写方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来理解句子含义;3.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4.根据语境,联系上下文与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答题模式]
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时可以采用“运用了……的手法,写出……内容),表达了……(情感、精神)”。
三、形象分析:1.简析人物形象。2.揣摩人物心理。3.概括人物性格。
[技法点拨]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分析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2.通过他人的言行来分析人物形象。3.分析典型的事例。4.分析文章中抒情议论的句子。
[答题模式]
“……是……的人”或者“从……可以看出……具有……的精神(性格、品质)”。
【实战演练】[文本一]
小城来客
罗瑞花
有段时间,当电梯下到九楼时总会停下,一位清瘦的老人担着菜篮子进来。我忙往里边靠,生怕他的篮子挂了我的丝袜。他歉意地对我笑笑,我向他道声“早”,我们成了熟人。
他老家在青溪,那儿少水田多沟壑,漫山遍野生长着翠竹。老伴过世后,在城里教书的儿子把他接来同住,他在儿子的家里清坐了一个星期,心如一块荒地,空空荡荡,没有着落。
“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肩膀上挑起了担子,手里有活计,日子就顺溜了。”他把扁担放进菜篮子的棕绳套里,挑着出了电梯。
下班时,我顺路去菜市场,在菜市场的边上,看到了他。他戴着草帽,穿着发黄的白汗衫,扁担横放在地上,坐在扁担上忙活,我记忆中乡村的爷爷伯伯都是这个样。
他在小木墩上削竹筷子,看到我,有些羞涩地笑笑:“没有什么时新菜,都是些乡里的土货。”
我搜寻着他的担子。一个菜篮子装满了加工好的竹器,另一个装着生姜、蒜瓣、马铃薯,外相不太光鲜,个头也不齐整,但土块抹得很干净。在菜篮的一角,码着一小堆草药,矮山茶、万岁藤、车前草等等,都用翠绿的棕叶扎着。
我欣喜不已。这些生长在田边山野的草药,在儿时,母亲都教我认识过,伤风脑痛都靠它们煎水喝,葛根、山麥冬还挖了去药铺换零花钱,还有那用来捆扎的翠绿棕叶,更是我心底的一个情结。母亲去镇上卖菜,长长的丝瓜、豆角,紫色的茄子,嫩嫩的白菜苔,都用绿绿的棕叶一把一把扎好。母亲说,过去学生给私塾先生送菜,如果用草扎着,先生会训斥学生把他当牲口,送草给他吃,当场把菜扔了。菜是卖给人家吃的,也不能用草捆着。母亲的菜每次都最早卖完,这些长长软软的棕叶也帮了大忙吧。
我知道矮山茶、淡竹叶、山麦冬、白茅根煎水能润泽我那嘶哑的喉咙,每样都拿了一小把,我还喜欢他剖得细致而匀称的锅刷、竹筷子和量米的竹升子,那些,都是儿时厨房的味道。
有个女人有点匆忙地走过来,看到菜筐里有一袋选好了的蒜瓣,提着那袋要老人称,老人说:“这是别人买了忘记拿了,我给他带来三天了,他怎么还没记起来。”
买蒜的女人说:“你先卖给我,他什么时候来拿,再给他称几斤不就行了吗?”老人停了一下,说:“那不行,人家付了钱,东西就是人家的了,我怎么能随便调换呢?”
围在他担子边上的人都笑了,他的话,他的土货,充满了古意和温暖。
爱人挂在裤扣上的一大串钥匙丢了,是晚上来学校接我时丢的,爱人很懊恼。
我安慰他说:“明早去学校我再找一遍,兴许就找到了。”
第二天清早,行人稀少,路面一目了然,但街道已被打扫干净了。我心里打鼓:钥匙真的丢了,要换好几把锁呢。来到红绿灯街口,一辆垃圾收集车停在那儿,橘红色马甲们忙碌着,我抱着侥幸心理向他们打听有没有人捡到钥匙,他们都说没有。那个蹲在地上的司机问我在哪一线路丢的,我告诉了他,他说,那一路的清扫是由一位老姑婆负责的,她平时都到得早,今天还没把垃圾装来。
过了一会儿,一个头发花白身材瘦小的女人吃力地拖着垃圾桶急匆匆赶来了。
“怎么搞到这个时候?”司机大声喊道。
“那个摆夜宵的地方,到处是垃圾,我用力扫过去,听到一串钥匙落到排水沟去了。我想,糟了,钥匙丢了多不方便啊。如果落在路上,总有人寻到,我把人家的钥匙扫进了水沟,不捡上来人家就永远找不到了。我只好挪开排水沟上的水泥花格,在水沟里淘了好一阵……”
我赶忙走过去,从她手里接过钥匙看,真是爱人的那串。我高兴得很,拿出钱包掏钱感谢她,她说:“这有什么,我捡的钱包都还给人家呢。是你家的,你拿走就是。”她倒完垃圾,疲惫地坐在水泥台阶上。
见我还站在那里,她挥动着那只青筋突出干瘦乌黑的手,示意我走。我对她道了声谢,走了。
一连几个早晨,在红绿灯街口,在那一溜橘红色马甲中,都没有见到这位老姑婆。我忍不住向司机打听,司机说,农村正在搞美丽乡村建设,她回乡里做保洁员了。
洒水车那熟悉的音乐裹挟着水花,从街口呼啸而过,留下一片清爽。我迎着湿润润的空气,走在洁净齐整的街上,想起了她。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5日)
[问题]
1.本文主要记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请赏析句子。
在菜篮的一角,码着一小堆草药,矮山茶、万岁藤、车前草等,都用翠绿的棕叶扎着。
3.“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事让我看到了小城来客身上的美。”这句话在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4.你从卖菜老人身上看到了哪些做人的品质?
[文本二]
老家缝纫店
李汀
①小店在一棵小叶榕树旁,绿油油的树叶遮挡了店名,只从窗户玻璃反射出“老家缝纫店”五个字。每天上下班,我都要经过这家小店,布料的那种青草和泥土味迎过来,感觉像置身在青草盈盈的田野,吸入的每一口气都那么干净纯粹。
②那天一时兴起,我在下班路上拐进小店。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妇人静静坐在一台老式缝纫机前,埋着头,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她戴着一副黑框老花镜,笑容安靜地绽放。她手上的鞋垫已经绣出一朵花的雏形,是桃花绽放的样子。她头也不抬,低声地招呼我一句:“随便看哈。”那声音温暖地传入我的耳朵,像极了母亲的一句问候。
③小店只有几平方米,却很整洁,一排木架子上一字摆好小布鞋,还有叠好的布围裙。这时,屋子里一幅“中国梦,我的梦”的十字绣吸引了我,我静静欣赏着。老人依然头也不抬,低声地说了一句:“每个人都有一个梦呢。”我连连称是,随手又拿过一双绣好的鞋垫看,一朵朵花绽放在鞋垫上。
④我拿过一双千层底的布鞋,沉甸甸的,手摸上去,那种厚实感一下笼罩过来。我见过母亲做千层底布鞋,一张张白色的土布用面糊粘起来,再剪成各式鞋样,然后用细麻绳一针一线地钉。钉好一双千层布鞋底,需要密密麻麻钉上两千多针,母亲要费上十多个夜晚才能做好。母亲右手中指上戴着一枚铜顶针,针头吃进布底后,再用铜顶针去顶针尾,针头露出来,再用牙齿把针头扯起来。两千多个针眼,就是这样反复两千多次。母亲扯线有时用力过猛,线头“嘣”一声断了。断了,接上,母亲有的是耐心。生活需要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干不成。母亲常这样告诉我。
⑤我端详着这一双双千层底布鞋,心里盘算着,做一双鞋需要十几个夜晚,这些布鞋,需要多少个夜晚?我眼前的这个老人,她把日子过得这么安静,这么平和。做好一双千层底布鞋,摆一双在木架子上,她为自己的劳动由衷地欢喜。我恭敬地把手上的一双千层底布鞋放回木架子上,深深地回望了一眼。
⑥我从木架子上抖开一张布围裙,摊开一看,心里一惊:好精致的围裙。一张橘黄色的布围裙,做成了双手拥抱的样子,优雅极了。这样的围裙系在身上,做一顿心爱的午餐或者晚餐,用双手拥抱那些蔬菜的气息,用双手感受生活的味道,想起来就满满的幸福。我问:“这围裙多少钱?”老人抬头看我,笑嘻嘻地说:“三十元。”我递钱给老人,老人满脸笑容地夸我:“一个懂生活的男人。”我摇摇头说:“我给母亲买的,母亲喜欢。”我确实觉得母亲系着这围裙,倚门看我吃着可口的饭菜,一定很温暖。
⑦小店在一条热闹的大街上,人声嘈杂,老人却视而不见。她要么专心绣着鞋垫,要么精心纳着千层鞋底,要么专注地转动着缝纫机,给顾客缝补一个拉链,为顾客改一条裤子。走进这家小店,我或者买一双千层底布鞋,或者买一双鞋垫。每次我走进小店,和老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说几句话,心里也会像被春风拂过一样,平展而安静。即便什么也不说,能够在小店门口呼吸一下那些布料的气息,心里也会安逸很多。
⑧一天,小店贴出一张告示,告知小店搬去了东城。我赶紧骑车去找。一条街上,清一色的小店,传出“哒哒哒”响的缝纫店,散发着木香的小木工店,满屋子小背篼、小箩筐、小斗笠、小蒸笼的篾具店,还有摆着小铁锤、小锄头、小镰刀的铁具店。我走进“老家缝纫店”,老人一眼认出我,不停地给我说,这街上人气旺,整条街都是小商小店。老人滔滔不绝地讲着,这个城市好呢,专门给我们腾出一条街来,让我们小店都经营得很体面。
⑨我推着自行车走到一棵小叶榕树下,看着那些缝纫店、木工店、篾具店、铁具店,我很激动,为这个城市拥有这些小店激动,为这些小店的老人们激动。这个城市有这么多小店,为我们的日子积聚着点点滴滴生活的便利与温暖。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1月12日)
[问题]
1.第①段中的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2.本文的主人公是老妇人,却用大篇幅写“我”的母亲做千层底布鞋,这不离题吗?请说明理由。
3.第⑧段中的画线句子连用“小”字,有何妙处?
4.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参考答案】
[文本一]
1.老人卖菜,拒绝把别人挑选好的菜再卖给别人;老姑婆清扫马路,为了别人丢失的钥匙而去掏排水沟。
2.“码”“扎”两个动词,写出了卖菜老人的细心和用心;“翠绿”写出了粽叶的新鲜,也表现出老人对传统风俗的尊重及内心的纯朴。
3.过渡段,从上文的卖菜老人写到下文的老姑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内容更加紧凑。
4.示例:朴实友好,他在电梯里冲“我”微笑;勤劳能干,戴着草帽,坐在扁担上忙活;做事认真,菜抹得很干净;讲诚信;拒绝把别人选好的菜再卖给别人。
[文本二]
1.通过布料的特殊味道来烘托“我”的惬意的心情,为下文写小店及老妇人作铺垫。
2.不离题。借母亲做千层底布鞋费时费力,来村托老妇人的不容易,进一步突出她平和安静之中的坚韧,还告诉人们:生活需要耐心,与老妇人的耐心相呼应。
3.连用“小”字,既写出这些物品“小”的特点,又突出小店的小,也衬托出缝纫店的“小”,以此强调小物品之多,为下文作铺垫。
4.精神矍铄,干净整齐,安静平和,勤劳知足,心灵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