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中医药文化思想与实践

2020-05-21傅琛张在兴

党史文苑 2020年5期
关键词:西医中医药发展

傅琛 张在兴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中西医团结协作,促进中医药发展和创新。

一、团结改造提高中医药:建设中医进修学校,推进中医科学化,纠正错误中医药思想,推动西医学习中医,提倡中西医结合

新中国成立之初,医药卫生资源缺乏,大量病患无法得到有效治疗,据一般统计,乡村80%的病人得不到合理治疗,这严重阻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全国正规西医不足两万人,中医医生则有几十万人,医务人员责任重大。[1]中西医的团结十分重要,他们需要不分宗派共同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1949年10月5日,中央军委卫生部组织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卫生行政会议。会前,毛泽东在亲切接见会议代表时说:“必须很好地团结中医,提高技术,搞好中医工作,发挥中医力量,才能负担起几亿人口的艰巨的卫生工作任务。”[2]p212

在提高中医方面,1950年8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指出,关于中医的学习与研究机构应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中医进修学校,其目的是中医科学化;另一种是中医中药研究所,其目的是使中医的经验成果和中国药物得到科学的分析、研究与整理,以充实新中国医学的宝库。[3]为实现中医的科学化,中医需与时俱进,通过进修掌握解剖、生理、细菌、病理等自然科学的理论,与其本身的经验相融合,促进中医理论深化和医师水平提升。至1951年12月,全国建立中医进修学校17所,不同名称的中医进修班101个。

1954年,毛泽东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中医药政策日趋明确。毛泽东在这年的春节座谈会上强调“必须改进中医工作”,为卫生部门制定中医政策确定了新的指导思想。[4]p3616月29日,卫生部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如何积极地加强中医工作的指示。7月3日,卫生部党组提出《关于加强中医工作的请示报告》,对中医政策贯彻问题进行了检讨。《人民日报》也相继刊发《贯彻对待中医的正确政策》(10月20日)和《加强对中药的管理和研究工作》(11月2日)两篇重磅社论。尤其是前者,对当时的医界产生了极大的震撼。[5]p578-579此后,促進中医药发展的各项措施不断出台并迅速落实,取得一系列成就。例如,西医学习中医运动,中医研究机构的设立,吸收中医参加大医院工作,中医院校的建立,提倡中医带徒,改进中医进修教育,加强中药产销,出版中医典籍,废除《中医师暂行条例》《中医师暂行条例施行细则》《医师、中医师、牙医师、药师考试暂行办法》《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施行细则》等一系列不利于中医发展的条例,等等。

1959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的社论,对此前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同时提出要大力发掘研究整理我国医药学遗产。随着党的中医药思想和相关政策不断落地生根,中医药发展逐步进入正轨,至“文化大革命”前,中医药出现良好景象,取得系列成就。“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药虽有一定发展,但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二、振兴发展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发扬祖国医药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重申了党的中医政策,邓小平、李先念、陈云、彭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分别对中医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推动中医药事业步入振兴发展新阶段。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医后继乏人的问题凸显出来。据卫生部统计,1977年全国专业西医人数比1959年增长了2.2倍,而中医人数却比1959减少了1/3,中医人才危机问题日益严峻。1977年9月,经国务院批复,卫生部印发《关于全国中西医结合工作十年发展规划报告》,提出继续推动西医学习中医计划,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中西医结合队伍,加速推进中西医结合的要求。1978年,经中共中央批复同意,卫生部出台了一系列旨在解决中医人才匮乏问题的具体政策措施,包括强化名老中医传帮带,加强老中医、民族医、老草医、老药工经验整理,组织、收集、整理、筛选、验证对确有疗效的民间防病治病经验和土、单、验方等。

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是我国三大医疗力量,长期并存、共同发展。1980年前后,卫生部多次召开中医和中西医座谈会,召开全国中西医会员代表大会、全国中西医结合会议,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30年来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经验教训,研究党的中医政策,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讨论今后应该采取的措施,确定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原则。这对于统一全国医药卫生战线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推动我国中医事业和中西医结合工作的发展,创造具有我国特点的新医药学,促进我国医药科学的现代化,产生了积极影响。

1982年,发展我国传统医药被写入宪法,这标志着中医药开启了法制化进程。1985年8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在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指出:“根据宪法‘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的规定,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医药学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医必须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手段,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要坚持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中医、西医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6]同年年底,习仲勋在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指出:“要振兴中医,办好中医,我们必须注意发挥它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扬其精华,弃其糟粕,并与西医相结合,学其所长,补己所短。这就是说,既要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又要坚持改革和创新。”[7]

1991年10月,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召开。江泽民寄语大会:“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振兴中医中药事业。”李鹏指出,我们的政策是中医与西医并重,中医与西医相结合,也就是说,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8]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西医结合的成果不断显现。在医疗队伍中,西医学中医者已有13万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5000余人。他们和中医密切结合,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开展研究和临床治疗,取得了显著成绩,使我国这一独特的医学科学优势受到世界瞩目。[9]

1997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和优势。我国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互相补充,共同承担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逐步增加投入,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

振兴发展中医药的思想得到贯彻落实,中医药事业逐步得到良好发展,中西医结合成为这一阶段的突出特色。

三、传承创新中医药:颁布《中医药条例》,提倡现代化、法制化、国际化中医,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医药,突出中医药文化价值引领

进入21世纪,中医药面临一系列机遇和挑战。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医药界不断反思中医药的现代化问题,如何继承和创新,如何走向规范化、国际化;中医药面临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如网络上质疑中医药,甚至取消中医的舆论甚嚣尘上。中医药如何走向世界,中医药文化如何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树牢一席之地,成为摆在中医药事业发展道路上的重大现实课题。

2001年,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指出,21世纪是中医药大发展的世纪,要以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医药在21世纪的新发展,更好地为增进人民健康服务。2003年4月7日,我国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明确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卫生事业独具的特色。该条例是党和国家有关中医药事业方针政策的集中概括,是我国第一部中医药行政法规,也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审议的第一部行政法规,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关心以及全社会对中医药的厚望。9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依法保障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社论指出,学习宣传贯彻《中医药条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当前首先要通过深入学习,领会其精神实质、原则规定和规范要求,明确履行《中医药条例》应当承担的职责和义务;同时要广泛宣传,提高全社會对中医药的认知率和信赖度,营造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要认真研究制定贯彻《中医药条例》的方案、计划、办法和措施,以《中医药条例》为准绳,结合实际,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研究对策,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实现中医药现代化。[10]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传统医学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针灸、中药等传统医药正在全球获得广泛重视,在人类保健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医药学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005年4月,传统医药法起草工作正式展开,以中医药为主的传统医药首次实质性进入立法视野。《中医药条例》的出台和《中医药法》的起草,从法律上保障了我国传统医药的健康持续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创新发展中医药,是这一时期党和国家在中医药领域重点实施的内容之一。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召开,就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发挥中医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进行工作部署,强调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医药事业,切实推进中医药的继承和创新。3月21日,科技部、卫生部等16个部门联合发布《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继承与创新并重,中医中药协调发展,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多学科结合”的四原则,优先发展中医临床研究、中药产业发展、基础理论研究、标准规范研究、创新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合作6个领域。为此,国家将重点落实加大投入、政策扶持、组织协调三个方面的措施。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历史性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在深化医改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2009年3月、4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相继出台,对扶持中医药发展政策、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作出了顶层设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部署了文化发展改革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事业的根基和灵魂。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新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促进中医药新时期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要以构建中医药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重视传承与创新、传授与保护、传播与交流为主线,彰显中医药文化特色优势为重点。[11]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党中央在坚持一贯重视中医药发展的基础上,作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大决策,专门提出文化在中医药事业的引领作用,极大扩展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开启了中医药法制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新征程。

四、守正创新中医药:保护民族瑰宝,发布白皮书,推动法治化进程,创新成为中医药发展的关键词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事业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新机遇。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党的十九大也重点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在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六十周年的贺信中,还是在江西考察江中药谷制造基地时,都一再强调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于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当中,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中医药创新成为当前的高频词汇,体现了党中央关于中医药发展思想的新理念。

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将中医药继承和中医药创新作为单独章节设置,首次提出要全面系统继承的概念。8月19日至20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创新成为这次大会的重要内容。“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李克强强调,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推动中医药生产现代化,打造中国标准和中国品牌。[12]同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视中医药经典医籍研读及挖掘,全面系统继承历代各家学术理论、流派及学说,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

实现中医药发展的规范性和法治化,一直是党中央积极推动的重要方面。2016年12月,中医药领域的首个白皮书——《中国的中医药》发布,把中医药放到中华文明发展体系中认识,肯定中医药在健康领域的独特价值,并具体制定了我国发展中医药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包括以人为本、中西医并重、继承与创新、统筹兼顾、政府扶持等内容。2017年7月1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推进中医药各项标准建设步入新阶段。

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中医药创新发展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作用”[1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显著成就,中医药自身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不断凸显,为全国人民的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血吸虫病曾肆虐南方12省,患病人口近千万,采用中医药治疗血吸虫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尤其是晚期病人,能够消除腹水、改善体质。从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到近期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独特优势作用也在日益凸显。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从国家诊疗方案到各省市医疗机构实践,中医药的参与率不断提升,有的省份甚至达到90%以上,突出反映了中医药在疫情防治方面的独特作用。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正呈现出勃勃生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發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贺诚.中西医团结与中医的进修问题[N].人民日报,1950-06-13.

[2]朱建平.中国医学史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

[3]贺诚.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贺诚副部长在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的总结报告[N].人民日报,1950-10-23.

[4]张伯礼.百年中医史(1912—2015)(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5]马伯英等.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1993.

[6]白筠.中央书记处在关于卫生工作的决定中指出要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N].人民日报,1985-08-11.

[7]习仲勋在中国中医研究院成立三十周年庆祝会上提出坚持改革创新振兴中医事业[N].人民日报,1985-12-20.

[8]陈铭.李鹏会见出席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各国专家时说中国政府重视传统医学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N].人民日报,1991-10-20.

[9]廖家桢,艾笑.中西医结合成为我国独特医学优势突破西医定论创立新的疗法显著提高疗效[N].人民日报,1988-10-12.

[10]依法保障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03-09-26.

[11]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N].中国中医药报,2012-05-11.

[12]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N].人民日报,2016-08-21.

[13]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改革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抓落实[N].人民日报,2019-07-25.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中医药文化思想研究”(编号:16KS10)。

[作者简介]傅琛(1964—),女,江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医药文化政策;张在兴(1979—),男,江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文化、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 / 彭月才

猜你喜欢

西医中医药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