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和老师闹矛盾,我被夹在中间

2020-05-21彭旭

心理与健康 2020年5期
关键词:挫折角度规则

彭旭

Q老师您好!我是一位13岁男孩的母亲,前段时间,孩子在学校课上说话,被老师罚站了。课后,老师打算再找孩子谈一下,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就谈崩了,老师要找家长,孩子也非常气愤,好像对老师的某些行为非常不满。当我得知这件事后,第一时间单独找老师,平复了老师的情绪并沟通交流了孩子的状况。其实我真的是对老师的不容易非常理解,自己觉得带一个孩子就很难了,老师们每天要面对那么多的孩子,自己还有家庭和宝宝需要照顾。老师的意思是下次课要孩子写个检查在班上读,并当堂站立上课才能回班。回家后,我及时和孩子做了沟通,知道他正处于青春期,情绪难免会有些不稳定,第一次沟通孩子非常气愤,效果有限,第二次我带他到公园里面一边走一边谈,而且是从我询问他对一些现象的评价开始,孩子表现出了非常正确的价值观和对事物的判断,在聊天中我也和他谈到了老师的一些迫不得已,孩子好像有了一些松动的意思,可谈到最后孩子还是说,我承认我上课说话做的不对,但是我拒绝向老师道歉。而且,据我了解,孩子在学校和一位他非常信任的老师谈这件事情的时候也这样表示,好像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我现在夹在中间两头为难,我该怎么办呢?

                                                   一位青春期男孩的母亲

A家长朋友:

您好!可以看出,您是一位有耐心的母亲,在尽可能地理解老师和孩子,非常辛苦!但我们同时应该认识到,想在短时间内让老师、孩子双方都满意,是这个难题使您夹在他们之间,结果于情于理都一时没有良策。相信您对此已经有了一些理性的思考,我们不妨换几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许能找到一点启发。

我们可以试着从三个角度,独立地看待这个问题。之所以强调独立,是避免三个角度之间互相干扰而使问题复杂。

※ 第一个角度,是关于老师的方面。

您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和老师沟通,对老师表达了理解和安慰。作为家长,这已经做得很到位了。但是老师的反应,“下次课要孩子写个检查在班上读,并当堂站立上课才能回班”,这个结果似乎让您不太满意。也许当时您觉得自己做的努力效果不大,老师并未让步,于是您回来继续做孩子的工作。好像从老师那边碰了一鼻子灰,即使有些委屈,也是难免的。

其实,作为老师,在孩子和家长面前保持了前后一致的立场,并没有因家长的示弱而动摇,这是一种职业素养的体现。老师面对的是青春期前后的孩子,需要向他们传递一种简单而明确的信息。这就是“纪律”的观念,包括违反纪律的代价,即接受一定惩罚。事件的处理本身是老师施教的过程,也是老师职权范围内的常规工作。这当然不应因家长的态度而有多大程度的改变,否则就不够专业了。

而家长在和老师情感沟通上做的努力,显然是成人社会的规则。这种规则与老师的规则比较,看似多了些温情,实际模糊了界限,破坏了原则。两种规则在不同的社交水平(青春期与成年人)上各自适用,它们期待的是不同的结果。如果强行统一,必然各执一词,使矛盾激化。家长会认为老师“执法”过严甚至侵害了孩子的权益,老师会认为家长护短以至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

当然,这种不良结果并未出现。您的理解起了作用,“老师每天要面对那么多的孩子”,不会因一位家长的态度而改变职业立场。而您的让步,也正是使用成人社交规则的必然结果。两种规则再次达到了平衡,实现了各自的结果,这与家长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 第二个角度,关于孩子。

13岁的男孩,正处于青春期的早期,面临着从儿童步入成人社会,很多经验是没有的。过去“童言无忌”,现在就不再适用,有时还要招来麻烦。被纪律惩罚时,他积累了挫折的经验。但由于认知水平受儿童期惯性的影响,情感上是很不情愿的。他自然而然会产生对老师、家长等代表“权威者”的逆反心理。所以他在受罚后“非常气愤,好像对老师的某些行为非常不满”。在情绪反应程度上比较重,持续时间也比较久。正如孩子表现的,“钻牛角尖儿”的状态不会和不同的人谈一两次就能改变。这同样会让您有些失望,但从青春期的角度就不难理解了。

面对胶着的孩子,家长能做什么呢?我们可以从情感上多交流,避免讲一些道理。比如,孩子很愤怒时,让他充分表达愤怒的情绪,可以说出来,也可以写下来。语言文字的表达,可以让认知过程参与到情绪过程中并发挥调控作用。孩子在理性看待自己的情绪时,会自己发现规律,自我反省。不仅如此,可以告诉他,愤怒情绪是对受挫时委屈、沮丧等情绪的正常保护反应,所以愤怒时是外强中干的,不如表里如一地把委屈、沮丧表达出来,可以说出来、写下来,也可以哭出来。孩子之所以不能这样敞开,一方面是青春期要面子,一方面也是没有足够安全的环境。这时,母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您只要充分表现关心和耐心就可以了,不必说教,而是和他一起感受。

和家长在情感上分享、互动之后,孩子会更有安全感,从而放松不必要的自我防御,对大人的逆反也会减弱,才可能去理性理解并接受老师的处理,挫折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当教育产生实效时,他会发现自己的幼稚,并获得成长的喜悦,这是理想的结果。

※ 最后一个角度,是關于自己的。

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孩子,您在理解他人时已经能够尽心尽意,这很不容易,更为不易的是,在自己遇到挫折时,能够寻求专业的有效帮助。需要提醒自己的是,原来希望的两全其美,是否有些理想化?过于完美的结果,可能会掩盖更多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

应该认识到,在养育一个青春期男孩时的知识储备与应对措施还是比较匮乏的,因为自己在青春期的经验是碎片化的。过去可能认为人的成长是无师自通的,现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才发现,人生没有哪个环节可以忽略。您可以从发展心理学中了解一些青春期心理的特点,也可以从孩子的经历中和他一起探讨、实践。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好为人师”,有时想对父母进行“反向教育”。当放下自己“母亲”的架子时,会进一步自我开放,给孩子做一个虚心好学的榜样,这在父母中是很难得的!

总之,这件事的三个方面混在一起就很麻烦,分开看则启发很多。对老师,可以从理上分析问题,接受现实;对孩子,可以从情上分享感受,面对挫折;对自己,可以从心上分解困惑,继续学习。

祝阖家幸福,健康快乐!

猜你喜欢

挫折角度规则
Holism in Education
挫折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让规则不规则
角度不同
人啊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终身不遇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