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才生态视域下的人才集聚策略研究
——河北雄安新区的探索

2020-05-21耿子恒汪文祥

经济论坛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区人才指标

耿子恒 汪文祥

一、引言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以下简称“雄安新区”)。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雄安新区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同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2019年6月,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对外公示,标志着雄安新区正式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需要集聚大量高端人才,人才是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当前,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正在同步实施,制定契合雄安新区实际情况的人才集聚策略,契合人才内心需求和发展诉求的政策措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对大规模人才招聘数据分析,研究雄安新区人才集聚问题,通过对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环境评估,发现低水平的人才生态环境是影响人才集聚的关键因素,其导致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系统质量水平较低。这降低了雄安新区人才集聚能力,以及人才与环境的互动融合频度和深度,是雄安新区产业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障碍,不利于雄安新区未来高质量发展。因此,人才生态系统要素质量成为科学制定雄安新区人才政策措施的关键考量。

二、人才生态系统相关研究

人才生态相关研究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人才生态学、人才生态系统、人才生态循环系统等,属于整体系统方面的研究;二是人才生态环境、人才环境等,属于人才生态系统构成要素之一——人才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三是人才环境或人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等,属于评价人才生态环境质量的研究。关于人才生态的研究中所使用的概念表述均不相同,但是内涵意义却相对一致。邱安昌等[1]等借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人才生态学中的人才与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旨在通过生态环境的优化,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人才、群体、组织和环境系统的最大的生态功能。在人才生态学基础上,商华等[2]将人才生态系统定义为人才生命系统与环境生态系统交互作用而构成的有机复合系统。梁洨洁等[3]强调人才生态系统内要素互动的观点,提出人才生态循环系统的概念,即在一定时间和特定区域内,所有类型的人才和其所处的外界环境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和规模且能够良性循环的有机综合体。由此可见,不论人才生态学,还是人才生态系统、人才生态循环系统的概念,都包括人才和人才环境两个要素。

关于人才的概念界定,在理论研究层面,董克用(2010)[4]认为人才资源是指一个社会中已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力资源中那些具备了特殊人力资本者,这种特殊人力资本可以表现为一定层次的学历、职称、职位、工作成就等,而人才是人才资源中的佼佼者,是人才资源中做出了同行公认成就的人。从现实层面分析,雄安新区具有“新”内涵。从宏观规划角度,实现雄安新区发展目标,需要更新雄安新区存量人才,引进与《指导意见》中明确发展的五大产业所需专业、具备技能和学历层次相匹配的人才。因此,依据人才理论,结合雄安新区“新”特点,本文将人才定义为:具有优秀的道德素养和某项或复合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大专以上学历,且有主动意愿进入到某区域参加社会经济活动,通过创造性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人力资源或被行业内公认的具有成就的人。

关于人才环境方面,王顺(2004)[5]认为,人才环境是人才赖以生存、得以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其包括影响人才成长的各种外部要素。王顺建立了城市人才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人才市场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等6个子目标及其若干个下设评价指标。基于区域科技创业人才研究,周方涛建立了区域科技创业人才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人才生态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3个子指标及若干个下设评价指标。

三、人才生态系统建设推动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框架

Romer P[6]的经济增长理论证实了人力资本存量与均衡经济增长率存在正相关关系。Lopez R等[7]和张树建等[8]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又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刘海英等[9]认为,人力资本存量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平台阻隔,并且梁洨洁等发现人力资本存量决定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进而决定了经济增长质量。因此,大量优质而稳定的人力资本能够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所以,增强人才集聚能力成为提高区域人力资本存量的途径。然而,人才生态系统的质量决定人才集聚的水平。因为人才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人才是核心要素,它会与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要素资源在系统中运行;另一要素人才环境与人才产生互动,当人才环境适宜人才时,人才会流入该系统内,反之则反。所以,实现预期的区域人才集聚目标——使规模化优质人才流入该区域,形成稳定人才规模,需要提高人才生态环境水平,建立高质量的人才生态系统。如此才能推动区域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因此,研究雄安新区存量人才、流入人才集聚特征及其存在问题,以及研究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环境质量及其存在问题,制定提高人才集聚水平的有效措施,是促进人才与环境融合发展,增加人力资本存量,赋能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步骤。

四、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系统评估

(一)雄安新区人才集聚水平评估

从雄安新区存量人才视角,根据Wind数据,截至2018年末,雄安新区所辖容城县、安新县、雄县的年末总人口数分别为27.64万人、47.49万人、40.12万人,合计115.25万人。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保定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口为69.27万人,以保定地区常驻人口1119.44万人为基数计算,则该地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为6.19%。按照保定地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学历占比例估算,雄安新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约为7.13万人。雄安新区现已转入大规模建设阶段,需要大量人才为现阶段高质量建设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建设发展启动区提供服务,如此存量人才规模无法支持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的重任,表明雄安新区存量人才基础十分薄弱。因此,雄安新区应加大力度吸引外部人才,依靠人才集聚效应提高区域人力资本存量。

从雄安新区集聚人才特征视角,通过研究雄安新区2018年年末及2019年春季实施的两次大规模校园招聘人才数据,以期发现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系统中人才要素的另一个方面——人才集聚水平。根据12059份应聘人员简历信息(剔除不可分析数据),分析有意愿到雄安新区参加工作的(投递简历)人才集聚特征,即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角色结构、籍贯及现居住地来源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的人力资源结构特征,分析集聚人才的数量、来源地分布和学历水平等特征。具体特征是:所吸引人才平均年龄为25周岁,中共党员占比为52%。其中,男女比例约为3∶5。以人才现居住地分析其来源分布情况,发现地域分布集中在北京、河北、天津、山东4个地区,占比68.73%。另外,辽宁、江苏、湖北、陕西、上海、河南、黑龙江、四川等8个地区的报名人数也都具有一定规模。由此可见,除京津冀地区人才意愿更为强烈外,东三省、中部地区的个别省份人才也有一定意愿到雄安新区参加工作。与雄安新区空间距离较远的东南沿海、西北、西南地区的人才意愿不够强烈。以人才籍贯分析其来源分布情况,发现地域分布集中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4个地区,占比73.77%。另外,辽宁、内蒙古、安徽、黑龙江、湖北、江苏、四川、吉林等8个地区的报名人数也都具有一定规模。由此可见,除中部地区省份的人才意愿强烈外,东三省、北部地区和湖北省的人才也有一定意愿到雄安新区参加工作,西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籍贯人才意愿较低。从人才学历层次、专业结构分析集聚特征,发现硕士研究生学历层次的占比最高,为83.54%,是雄安新区所吸引的主力军;理工科和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人数最多,分别为4680、3976人,占比达71.78%。此外,从学历层次和专业类别交叉分析,博士研究生所学专业集中在理工科,管理学类的大学本科人才比例较高,硕士研究生中所学专业门类比例较高的排名前三的专业类是理工科、管理学类、文学类。另从学历层次和籍贯地域交叉分析,博士后主要来源于安徽、河北、河南、黑龙江、山东,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主要来自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省籍贯的人才。综上所述,雄安新区所吸引人才的主要来源是京津冀、河南、山东、安徽以及东三省,研究生以上高学历人才均来自于北方地区及环雄安新区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及距离雄安新区空间距离较远地区人才意愿或活跃度较低。

从雄安新区发展所需人才特征视角,虽然雄安新区对周边省份地区较高学历人才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通过这种吸引力对雄安新区产业发展作用有限。因为雄安新区目标是实现创新、宜居、绿色、生态的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现代服务业、绿色生态农业等五大产业,所以,雄安新区发展应集聚的人才要与雄安新区产业发展目标相匹配。然而,按照雄安新区目标发展产业所需的人才特征,有针对性地基于智联招聘简历库进行样本筛选和分析,发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AI、5G等产业,其中,互联网人才分布主要城市为北京、上海、深圳,人才占比分别为27.76%、16.56%、9.21%,大数据人才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占比分别为31.25%、20.93%、8.60%,物联网人才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占比分别为22.8%、17%、11.8%,人工智能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占比分别为24.64%、19.26%、12.83%,5G人才主要分布在上海、深圳、北京,占比分别为18.54%、16.35%、14.98%;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产业人才主要来源于医药、医疗、生物工程、医疗器械、制药等方面的人才,其中,北京以高达32.99%的人才占比遥遥领先,上海排在第二位,占比为15.65%,第三位是成都,占比为6.16%;新材料产业主要聚焦在电力能源和生物科技材料研究和应用转化,该产业人才主要来源于电力、医药和生物行业有关材料领域,其中,北京、上海分列一、二位,人才占比分别为38.94%、13.31%,深圳、天津占居三四位,占比分别为6.85%、6.26%;高端现代服务业涉及领域非常广泛,以雄安新区当前需求度较高行业——金融科技行业为例,上海以30.90%人才占比位列首位,北京、深圳分别以23.2%、14.7%分列第二三位;绿色生态农业聚焦育种、培育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其行业人才主要来源于从事农林牧渔第一产业的人才及其相关科研人员,其中,北京、山东、河南占居前三位,人才占比分别为24%、14.8%和6.03%,江苏、黑龙江位列第四、五位,人才占比也接近5%。通过以上分析,发现雄安新区所需人才重点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天津、山东、河南、江苏和黑龙江,并且人才总量较大的地区是北京、上海、深圳。因此,结合前述雄安新区对周边地区人才具有一定吸引力,而对上海长三角、深圳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人才吸引力较弱的结论,雄安新区产业发展目标与人才集聚水平不匹配已成为阻碍产业集聚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综上所述,通过对雄安新区存量人才、人才集聚能力(水平)、人才集聚特征与所需人才特征的对比,分析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系统的人才要素,发现雄安新区本地存量人才数量少且对外地区人才吸引力不强,特别是对全国发达城市人才吸引力不足,不足以集聚充分的能够满足规划发展产业的人才数量,以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因此,人才生态系统中的人才要素短板较为明显。

(二)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环境质量评估

从人才生态系统中的另一个要素——人才生态环境入手,参考已有文献并结合雄安新区实际,以影响人才集聚因素和人才生态环境因素理论研究为依据,建立人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着眼提高雄安新区人才集聚水平,评估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环境质量。

1.建立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10-13]。为了评估雄安新区当前人才生态环境质量,建立人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人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设计的五项原则。一是以关爱人才为出发点的原则。人才生态环境建设是为了吸引更多优质人才,优质人才在优质环境中才能扎根并发挥聪明才干。因此,要从人才感受出发改善环境要素,使人才感觉到在这种环境下既可以享受美好生活,也可以干事创业。二是与人才需求相匹配的原则。雄安新区规划了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现代服务业、绿色生态农业等五大产业。产业发展需要产业人才,每个产业所需人才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人格特质均不相同。不同人才与人才生态融入,以及不同类型人才对环境要求已然不同,建立指标体系要充分考虑不同人才对环境的需求特点。三是以战略定位为导向的原则。雄安新区要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发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作用,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等。人才生态环境因素指标要围绕绿色、宜居、创新等目标设计,要突出先行区、示范区的概念,强调文化包容性和目标导向原则。四是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原则。雄安新区刚开始起步,所辖三个县基础数据不完整,且有些数据为保密数据。因此,宜采用定性为主指标分析问题。可获取数据作为定量指标,也可以作为与中国发达城市进行比较的衡量指标。五是动态稳定相适宜的原则。雄安新区已经进步大规模建设阶段,从基础建设到产业发展,再到社会民生等各方面均存在动态变化。区域人才生态环境与政策发布、周围变化等情况密不可分,因此,评价指标体系是在某一个时间阶段内保持稳定的动态变化的体系。

其次,人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的含义。基于对人才生态环境的概念界定,遵循设计原则,建立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6个一级指标,38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政策环境指标设计。该指标主要反映从宏观到微观的政策体系及质量、政府服务能力和招聘公开情况,综合评估雄安新区行政力量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论从发展政策层面,还是从产业政策和人才政策方面,都将对区域人才集聚产生影响。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鼓励企业发展的政策、吸引人才的政策,均可以为雄安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以此获得的进展能够加强人才集聚程度,增强区域人才吸引力。

经济环境指标设计。雄安新区处于发展初期,经济增长速度仍然是所辖三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不宜将GDP评价作为评价人才集聚影响的重要环境因素,而使用区域连续年份GDP、职工收入、物价水平衡量人才对经济环境的感受。同时,注重产业集聚、孵化器作用、金融和法律服务、投资运营能力等能够促进区域整体经济、产业和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指标。改善此类环境指标旨在从经济因素角度加强为集聚在雄安新区干事创业的人才提供全方位经济服务的能力,进而提高人才集聚意愿、就业意愿、创业意愿等发展积极性,促进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推进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

表1 人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表2 人才生态环境评价得分表

文化环境指标设计。综合考虑雄安新区所处阶段和创新引领发展示范区的定位,设置价值观、拼搏精神和创新、容错文化氛围等指标,为人才大胆创新,不怕失误错误创造氛围,鼓励拼搏和奋斗文化,创造与雄安新区初步发展和创新发展相适应的人才生态环境,引导具有拼搏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开创事业。

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的指标设计。旨在考虑雄安新区“绿色宜居”的建设目标。人才宜居才能乐业,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是人才最直接接触到的环境,也是规模化人才集聚的基础。因此,这两类指标涵盖了空气、绿化、水源等基础自然条件,还包含了基本生活、居住、交通、外部畅联、医疗、文化生活以及教育、安全保障、水电气暖等多方面涉及人才生活居住的指标。在经济收入基本满足的前提下,人才对优质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关注度日渐提升,为持续吸引更多优质的人才流入雄安新区,这两类指标尤为重要。

2.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环境评价。基于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形式,分析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环境现状。此次问卷采取网络问卷形式,定向对500名在雄安新区工作的人员征集调查问卷,并采取匿名答卷的方式回收。但因多种原因,问卷回收情况不佳,共回收问卷51份,有效问卷51份。

纵观样本数据,来自不同地区在此工作的人才,其答案也具有一定代表性。其中,性别方面,男性占比86.27%、女性占比13.73%;年龄方面,31岁~40岁的人员占比达到50.98%,超过半数,是雄安新区主力人才队伍;学历方面,大学本科占比56.86%、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比27.45%,即本科以上人才占比接近85%。雄安新区当前人才生态环境评价的样本调查具体分析(表2)。

第一,政策环境评价。一是区域发展政策指标,平均得分6.43分、标准差2.23分,选择6分和9分的人数最多,比例均为23.53%,共占比47.06%。因此,在选择分数离散程度不大的条件下,接近半数的人认为宏观层面的区域发展政策良好,则人才对区域发展政策环境评价较为统一且处于中等水平。二是人才发展政策指标,平均得分5.57分、标准差2.40分,分数选择离散程度不高,反映了人才对当前人才发展政策的认识较为统一;通过人才与学历交叉分析,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选择5分以上、5分以下分值的人才分别占调查样本总量的9.80%和17.65%,这反映了较高学历人才对人才发展政策环境评价较低。三是科技创新创业政策指标,平均得分5.56分、标准差2.42分,选择6分的人数居多,比例为19.61%。此指标分数离散程度不大,70.59%的人才选择5分以上,即人才对此阶段雄安新区科技创新创业政策评价为中等水平。产业发展政策指标,平均得分5.61分、标准差2.45分,选择6分的人数最多,比例为19.61%。此指标评分分数离散程度不大,64.70%的人才选择5分以上,即人才对此阶段雄安新区产业发展政策评价为中等水平。四是支持鼓励企业发展政策指标,平均得分5.51、标准差2.4,选择5分的人数居多,占比达到19.61%。此指标分数离散程度不大,66.67%的人才选择5分以上,即大多数人才认为,雄安新区此阶段在微观层面支持鼓励进驻新区企业发展的政策处于中等水平。五是政府服务能力指标,平均得分5.57分、标准差2.44分,选择5分的人数最多,占比达到25.49%。此指标分数离散程度不大,78.43%的人才选择5分以上,即相当大一部分人才对政府服务能力评价处于中等水平。政府公开招聘情况指标,平均得分6.98分、标准差2.14分,选择5分以上人数占比高达92.16%,选择9分的人最多,占比达到29.41%。此指标评分离散程度不大,有大部分人才对政府公开招聘评价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人才对区域、产业、科技创新创业、支持企业发展、政府服务能力等指标给予了相对集中度较高的中等评价;对人才发展政策的评价较为统一,并且较高学历人才对人才政策评价较低;对政府公开招聘的环境评价均相对较好。然而,人才对政策环境各二级指标的评分均在5分~6分之间,政策环境指标的平均得分为5.90分,即人才对政策环境给予中等评价。另外,通过学历和各指标交叉分析发现,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没有对政策环境评价较低,没有出现极端分数,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较高学历人才对政策环境评价处于中等水平的趋同性。

第二,经济环境评价。在经济环境评价中,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收入水平、孵化能力、高端服务能力、科研机构与大学、金融服务支持体系、法律支持体系、投资及资产管理水平等多项指标的得分均居于5分~6分之间,标准差围绕2.50进行波动,数据离散程度不高,即人才对经济环境评价趋于中等水平。唯一低于5分的指标为产业集聚水平,平均得分4.92分、标准差2.35分,人才对雄安新区的感知,正确地反映了当前雄安新区产业集聚水平较低的特点。唯一高于7分的指标为物价水平,选择7分以上的样本占比为47.06%,接近半数,平均得分为7.04分、标准差1.63分。一致认为,雄安新区物价水平已经较高,与当地当前物价持续上升的直观感受相一致。总体而言,经济环境评价平均得分5.46分,处于中等略低水平。

第三,文化环境评价。文化环境中价值观、创新精神、拼搏精神、诚信氛围、容错氛围等各项二级指标评价平均分都超过6分,其中拼搏精神指标平均分为7.22分,与雄安新区当前夙兴夜寐的拼搏奋斗景象颇为一致,人才对拼搏精神认可度和评价较高。但是,人才对创新、容错等文化氛围评价中等,特别是对人民风貌指标评价低于6分,平均得分5.98分,与当前群众所展现的精神风貌的外在感知相一致。总体而言,文化环境评价平均得分6.46分,处于中等略好的评价层次。

第四,生活环境评价。生活环境指标中,大多数指标所得平均分都在5.50分左右波动,标准差值均不太高,人才认同趋于一致:基本生活、室内交通与出行、公共秩序、文化生活、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等指标评为中等水平;医疗水平指标平均分4.92分、标准差2.23分,人才对医疗质量评价较低。与雄安新区医疗资源现状水平一致。容城县具有县医院、县中医院两所当地相对较好的医院,但从医院规模、医生水平、就医环境和设备仪器及使用能力等各方面均处于较低水准。住宿条件的现实情况是当地房屋租赁市场价格持续走高,但房源质量一般。因此,导致人才对住宿条件评价为6.88分,普遍认为房屋租赁价格较高或性价比较低。总体而言,人才对生活环境评价处于中等水平,平均分为5.67分,特别是对医疗质量、住房条件相对认可度较低。

第五,自然环境评价。人才对自然环境指标总体评价相对略高,平均分为6.13。其中,人才对绿化质量指标评价较好,平均分为6.43分、标准差2.13,与现实情况中“千年秀林”“容和绿道”以及“街道绿植景观”等相配套的绿化完善相一致;水源质量指标评价在自然环境的三个子指标中评价略低,平均分为5.92、标准差2.01,与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及其水质改善的现实情况相一致,目前水源质量仍处在较低水平,修复治理后水源治理将得到充分改善。总体而已,人才对自然环境评价趋于中等略好,尤其对当前雄安新区绿化质量认可度较高。

第六,人才生态环境总体评价。综上所述,人才生态环境中,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生活环境平均分都在6分以下,人才对这三个指标的评价趋于中等水平;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平均分都在6分以上,人才对这两个指标的评价趋于中等略好水平。然而,得分较高的两项指标中,拼搏因素提高了文化环境的指标得分,绿化质量提高了自然环境的指标得分,并不能说明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水平就高于政治、经济和生活环境的水平。得分较低的三项指标中,产业集聚水平严重影响了经济环境的评价得分,医疗水平拉低了生活环境的评价得分。需要指出的是,产业集聚水平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没有产业发展就没有经济社会发展;医疗水平关切人才生命和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影响人才集聚因素;此两项子指标得分较低将严重制约优质人才生态环境建设,影响人才集聚水平和质量。总体而言,人才生态环境评价平均分5.92分,人才对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环境的评价处于中等水平。

3.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环境水平与发展目标要求的差距。上述对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估显现了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环境水平整体较低且经济、生活环境处于一个相对更低的水平的表征。从与中国发达城市人才生态环境比较,在经济环境方面,2018年度,北京、上海、深圳GDP为3.03、3.27、2.42万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4、6.42、5.75万元;在生活环境方面,中国医院100强医院数量,北京、上海、深圳分别有16家、13家、1家,全国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排名第1、8、5位。雄安新区与发达地区在人才生态环境要素方面,特别是经济、生活及公共服务能力供给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正因为中国发达城市人才生态环境的高质量才使得其具有高质量的人才集聚状态,才能够使其吸引到产业发展所需高精尖人才。与中国发达地区的差距,突显了雄安新区较低的人才生态环境质量。当前水平的人才生态环境质量不能够吸引现已集聚或即将流入发达地区的人才。这是阻碍雄安新区实现创新、绿色、宜居、生态的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关键问题。

五、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通过对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系统两大要素,即人才和人才生态环境的评估,得出以下关于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系统与产业协同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结论:

1.雄安新区人才集聚能力较弱。通过对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系统人才要素的研究,从其存量人才、引才特征等视角,发现雄安新区人才存量数量少、质量低,存量人才基础薄弱。此外,无论从人才籍贯来源或现居住地来源、学历构成等角度,均显示出雄安新区除了对京津冀地区人才吸引力较强外,仅对东三省、中部地区的个别省份人才有一定吸引力。但是,东南沿海、西北、西南地区的人才集聚意愿较弱。结合雄安新区产业发展目标分析,发现雄安新区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大多集中在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然而,其对上海等长三角地区、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的人才吸引力较弱。较低的人才集聚水平是阻碍其产业集聚和发展的重要障碍,现有人才集聚能力不能为其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因此,人才生态系统的人才要素短板明显。

2.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环境质量水平低。以关爱人才为出发点、与人才需求相匹配、以战略定位为导向等为设计原则,设计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为评价内容的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和实地调查,发现雄安新区的人才对其人才生态环境评价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特别是对经济环境和生活环境这两项最直接、最能影响人才选择的评价内容满意度较低。此外,结合雄安新区产业发展目标所需人才特征,与人才所在的中国发达城市比较,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环境质量在经济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政务服务能力、医疗服务水平等与人才生活质量直接相关要素方面呈现出较大差距。因此,人才生态环境质量水平严重降低了人才流入意愿,限制了人才集聚增长,不能够聚集到所需产业人才。

3.低效的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系统阻碍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及经济高质量发展。低质量人才生态环境降低人才集聚能力,构成了低效的人才生态系统,这无疑是吸引高端人才的巨大障碍。没有优质的人才生态环境,就不能吸引大量优质的人才到雄安扎根发展,无法发挥人才集聚效应,促进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反之,没有高质量、大规模的人才集聚,就没有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存量,严重制约雄安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经济发展水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导致丧失经济增长动力源。同时,人才到位率降低雄安新区改善其人才生态环境质量的速度。为破解如此不良循环,促进雄安新区经济高质量增长,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人才生态环境,特别是前述评价较低的人才发展政策、容错机制政策、住房、医疗、物价保障等政策和生活环境等,切实提高对人才切身利益相关方面满意度,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从而不断提高人才集聚水平,才能促使更多高端专业人才扎根并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和发展。随着人才规模不断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和增量的提高将能够促进人才生态环境的加速改善,进而会吸引更多人才进驻雄安新区工作,以此形成人才集聚与环境互动互促的良好生态。推进人才生态环境与人才集聚水平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进程,整体提高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系统质量,才能为产业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对策建议

1.实施人口供给侧改革,促进雄安新区存量人口能力提升。从供给侧改善雄安新区人口供给质量,充实人才总量。针对有进步需求的劳动力及具有一定知识水平或专业能力的劳动力,组织实施分层次、分类别、多元化的专业培训,丰富存量劳动人口知识,提高工作能力水平,改善劳动力供给侧状况,促进劳动力人口向人才转变,增加雄安新区人才存量,提升人力资本质量。面对雄安新区劳动力结构性失业等问题,要发挥政府调节作用,在宣传方向方面,着力打消劳动力人口固有的“费时间、费金钱、不就业”的思想顾虑和“等一等、求依靠、要工作”的传统观念,使其感受到“不培训、不学习、没工作”的思想压力;在经费方面,着力支持人力资本投资,给予有学习诉求和主动要求参加知识技能培训却在资金、生活等方面有困难的劳动力人口培训补贴。以此加速改善人力资本存量,有助于雄安新区当地经济社会进步和发展,促进形成人才规模效应,也有利于提高人才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外部人才流入。

2.落实以人为本的人才理念,多渠道吸引人才流入雄安新区。一方面,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才集聚。在全面建成启动区和起步区之前,按照雄安新区规划的重点发展产业,开展产业引导和相关产业组织招商、科研创新机构引进等工作。在雄安新区管辖三个县城中寻找合适的办公区域或实验室场地,为从事规划重点发展产业的公司、机构提供办公场所。积极寻找重点发展产业科研人才团队或创业团队,制定个别政策使其整体迁入,为其提供科研创新或企业发展平台等资源。不断通过产业集聚引导相关专业人才流入雄安新区,扩大专业人才队伍规模。另一方面,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拉动人才流入。雄安新区正在建设京雄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打造30分钟京津都市圈。不仅要构建高铁网络、高速公路网络、航空网络实现与京津的紧密联系和高速通联,更应该设计便利交通方式,畅通雄安新区与全国各地及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的通联,从而为全国人才流入雄安新区提供更快捷条件,增强雄安新区对全国人才的吸引力,持续扩大拉动型人才流入的规模。

3.建设高效优质的人才生态系统,助力雄安新区产业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在雄安数字城市建设进程中,应致力于同步建设“网络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实体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全面链接人才与产业,为人才与产业发展供需两侧提供优质服务。在当前雄安新区转入大规模建设阶段背景下,更加注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人才生态系统建设,即构建人才+互联网平台,统筹人才从进入到离开雄安新区的全流程大数据平台,整合“人才服务+招聘就业+职业发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内容,构建平台型全产业链人才服务体系。在未有实体地点为人才和企业服务的条件下,这可以实现雄安新区人才管理系统化、数字化、高效化,更便于开展人才大数据分析,渗透入职手续、档案、党组织关系、居住证、职称、劳动关系以及家庭成员教育、养老、医疗等全流程人才服务全过程,提高服务人才和企业的能力。建立优质的互联网人才生态系统,通过平台积累人才大数据的全面分析,挖掘人才服务等各方面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为提升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系统质量;同时,也为制定更为契合雄安新区特点的人才政策,更好地服务人才感受、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全方位建设优质人才生态系统,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产业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需要通过两个方面实现:一方面,入驻网络和实体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人才服务机构为雄安新区人才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在区企业提供服务,实现企业与人才、企业与外界的无缝沟通,促进人才与企业共赢,从而推动产业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具体讲,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集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搭建企业与人才桥梁,更好地为在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信息、招聘与猎头、培训与发展、咨询与管理提升、薪酬社保管理、劳务派遣、人才外包等与人才发展相关的各项服务,统筹管理人才服务事务性和基础性工作,提供人才流入雄安新区到流出雄安新区的全流程服务,避免个人跑腿办事,全面提升公共人才服务工作水平,改善人才生态环境,给予人才良好的体验感,为人才全身心投入工作解除后顾之忧。

(三)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文从人才生态系统视角,分析雄安新区当前人才集聚存在的问题,评估人才生态环境质量,发现雄安新区人才生态系统质量是制约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主要不足在于:雄安新区处于刚进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人才引进数据、所属三县基础人口数据、雄安新区本身经济等方面的数据较为缺失。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分析人才集聚水平时,仅使用了雄安新区两次大规模招聘的人才数据;评估人才生态环境质量时,问卷调查因多种原因导致有效问卷回收率较低,使得数据证明略显力度不足。在未来,数据持续完善的情况下,付诸更多专家学者智慧研究雄安新区人才集聚发展、高质量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等问题,相信会更加清晰地描绘出雄安新区人才集聚及其与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猜你喜欢

新区人才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人才云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