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深度学习的问题导学任务单设计
——以《西游记》为例
2020-05-21方晓敏
方晓敏
(福建省厦门市莲花中学,福建 厦门 361001)
深度学习,也称为深层学习,是学习者为完成一定的目标,在教师的引导和带领下,主动积极地参与体验,发现学习的乐趣,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地学习知识,建构个人知识体系。问题导学任务单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启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而编制的导学素材。它主要是设置问题的情境,通过一个场景的模拟或者是递进的问题和阅读材料的信息提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一个阅读的抓手,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对小说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研讨,开展多元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个性化深度学习的目的。
《西游记》作为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必读名著之一,是近些年福建省中考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篇目。如果仅将其作为一个考试材料来学习,那么不管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将是痛苦而艰难的阅读历程,更会失去审美意趣的价值。因此,设计一系列切实有趣的问题导学任务单是引导学生阅读并深度学习《西游记》的关键。现以深度学习《西游记》为例,探究分析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导学任务单在名著阅读中的作用。
一、巧用思维导图,整体感知情节
思维导图是一种快捷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其图文并重的特性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把阅读中的关键词与图像结合起来,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面对一本一百回目的明代小说,七年级的学生在阅读初始阶段多少会有些许畏难心理和距离感,如何带领学生有效地进行小说的通读工作是在《西游记》阅读第一个阶段的重点,只有在起始阅读阶段将阅读笔记落实到位,才不会白费阅读的时间和精力。
因此,问题导学任务单一的主要任务是绘制思维导图:请学生参照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路线,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西游记》原著中师徒四人遇险经历画出。先用简要文字注明并绘制所遇之险的地点作为每一个中央图像的节点,然后标明所遇妖怪的真身及它所具备的本领,再在支线概述出师徒四人排险的过程,最后写出排险的最终结果。
问题导学任务单一中的三个问题环环相扣,将情节与角色相结合,问题设置明确且简单易懂,适用于第一次阅读《西游记》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采用通读和跳读的方式,迅速圈画每一个故事中的重要信息,梳理出自己的思维框架,《西游记》的线性推进结构也适用于初学思维导图绘制的学生。画画的形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自己初步理解内化后的人物形象或故事梗概跃然纸上,加深了对内容的印象,提高整合信息的能力。
二、多元转化视角,剖析角色形象
马赫穆托夫强调,教师了解、把握学习性问题的基本要求,是成功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独立认识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只有具备了这一认识基础,才能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最终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问题,促进学习主题的自动、自觉和自悟。因此,在问题导学任务单中,只有更多地围绕“学习性问题”展开的提问,才能驱动学生有效进行自主阅读探究。
在问题导学任务单二的任务问题设置中,英雄排行榜的设定让学生倍感新奇,纷纷亮出自己心中的“英雄”一决高下:“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谁不崇拜英雄?《西游记》里的神、仙、人、妖众多,有英雄气的形象却不少,你心中的英雄角色有哪些,不妨来做个排行榜吧。
这个问题是学生力所能及的,但又不会过于简单,它需要学生思维的充分运转,在小说里众多的神、仙、人、妖中挖掘自己眼中具有“英雄气”的角色,既要结合角色形象阐释什么是“英雄气”,又要对排行榜的先后顺序作出合理的说明,没有一定的阅读依据做后盾是不行的。如最受欢迎的孙悟空,因其敢于斗争、武艺高强的形象频频出现在学生的排行榜榜首,也不乏有学生选择看似好吃懒做的猪八戒,认为他的“心宽”和“忠心耿耿”是另一种“英雄气”的体现,各路小妖和神仙也在学生的排行榜上时不时刷点存在感。教师在学生展示过程中的相机点评和指导将“英雄气”这一讨论议题创生出更多的解读空间,让学生的探究更具主动性、个性化。
问题导学任务单三的“我是人物分析师”这一情境设置紧承任务单二,学生结合小说的内容,自主选择唐僧师徒四人中的两位进行多方面的人物分析。
本任务单将分析范围聚焦到小说的主要角色——师徒四人身上,学生可以发现师徒四人无论是谁,身上都存在着优点和缺点,对角色的评价相较于任务单二的视角也会更加全面和立体。同时,链接生活的职业选择也为解读角色形象提供了丰富的现实依据。问题导学任务单三中几个问题看似矛盾,却恰是马赫穆托夫提出的“学习性问题”的首要特征——“存在矛盾的信息或情境”,任务单的作用便是激化几个问题的矛盾,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问题。在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虽然人无完人,但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中又各有成长与变化。《西游记》中角色所呈现的多样性和成长历程可以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丰富的生成性资源和育人价值。
分析对象主要外观特征最大的优点最大的缺点在书中做的最棒的事在书中做的最糟的事他需要以什么方式来改善缺点他最适合从事的现代工作本分析师对他的最终评价
三、小组合作填词,探究小说主题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其积极性,发挥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从而达到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水平。在小说阅读中,通常情况下,学生对小说的内容情节会比较感兴趣,但譬如《西游记》这样主题丰富且深刻的小说,如果不给予一个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的阶梯,学生很难从自主阅读中获得主题探究的方向。
因此,在问题导学任务单四中,我们设置了编写主题曲的任务:(1)小组合作讨论,如果要为《西游记》找出主题词,你会拟什么?比如毅力、勇气……(2)找出为搭配这个主题书中出现的重要情节,将它罗列出来。(3)找出一首现有的曲子,请大家一起填词吧。
编写主题曲的重点在于抓住关键词,关键词来源于小说的人物、情节或其他,以此为依据对小说主题展开一定的理解和解读。通过填词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回顾自己在阅读中印象深刻的情节片段,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寻找现有的曲子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热衷于采用自己喜欢的曲子来填词,同时为配合自主选择的专题词,多方面考量曲子的意境和氛围,为自己的作词添砖加瓦。在展示演唱课上,以唱代讲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课堂的活跃程度,激发学生边学边唱的热情,对《西游记》的学习理解进一步加深。
四、借由故事改编,演绎理想情境
故事演绎的直观性、趣味性,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因而一直是语文课堂上常见的活动方式。故事演绎的方法众多,可以朗读,也可以角色扮演。在此之前,我们选择了通过问题导学任务单五来让学生对《西游记》的某个片段情节进行改编,以加深对小说人物的理解。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着眼于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片段,通过一个切入点来改编,并阐述想要如此改编的理由;其次,思考改编可能会遇到的难题,比如前文伏笔无法衔接或者人物形象设定的崩塌等问题;接着,对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让故事改编的逻辑更加合理顺畅,改编后情节的意图也能够一读便知;最后将改编的内容呈现出来,注意细节的把握,并将其与原文情节相比较,谈谈自己的收获。
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改编理由是对原情节设定结果不太满意,既然对结果有所不满,就需要自己不断深入思考并探究如何才能做到故事结果符合自己的期待。尝试当一位名著的改编者,让不少学生感到新奇和跃跃欲试。但要知道,经典名著之所以为经典名著,其情节的紧密衔接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改编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顾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与日常课堂上的课文节选改编相比,这种思维的广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正是这种遇难而上的改编,将任务单五的问题区别于小学时的童话改编——需要瞻前顾后,考虑改编的完整性。任务难度的提升也是一种任务驱动,促使学生再次精读小说,回到文本,深度学习《西游记》的故事内容。随即的课堂展示环节,对小说人物有了更深理解的学生,在角色扮演时为故事演绎增添了迷人的魅力,课堂教学也更加生动活泼。
五、分析空间场景,比较描写
《西游记》中的空间书写是多重空间形态的交错并置,天上仙境、人世凡间和魔域妖地三重空间的交错并置,共同组成《西游记》宏大而又精妙的空间结构,具有设置叙事背景、主体化空间、推衍故事情节和塑造角色形象的重要叙事功能,问题导学任务单六引导学生对此展开比较分析。
小说里有三种场景:天上仙境(天庭和西方)、人世凡间(山川海河地)、魔域妖地(盘丝洞和火焰山等),作者对这三种场景的描绘是有明显的区分的。请同学们仔细研读相关的场景描写,说说你的发现。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去深度探究《西游记》的空间并置功能是很难的,但是发现作者在三种空间的描写笔法上有何不同却是可以比较轻易做到的。我们并不需要指引学生真的去挖掘在这三种空间描写背后的宏大结构作用,只需要给学生这么一个方向,领其入门,指导学生学习景物描写是为情节和主题服务的写作手法。通过作业的批阅和课堂的交流,笔者欣喜地看到学生是能够抓住对“天上仙境”的“向往”,和“魔域妖地”的“诡谲”之感的。带领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提升对小说的审美意趣,也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可尝试的策略。
设计这一系列《西游记》的问题导学阅读任务单是基于学生的立场,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鉴赏能力设计的,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可以培养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作品,在作品中体验情感的共鸣,汲取有用的知识来获得情感价值观的自悟。同时,问题导学任务单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从而深度学习名著经典中的璀璨与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