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在Pilon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2020-05-21钱锦锋蔡执中丁彬杰黄伟
钱锦锋 蔡执中 丁彬杰 黄伟*
Pilon骨折最常发生于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滑雪或绊脚前摔,为胫骨远端累及关节面合并腓骨远端的复杂骨折,骨折后易发生创伤性踝关节炎、疼痛、术后感染、软组织坏死及骨不连等并发症,临床治疗难度大、预后不佳、致残率高、并发症多[1]。相关研究显示[2-4],Pilon骨折的特征决定了临床治疗的困难性和特殊性,其发生率约占胫骨骨折的5%~1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果提高Pilon骨折手术后的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成为目前临床上较为关注的问题。3D打印技术以数字模型为基础,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影像学信息,近年来,在骨科治疗中,3D打印技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5]。本资料进一步探讨在Pilon骨折手术治疗中应用3D打印技术的效果,为Pilon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符合标准的Pilon骨折病例50例为观察对象,按照是否运用3D打印技术分为3D模型组和非3D模型组,每组各25例。其中3D模型组男15例,女10例;病程1~5h,平均(2.33±1.25)h;年龄20~65岁,平均(39.87±15.34)岁;其中高处坠落伤12例,交通事故伤10例,扭伤3例;左侧骨折14例,右侧骨折11例;非3D模型组男14例,女11例;病程1~5h,平均(2.45±1.19)h;年龄 21~65 岁,平均(39.95±15.64)岁;其中高处坠落伤13例,交通事故伤10例,扭伤2例;左侧骨折13例,右侧骨折1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经CT、X线等影像学检查确诊;(2)患者自愿参与该研究;(3)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1)排除明显血管损伤患者;(2)排除开放型骨折患者;(3)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均由同一团队实施,其中非3D模型组采用传统单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临床医生根据手术经验,对胫骨远端骨折进行分析,于胫骨骨折位置做一个切口,分离骨膜,露出骨折部位,采用合适的固定材料和固定方式,结束钢板的内固定操作。3D模型组采用3D打印技术,均将64排CT扫描数据导入器械公司三维重建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只对胫腓骨远端部分进行保留,在此基础上,运用3D打印技术将骨折块分别打印出来,熟悉骨折类型,术前进行手术模拟演练,对手术进行设计,进行周密的术前计划,选定螺钉长度及固定材料,对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进行明确。按照既定的手术流程进行手术。两组术后均进行CT、X线等影像学检查。两组均术后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定标准 (1)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综合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术后引流量。(2)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皮肤软组织损伤、伤口感染、足背麻木。(3)观察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主观评分,分值为0~100分,其中优: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以下[6-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Z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综合指标分析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综合指标分析()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综合指标分析()
术后引流量(ml)3D模型组(n=25) 165.88±45.35 20.33±4.62 135.67±59.38 2.39±1.02 295.34±60.33非3D模型组(n=25) 213.40±65.99 29.65±5.10 140.56±65.31 4.90±2.69 346.33±70.24 t值 20.334 5.382 1.209 4.320 19.35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组别 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术中出血量(ml)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次)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析[n(%)]
2.3 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主观评分分析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主观评分分析[n(%)]
3 讨论
Pilon骨折为一种复杂的关节内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患者骨折后,多伴有明显的关节面压缩塌陷移位,造成踝关节不稳,正常解剖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局部损伤严重,常出现明显的软组织损伤、感染、坏死,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目前手术治疗Pilon骨折成为骨科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单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康复的需求,X线片和二维CT图像只能提供最基本的诊断,不能准确反映出骨折的实际情况,医生需要靠自己的临床经验来进行手术,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同时对临床分型的准确判断和治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在Pilon骨折的治疗中,急需一种更直观、易懂的医疗技术来提高Pilon骨折的诊疗水平[8]。
3D打印技术逐渐被应用于临床,以三维数字模型为基础,能通过制作打印成1∶1的模型,呈现骨折的原始结构,帮助医生快速、准确的找到最佳手术入路,预估植骨量,对所需移植的皮植骨外及形骨量进行估算,提前选择好适宜长度的腓骨重建板及螺钉重建腓骨,选择适宜长度及外形的接骨板重建胫骨关节面,同时也可以预先进行模拟手术,在等大的模型上进行评估、测试,准确放置内固定,对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关键点进行提前演练,尽可能在恢复胫骨关节面坚强程度、高度及平整度上减少切口长度,减少创伤,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效率。杨雄武[9]学者研究发现,采用3D打印技术,可以对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录入,制定更加符合患者伤情的内置物,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李新春等[10]学者指出,3D打印技术具有术后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减少的优势。在本资料中,3D模型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非3D模型组,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少于非3D模型组,术后引流量低于非3D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模型组术中出血量虽然少于非3D模型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模型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非3D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模型组治疗后AOFAS踝与后足主观评分显著优于非3D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李新春等学者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可见3D打印技术能明显缩短Pilon骨折手术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而术中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的减少,明显提高了手术效率;同时更小的手术创伤,能显著降低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促进伤口更好的愈合,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3D打印技术在Pilon骨折手术治疗中优势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恢复效果较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