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例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临床特征分析

2020-05-21阮培森吴军华宋启发陈赫赫乔晓辉邱海燕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医学观察核酸影像学

阮培森 吴军华 宋启发 陈赫赫 乔晓辉 邱海燕*

2019年12月以来,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2019新型冠状病毒(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感染的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1],中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宣布将该病纳入国家“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2]。目前国内多地均有儿童感染病例报道,以无症状感染及轻型为主,随着疫情进展和检测技术的革新,不排除儿童感染病例尤其重症、危重症感染儿童病例增多和出现死亡,鉴于儿童也是COVID-19感染的易感人群[2],更需引起重视与关注。现对本地区5例COVID-19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旨在提高对儿童COVID-19感染的认识和救治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4日至2月6日经确诊后入住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的5例实验室明确诊断COVID-19感染儿童。

1.2 方法 (1)诊断标准: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2]”中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2)临床分型:按照“儿童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建议(试行第一版)[3]”中的病例分型标准进行病例分型:①无症状感染:患儿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胸部影像学检查正常,但COVID-19核酸检测为阳性,或者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回顾性诊断为感染。②轻型:主要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包括发热、乏力、肌痛、咳嗽、咽痛、流涕及喷嚏等症状,体格检查可见咽部充血,肺部无阳性体征。部分患儿可无发热,伴或仅有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消化道症状。③普通型:表现为肺炎。常有发热和咳嗽,最初多为干咳,后为痰咳,部分可有喘息,但无明显呼吸急促等缺氧表现,肺部可闻及痰鸣音或干啰音和(或)湿啰音。部分患儿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但胸部CT发现有肺部病变,为亚临床型。④重型:早期有发热和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可伴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常在1周左右病情进展,出现呼吸困难,有中心性发绀或者不吸氧情况下脉搏血氧饱和度<92%等缺氧表现。⑤危重型:患儿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呼吸衰竭,还可出现休克、脑病、心肌损伤或心力衰竭、凝血功能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多脏器功能障碍,可危及生命。(3)核酸检测标准:初期采用咽拭子、恢复期采用咽拭子/肛拭子标本(包括粪便标本)进行实时荧光RT-PCR检测COVID-19核酸,由宁波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病毒研究所按“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4]”方法进行检测。(4)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按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2]”的出院及解除隔离标准:同时具备下列4个条件:①体温恢复正常>3d;②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③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④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呈阴性(采样时间间隔≥24h)。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血生化: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尿素氮、肌酐、肌酸激酶、肌酸激酶MB同工酶、肌钙蛋白I,降钙素原,凝血功能,D-二聚体(D-D)]、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法及转归。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分析 5例患儿中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6岁4月(1岁~11岁1个月),其中0~<3岁1例,3~<6岁1例,6~<12岁3例。户籍本省3例(宁波市2例,杭州市1例),非本省2例(均为湖北省)。平均住院天数23d(21~26d),所有患儿均无基础疾病。

2.2 流行病学特征 5例患儿均属于家庭聚集性发病(100%),家庭中均有3~6例确诊感染者;均接触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成人患者,其中3例患儿密切接触者均于同一天参加同一聚会后发病,2例患儿接触了已确诊NCP的家族成员后发病。对家庭中COVID-19感染者分析显示:5例家庭中均有NCP检出(100%),其中2例患儿家庭成员呈普通型(40%)、2例患儿家庭成员呈重型(40%)、1例患儿家庭成员呈危重型(20%)。

2.3 临床表现 5例患儿中,1例因有临床表现就诊,确诊前病程4d;4例无临床表现但因家庭聚集性发病就诊。1例患儿出现鼻塞、流涕(20%),5d后缓解;均无发热(耳温:36.3℃~37.0℃);所有患儿均无气促[经皮血氧饱和度(TcSO2):98%~100%]、咳嗽、喘息、呼吸困难、咽痛、头痛、胸痛、肌痛、呕吐、腹泻、嗜睡、烦躁等表现。临床分型中轻型1例(20%),无症状感染4例(80%)。

2.4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5例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平均总数6.8(3.9~9.5)×109/L,均为正常范围,其中1例为9.5×109/L,达正常范围上限;2例患儿中性粒细胞计数<1.8×109/L,1例淋巴细胞计数>3.2×109/L,1例患儿单核细胞>0.6×109/L,1例患儿血小板计数>350×109/L。所有患儿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均在正常范围。见表1。(2)血生化:1例患儿血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40U/L,2例患儿总胆红素<5.0μmol/L,1例患儿血肌酸激酶MB同工酶>20U/L。所有患儿的总蛋白、白蛋白、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球蛋白、血尿素氮、血清肌钙蛋白I及肌酸激酶均在正常范围。见表2。(3)凝血功能:2例患儿纤维蛋白原<200mg/dl,1例患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5.1s。所有患儿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值、凝血酶时间、D-D值均在正常范围。见表3。(4)核酸检测:5例患儿医学观察期间均采集鼻口咽拭子进行RT-PCR检测核酸。A患儿医学观察期间检测核酸(+)(2/4),后7d、11d、14d复测均为(+),17d、19d复测均为(+N),2/24、2/25连续两次复测转阴,总隔离天数22d;B患儿医学观察期间检测核酸(+)(2/2),后5d、6d、9d复测均为(+N),2/17、2/18连续两次复测转阴,总隔离天数13d;C患儿医学观察期间检测核酸(-)(1/30、2/2、2/3),复测核酸(+)(2/4),2/10、2/11连续两次复测转阴,总隔离天数7d;D患儿医学观察期间检测核酸(+)(2/3),后5d、9d、12d、13d、14d复测均为(+),2/23、2/24连续两次复测转阴,总隔离天数19d;E患儿医学观察期间检测核酸(+)(2/3),后5d、9d、12d复测均为(+),13d、17d复测为(+N),期间 15d复测为(-),2/23、2/24连续两次复测转阴,总隔离天数19d。5例患儿均存在鼻口咽检测核酸转阴,粪便标本检测阳性。见表4。(5)影像学检查:5例患儿入院后均进行了胸部CT或胸部DR检查,影像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表1 5例2019-nCoV感染患儿血常规、CRP和PCT指标

表2 5例2019-nCoV感染患儿血生化指标

表3 5例2019-nCoV感染患儿凝血功能指标

表4 5例2019-nCoV感染患儿核酸检测结果

2.5 临床治疗和预后 5例患儿首次核酸检测阳性转入新冠隔离病房观察治疗。予卧床休息、保证热量摄入、监测生命体征、干扰素雾化吸入2次/d、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等对症治疗,其中A、B患儿分别在入院第15、18天服用中药汤剂(气阴双补、扶正祛邪);根据病情于发病第16天(7~22d)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呈阴性(首次阴性间隔24h复测),予治愈出院。

3 讨论

从2019年12月31日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首次通报27例不明原因肺炎[5],本次疫情儿童感染病例报道少,多为轻症患儿,但也有危重症患儿报道[6]。聚集性发病是本次疫情的重要流行特征,本次研究5例患儿均属家庭内传播引起的二代病例(2例)和三代病例(3例)。

临床表现上,方峰等[7]报道的38例儿童确诊病例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儿还可表现为乏力、肌痛、恶心、呕吐或腹泻等。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吐奶、喷嚏。本次研究5例患儿仅1例出现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其余病例属无症状感染,考虑本次研究病例属隔代病例,毒力较弱相关,提示儿童感染COVID-19后临床症状常不典型,与成人以发热为主要表现不同,部分儿童初诊时可无明确临床表现,因此对于无症状的儿童疑似病例,需结合流行病史进行筛查确诊。COVID-19感染患者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LDH)、肌酶和肌红蛋白升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D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2]。本次研究5例患儿入院时白细胞计数、CRP、降钙素原和D-D均属正常范围,淋巴细胞计数未见减少,并未出现淋巴细胞消耗现象,可能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免疫应答水平偏低有关。肝酶、肌酶未见明显升高,2例患儿出现纤维蛋白原偏低,结合患儿无肝炎病史、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征象,不排除生理性减少。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经实时荧光RT-PCR检测COVID-19核酸,是目前COVID-19病原学诊断的主要方法[4]。本次研究5例患儿核酸检测排毒时间为9d(6~14d),均出现咽拭子检测呈阴性,但同期粪便标本检测阳性情况,需注意患儿在恢复期依然具有排泄病毒导致传染的风险,与成人病例临床特点(症状明显期在病后1~2周,排毒时间可持续3~4周或更久)[7]相比较,儿童的排毒时间更短,预后更好。E患儿在病程中期出现核酸检测阴性(2/21),随后复测阳性(2/22),考虑可能与采样不规范有关[8]。因此,规范临床采样工作显得非常重要。本次研究发现消化道标本核酸均有不同程度检出,提示COVID-19存在粪-口传播的可能性,带病毒的粪便可能通过污染环境得到播散。鉴于目前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4]:要求连续两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呈阴性(采样时间间隔≥1d),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成人NCP胸部CT提示早期多发小斑片影、磨玻璃影。进展期多发实变影、磨玻璃影、肺间质改变及“铺路石征”,甚至呈“白肺”改变不同,儿童NCP胸部CT影像炎性浸润的多表现为小结节状磨玻璃影,且病变较少累及多个叶段,提示儿童NCP肺部炎症改变较成人轻且进展期影像改变不典型,因此对COVID-19感染患儿胸部CT发现小结节状磨玻璃影应考虑为可疑病例。本次研究5例患儿多次肺部影像学均未见明显异常,考虑该患儿均属无症状感染者或系轻型感染者,病毒毒力较弱,未侵袭肺部组织脏器。

综上所述,本次疫情在人际间传播扩散能力较强,儿童COVID-19感染病例较成人病例少,且表现为无症状感染、轻症和普通型感染患儿多见,临床症状常表现较轻,家庭内聚集性发病为儿童感染COVID-19的主要途径,早期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可呈不典型性,粪便核酸测定提示恢复期患儿依然具有排泄病毒导致传染的风险,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非常重要,鉴于儿童仍是COVID-19感染的易感人群,作为特殊群体仍需高度关注,目前对于儿童COVID-19感染的认识有限,今后需要开展进一步研究,加强对儿童感染COVID-19尤其对NCP患儿及NCP重症危重症患儿的早期识别和早期诊断。

猜你喜欢

医学观察核酸影像学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全员核酸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新冠疫情防控模式探讨
心理疏导在被隔离医学观察人员中的应用效果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
核酸检测